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业分析] 本课从白洋淀下笔,到写到“苇”时叙述了两个故事。“苇”是作者抒发情感的线索,“采蒲台”是故事发生的地点。课后作业围绕课题,安排了五项训练。字词训练,扫清阅读障碍;回答问题,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听写训练,指导掌握课文中心;段落训练,把握结构层次;读背训练,深入领会课文情感。这五个题当中,以第2题为重点,  相似文献   

2.
采蒲台的苇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倚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象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认为《采蒲台的苇》是写“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苇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近年出版的各种教参、教案大都照抄此说。哈尔滨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还特意设计“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采蒲台的人民依靠苇打击敌人的”这类导读思考题。这些,给教学带来了很多困惑。我们认真研读课文,不难看出,文章只写采蒲台人民掩护干部的两件事:一是妇女们把干部的枪藏在孩子的裤裆里,掩护了干部;一是一个男人为了掩护干部壮烈牺牲。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故事”。不知教参的编者从何处看出文章写采蒲台的劳动人民“打击敌人”,而且还是“依靠苇”“打击敌人”的? 至于说“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苇生活”,不过是文中所写“我”看到的“村里一垛垛打下来的苇,  相似文献   

4.
一、苇海(面)与苇塘(点)结合文章开头不是写采蒲台,而是写白洋淀.白洋淀“到处是苇”,在五月,是“苇的世界”,是“大苇形成的海”.进而写到苇塘,片片苇塘“不只是一种风景”,都“充满火药的气息,充满无数英雄的血泪的  相似文献   

5.
《采蒲台的苇》语言准确简练、形散而神聚。教学重点是作者是怎样真实、具体地写出采蒲台妇女的机智和那个40多岁男人的刚强。教学难点是理清文章层次,理解课后词句。在教学中,我们抓住文章特点,紧扣文章之“神”,变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从题目入手,抓关键句,直奔中心学生分段概括段意后,再从题目入手。思考:文章为什么重点写采蒲台的苇?(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苇”、“好”各指什么?(“苇”指采蒲台人民,“好”指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二、析重点段,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齐读第三段“采蒲台人民与敌作斗  相似文献   

6.
《采蒲台的苇》(六年制小语第八册26课)是著名作家孙犁的散文。文章讲的是采蒲台的人民依靠苇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全文叙事真实具体、语言凝炼含蓄,所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字面上,必须联系全文,仔细琢磨,以防偏颇。现就四个问题析疑如下: 一、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大的篇幅写白洋淀的苇,与采蒲台的苇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蒲台的苇》通过赞美苇,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淀人民勤劳、勇敢、机智和不怕流血牺牲精神的赞美。文章感情真挚,托物寄情,借物赞人。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好中心思想,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抓住课文中关键词语,从词语分析中理解课文,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就《采蒲台的苇》一文来说明关键词语在分析、理解课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苇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本课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指导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写文章要内容真实、记叙具体;教学时,重点讲读在采蒲台大苇塘边发生的那个革命故事,可以从课文后练习思考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读读议议,层层深入地分析理解课文,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采蒲台的苇》(第八册第26课)是现代作家孙犁于一九四七年写的。作者选择典型材料,用白描手法,真实具体地记叙了在白洋淀采蒲台的所见所闻所想,赞颂了劳动人民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预习,培养自学能力。上课前布置预习,指导学生阅读、探索,培养自学能力。先布置学生独立识字,运用字典,结合课文学习理解词语和含义较深的句子。接着是自学课文,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分段和归纳段意,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预习提纲如下:1.为什么说白洋淀人好象寄  相似文献   

11.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采蒲台的苇》一课,选自著名作家孙犁的小说《白洋淀记事》,课文感情真挚激越,感染力强.乍从题目看,貌似写景物,其实写苇是虚,写人为实,写白洋淀人民抗日的英勇事迹.借物赞人,寓人于物,人托物志,相辉交映,这是作者的妙笔.为使学生正确把握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2.
《采蒲台的苇》通过赞美苇,表达了作者对白洋淀人民勤劳、勇敢、机智和不怕牺牲精神的赞美。作者在课文中巧用多种修辞,以托物寄情,其匠心独具。比喻①“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这句话用“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比喻人,形象地描绘出白洋淀人民在茫茫苇海里生  相似文献   

13.
《采蒲台的苇》作者在文章中很多地方运用了借物赞人的写法。特别是有些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需要教师抓住其中的词句,进行分析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下面,试举文章中的难点进行分析: 1.“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这是一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句子,教学时首先要分析这个句子讲了什么主要内容。不难看出,这句主要是写了水、苇、人。作者描写了苇生长特点和生长环境,水中生长了苇草,  相似文献   

14.
著名作家孙犁的散文《采蒲台的苇》(小语第八册)叙述了在战斗年代,采蒲台的人民依靠苇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机智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文章篇幅虽不长,但一些句子比较深刻、含蓄,在教学中应启发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意,读懂课文,学习采蒲台  相似文献   

15.
在学习《采蒲台的苇》这篇课文时。必须抓住课文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这条线索,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课文爱国线索是: 一、人苇结合,爱国热情初见文端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白洋淀“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人像鸟儿  相似文献   

16.
通用六年制小语第八册26课《采蒲台的苇》是作家孙犁的一篇散文,写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一九四七年,主要写白洋淀人民对苇的依托,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依靠苇海打击敌人、英勇斗争的事迹。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方式是多样的,它所表现的情境是含蓄而生动的。①人好象寄托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相似文献   

17.
洲畔目︺四厂玲叭纵阵岁尸队巨卜卜︸忿刊卜敞户价尸R队净队民︸防以比︸陌澎随﹂叮队犷队L洲 拨薇雄狱界弃,香镇纂偷 走向深处。_ 听到了纷乱的炮火, 听到了英雄的呼唤。 拨开苇丛, 走向深处。_一 看到了敌人的凶残, 看到了烈士的坚毅。 洁白的苇塘啊, 你那宽广的胸怀,‘ 可歌  相似文献   

18.
《采蒲台的苇》是现代作家孙犁1947年写的.有的教学参考书认为,"课文讲的是采蒲台的劳动人民依靠苇生活,依靠苇打击敌人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如果按照这样的提示去教学,就难于使学生从具体的事实中去了解"依靠苇打击敌人",难于讲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领会  相似文献   

19.
《采蒲台的苇》(六年制第八册26课)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孙犁的《白洋淀记事》,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我们读后,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水苇交融、人鸟错杂的白洋淀风景图,耳边仿佛响起一首机智勇敢、刚强不屈的采蒲台英雄的赞歌。这篇课文较长,怎样引导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理解课文呢? 一、找突破点,理清脉络 这篇课文虽然较长,但其行文思路浓缩起来,就是由“苇多”写到“英雄多”,作者除了真实、  相似文献   

20.
借物赞人是这篇课文写作方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由物到人,由“苇多”“写到“英雄多”,这个顺序在板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由于课文较长,要板书的关键词语很多,教者没有在变化起伏的情节中“寻章摘句”,而是从情节中跳了出来,根据文章的结构和中心找出内在联系,用几笔概括性很强的“线条”勾勒了出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本质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板书中,抓住“苇海”、“苇塘”的描述,突出苇与人的“生活”、“战斗”的“关系密切”;抓住采蒲台的“女人”和“男人”感人事迹的记叙,突出他们的“智慧”和“刚强”,从而揭示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从苇多写到英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