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联想是通过客观事物“形似”或“神似”的内在联系,由这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活动。写记叙文借助联想,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思路,使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写出立意新奇、生动感人的文章来。1.接近联想法。这是一种由于两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比较接近,人们依据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所谓联想思维 ,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也就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内在或外在的联系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联想思维的引发点是“事物之间的内在或外在的联系”。其形式是由此及彼 ,如同架桥 ,彼此连接 ,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如图一 :甲—→乙—→丙—→丁 ,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 ,属单向性发散思维 ;如图二 :甲—→乙—→A丙—→B丁—→C,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多种事物 ,属多向性发散思维。前者是联想思维的基础 ,后者是它的发展和深化。联想思维的方法有同物联想、对比联想、比拟联想、形似联想、神似联想、因果联…  相似文献   

3.
联想是在大脑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是巩周记忆,发展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应用题教学中通过联想,可以由此及彼,沟通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宽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智力的发展。在应用题的教学我注意培养学生更有下面几种联想能力。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创造活动,往往离不开创造性联想.创造性联想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的思维过程,各种不同属性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联想.联想能使思维流畅灵活,通过联想能把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通过联想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增强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所以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一些联想方法,根据所授内容和课型特点设计一些联想型问题,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是扩展性的思维活动,其主要作用是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联想,在科学上是发明创造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上,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出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重视数量间的联想,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奠定基础。教师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由一个条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联想)派生出几个与它等价的条件,或从两个相关的已知条件辐射出逆向思维的问题,进行基本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解题时,沟通题目中所存在的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内在联系,拓…  相似文献   

6.
数学联想能力培养举例青铜峡市培红小学马桂华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在数学教学中,联想可以使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沟通问题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那么,如何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呢?一、引发学生联想,促...  相似文献   

7.
一、从发散思维入手,解决“不知道该写什么”的问题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从各种不同角度或侧面进行深入思考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联想和想象是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它们使学生由此及彼,从已知到未知,产生新的感知,新的意象,能使有关材料尽快“汇集”,或形成对某一个问题的多种视角,从而打开写作思路。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现象,它包括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追忆联想、推测联想等。如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学生所学的语文课本,指导学生展开联想。…  相似文献   

8.
张桂珍 《科学教育》2001,7(1):40-42
类比思维,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联想,即由一种事物引起另一事物的回忆,二是类比,就是在不同的事物间找相似和相异的地方,即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类比思维是和创造性密切相连的,学生在类比中联想,顿悟,使思维不断升华,从而产生创造的灵感,教学中我们要深挖掘教材内容,纵横归纳,使学生充分地类比和联想,大胆地模仿与尝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9.
形似联想,是指由一件事物的认识引起对与其形态形似的另一件事物的联想,它在认识活动中起桥梁作用.就解题而言,由命题的条件或结论联想到与其形态形似的已有知识,可以起到以熟解生、化难为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联想是由当前感知或思考的事物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头脑中想起的一件事物,又引起想到另一件事物.由于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各种知识也是相互联系的,因而在思维中,联想是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是记忆的一种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渗透联想记忆法传授数学知识,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  相似文献   

11.
联想是想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由某种信息情景想到与其相关联的另一种信息情景的思维过程,联想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巧妙解题的基础,它具有思维的跳跃性、独创性和综合性.数学活动中常用的联想有相似联想、方法联想、逆向联想、数形联想、关系联想等等.1 相似联想 相似联想是指解题时,对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由此及彼地联想到与之相似且已经解决的问题及其解法,常可以使我们茅塞顿开,是巧解题目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必须从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开始。一、启发联想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如由“鸽子”联想到了”和平”;由“中秋赏月、家人团聚”联想到“为保卫祖国而守卫边防的解放军战士”等,这种联想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增加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出示一些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让学生经过联想,从中找出事  相似文献   

13.
形似联想是指由一件事物的认识引起与其形态相似的另一件事物的心理过程,在认识活动中起着桥梁作用。就解决数学问题而言,由命题的条件或结论,联想到与其形态相似的定理、公式或已经证明过的命题等,从而把解决某个特殊问题的原则和方法移植到相似的问题上,使复杂的转化为简单的,陌生的转化为熟悉的,繁难的转化为简易的。形似联想的这种转移性,为寻求解题途径开辟了新的天地。例1 已知k=a/(b+c)=a/(c+a)=c/(a+b),求k的值。分析:此题通常用来说明应用等比定理应注意它成立的条件,若注意到已知是三对数成比例,这多么象两条直线重合的条件,在这种形态相似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方法各异 ,联想是其中之一。“联想”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想象、培养创新思维有其特殊功效。“联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它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 ,或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还是一种重要的发现方法 ,例如 ,由能被 6整除的数 ,就联想起一定能被 2和 3整除 ,因为 2、 3都是 6的质因数。因此 ,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的内涵 ,引发学生广泛联想 ,拓宽思路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运用因果联想 ,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因果联想是指具有因果关系的两类事物之…  相似文献   

15.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种事物的经验,又想起另一事物的经验这一心理过程。联想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它是发散思维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联想需要遵循接近律、类似律、对比律和因果律。所谓接近律,是指对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事物产生的联想。比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计算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怎样将圆柱转化成已经学过的  相似文献   

16.
联想是一种既有目的又有方向的想象 ,是由当前感知或思考的问题想起其它事物的心理活动 .亚里斯多德说 :“我们的思维是从与正在寻求的事物相类似的事物、相反的事物、或者与它相接近的事物开始进行的 ,以后 ,便追寻与它相关联的事物 ,由此而产生联想 .”在数学解题中有类比联想、可逆联想、对比联想、化归联想、数形联想、因果联想、接近联想、特殊化与普遍化联想等 ,解数学题就是不断联想的过程 .广泛联想 ,可以使我们的智慧插上矫健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联想可以发现、猜测数学规律 ,也可以用来寻求解 (证 )数学题的思维路线 .…  相似文献   

17.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质疑、解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训练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一、发展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联想是由一种事物的经验想到另一种事物的经验,或从一种观  相似文献   

18.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对促进入脑的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比较联想法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如能得到恰当的运用,则能使教者优化教学手段,亦能使学者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9.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教会学生“联想”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广泛和灵活.“联想”的方法很多,本文介绍五种主要联想方法,仅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是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应用题教学中运用联想,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如虎添翼,更加灵活、敏捷。1.提出问题的联想:就是指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通过题中条件进行问题发散的联想,通过这种联想,由浅入深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他们的思维。比如以“一个学校有男生200人,女生150人”作为题中的已知条件,要求学生根据条件,运用联想,启发他们能够提出哪些问题,并且如何列式解答。例如:①全校共有学生多少人?200+150=350(人)②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200-150=50(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