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是在与婆罗门教的对抗中发展起来的,二的共同源头都是奥义书,佛教原本是反本体的,但是,由于其理论体系的需要,又不得已使用本体论的方式,佛教本体论可以直接上溯到奥义书的本体论思想,奥义书关于“梵”的哲学,对于从部派佛教“心性”的讨论到大乘佛教关于“如来藏”、“佛性”和“阿赖耶识”等的讨论,有着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研究历来重视先秦道家哲学“道”本体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原创地位,而比较忽视儒家哲学创始人孔子的“道”本体哲学思想。文章认为,“道”是孔老哲学共同的本体论核心范畴,意指天地万物之本原、本质、本性;它既是一种物质实体,又是一种精神实体,“混沌”、“变通”、“阴阳”、“虚静”是表述“道”本体特征的几个重要范畴;“道”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基元命题的本体论依据,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谐本质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3.
佛教是佛陀创立的宗教。佛陀本名悉达多,公元前383年约80岁去世,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陀死后约100年,佛教教团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此后大约又过了100年,大众部和上座部内部先后分袭,派生出18部派,习惯上把上座部和大众部与派生出来的18部称为“小乘二十部”。小乘佛教中最有力量的一部是说一切有部。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是《大藏经》等。大乘佛教是在对小乘佛教批判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它把当时在宗教界具有绝对权威的传统佛教即小乘佛教作为直接攻击的对象,在对小乘佛教进行攻击和批判的过程中,出现了《般若经》之类的经典,自称大乘,贬传统佛教为小乘。大乘佛教的两大派是中观派和瑜珈行派。中观派的鼻祖是龙树,瑜珈行派的创始人是弥勒。大乘佛教是中国、日本佛教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哲学的最基本问题本体论入手,揭示了我国佛教和道教本体学说在本质上的相同。提出无论是佛教的“性”本体论还是道教的“道”本体论,现代社会,我们都应该看到它们所具有的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引入合理性讨论本体问题,是在当代条件下重建哲学本体论的重要思路.运用合理性标准重新审视道安佛教哲学本体论,我们发现,道安佛教哲学本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合理承接,同时它又是对印度佛教哲学的转述和会通,在中国哲学本体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既将佛教的本体论发展成为一种纯粹的本体论,割断了本体论和宇宙论的联系,同时又与老子的道论有所关联,更易于为中国人接受和理解,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宋明理学,在我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的较为完整的意识形态。理学摄取了从先秦以来的思想成果,带有强烈的思辩性。以本体论为基础,构成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理学内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关于“理”与“气”或“道”与“器”何者为宇宙本体的争论,实质上是物质与  相似文献   

7.
现代语言哲学本体论受当代科学思潮、科学哲学思潮和社会科学思潮的影响,由传统思辨哲学的抽象绝对精神本体转向事实、经验现象本体。这种转向的三种趋向:经验实证的事实本体、意识现象客体和实践功用本体。这种转向给哲学提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信息世界哲学本体新的研究方向,但也存在经验主义的局限性,必然走向辩证本体论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空观”是禅宗美学的本体论范畴,把“心性本体论”作为禅宗美学的本体论是不妥当的。贯穿普遍联系原则的“缘起论”是禅宗美学“空观”的哲学基础,因而禅宗美学既要以“空观”为本体,又必须反对“顽空”观。禅宗美学正是以“空观”为本体,才把“无味”“至味”等作为美学最高范畴,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或者美的终根本原。因此,禅宗美学与西方理性主义美学是根本不同性质的美学。  相似文献   

9.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特别是古希腊哲学的核心。古希腊哲学的形成和发展集中体现在其本体论研究上。概括起来。在古希腊时期,哲学本体论的嬗变历经了“自然-物质”本体论、“自然-属性”本体论和“人类-概念”本体论三个阶段的内在逻辑发展。“人类-概念”本体论的形成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也深深地影响和统治了哲学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合称世界三大宗教。它从公元前六世纪出现,至今仍有重大影响。其发展史可分四个时期:佛教创立至公元前三世纪为早期佛教时期,亦称原始佛教时期。这一时期的佛教保持着释迦牟尼生前所宣传的教义,基本上是一个整体的时期。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至公元前一世纪,由于对教理和戒律的理解与解释不同,佛教分裂为许多部派(十八部、二十部),称为部派佛教时期。从公元一世纪中叶至七世纪,印度社会向封建制度过渡,产生了大乘佛教并广为流行,故称为大乘佛教时期。公元七世纪至十二世纪为密效时期。密教乃是佛教和印度教相结合产生出的一种新的教派。之后,佛教在印度逐渐衰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