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学与人生     
最初毅然从金融专业投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怀抱,许多人表示了不解和疑惑,我最终选择了让灵魂“诗意的蜗居”,我手写我口是一种尚佳的生存状态,不需矫揉造作的活着,最终在许多文本中觅到现时或清晰或朦胧的镜像,于是,对那句话“文学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有进一步体味了。能在文海中恣意遨游,中意这种本真、自由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文学与人生     
今天讲的是文学与人生。中国人向来以为文学,不是一般人所需要的。闲暇自得,风流自赏的人,才去讲文学。中国向来文学作品,诗,词、小说等都很多,  相似文献   

3.
小说中的王侯将相、高官显爵比比皆是,而沉默寡言、位卑言轻的小人物也是经久不衰。实际上,众多的小人物更能反映社会的现实,他们的形象更能打动人心,观照他们的生活境遇,往往能够获得对生活的信心,相信生命的坚定而热烈。  相似文献   

4.
文学与人生     
什么是文学?文学就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个特殊形式是依靠语言来表达人类的一种生命体验和审美思考的。离开了人类的精神空间,离开了精神交流的基本符号,我觉得文学就无法存在。  相似文献   

5.
文学与人生     
什么是文学?文学就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个特殊形式是依靠语言来表达人类的一种生命体验和审美思考的。离开了人类的精神空间,离开了精神交流的基本符号,我觉得文学就无法存在。  相似文献   

6.
职业女性是后现代社会语境中发展成熟起来的新的女性形象 ,然而她们的“职业”新身份并未改变女性历史上一脉承继的“性”处境。当代中国女性主义创作敏锐地观照出职业女性奴役和屈辱的“性”生存状态及成因 ,在历史的新层面上进一步揭示出“镜城突围”的艰难及职业女性无所归依的迷惘  相似文献   

7.
自由对人们说来,是一个崇高的政治理想,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和生存状态。作为政治理想的自由主要指人的自主、自立、摆脱强制;作为人生境界的自由则是一种心灵的自由,一种精神世界的自足与超脱:而作为生存状态的自由,是指人类在获得基本生存保障前提下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作为政治理想的自由值得献身,作为人生境界的自由令人神往,今天的人们更在意作为现实生存状态的自由的追求和实现。人的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也是一种不自由,因为人无法逃避选择的宿命,而选择的结果并不一定就是自由。  相似文献   

8.
培养"通才"是国家民族现代化的需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面临新的困境和追寻新的价值取向;因而,要改变过去教学的灌输性和空洞化,必须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成为审美的、历史的和人生的。  相似文献   

9.
教师职业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幸福源泉"、"人生境界",教师不应仅把从教看做是一种工作、一种"谋生手段",更应把教书育人看做快乐的源泉,看做一种事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文学教育就是要通过文学作品阅读、写作,让文学成为学生作为人的生活需要、生活方式,在文学中学会同情、悲悯,学会自省、忏悔,学会宽容、博大,学会战胜自己,学会攀登精神高地,学会审美地生活,从而实现自我,成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起码能够自觉地朝这一方向不断努力,最终成为有益于社会进步,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时代新人。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  相似文献   

11.
正钱谷融先生曾说:"文学是人学。"作为"人学"的文学与社会风俗联系起来是很自然的事。清末郑观应《盛世危言》论天学、地学、人学,曰:"所谓人学者,以方言文字为纲,而一切政教、刑法、食货、制造、商贾、工技诸艺,皆由人学以推至其极者也。"风俗从人类生活的种种事象中渗透出来,又播散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它的多样性、变化性、复杂性,也渗透进文学作品,使文学显得更加意蕴丰富和风姿摇曳。本栏目所选四篇论文,都属于社会风俗与文学关系的交叉研究,带有一定的学术前沿性。大传统(精英文化)与小传统(大众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是社会风俗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在古代  相似文献   

12.
特色与本色     
张禹 《吉林教育》2009,(5):33-34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把人的生存状态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实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似乎也经历着这样几个境界。春秋时期的民间兴学,是人对文化、对教育的一种自然认同,教育的存在基本是一种自然状态。随着科举制度的产生,教育开始走入功利境界,受教育者为生存计,为稻粮谋,为黄金屋,为颜如玉,  相似文献   

13.
文学文本解读课程,与一般高校开设的文学欣赏类课程有着某种共性;但是,两者面对的对象不同,其出发点和着眼点也有很大差异。后者面向的是非中文专业学生,以通识或素质教育为主。文本解读课程面向中文专业学生,目的是为文学批评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其重点并不在全面系统地介绍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两位优秀的文学家:阮籍、嵇康。他们出身于贵族家庭,都自幼怀着宏伟的志愿和不凡抱负,他们知识渊博,思想深邃,才华出众。作为作家,他们崇尚老庄而否定礼法,进而否定儒家的一切,过着隐逸的生活。阮籍饮酒,嵇康服药,生活方式奇特,存在着与众不同的怪诞性格。  相似文献   

15.
杨展业 《新读写》2012,(11):58-58
姚依嵩同学的两篇文章,讲述了一位少年学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向书本学习和向生活学习。 在《因为有了你》中,“你”是书本,用倾诉般的口吻写来,显得亲切、自然。“你”的称呼是脱1:2而出的,因为书像好友,像慈父,伴随他迄今的人生,给予他无穷的知识,打开新奇的世界,添注奋发的力量。从母亲的胎教说起,诉说了自己与书本的缘分,言辞中充满了感激。虽然比较概括,没有用特别的例子来说明,但款款深情溢于言表。看得出,姚同学读的是凝聚人类智慧的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这是对的。如今各种浅薄的文本和信息充斥于世,迷惑人眼,然而两者的区别正如人与猴子。解剖高级的人与解剖低级的猴子,得到的收获当然截然不同,这很可能决定了一个人将来站立的高度。姚同学的体会,对同年龄的少年应该是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6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回归分析发现,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生存压力与人生信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总体生活满意度对国家和民族信仰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生活的主观满意度对生命信仰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经济状况满意度、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对金钱信仰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经济压力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学习压力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面对滚滚而来的文化冲撞的大潮,围绕着文学的目的和功用、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关系几个根本问题,茅盾冷静审视,大胆探索,慎重抉择,明确提出并实践了“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而且,通过对外来文学思潮和世界进步文学特别是苏联文学的评介和翻译,为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海娜 《宣武教育》2009,(6):8-10
一、讲座的缘起: 从人类的幼年时代起,或者说是从人类开始思考自身与宇宙的关系的时代起,出于对诞生人类的自然力量的敬仰,在人类的文学作品中就产生了神鬼的概念。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很多文化中“鬼”的概念是先于“神”的概念产生的,这可能更多的是源于人类对死亡的未知力量的原始的恐惧。亚历士多德认为人应有怜悯与恐惧之情,因为这样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  相似文献   

19.
吴宓是五四时期“学衡派”的领军人物,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一直与新文化运动保持相当的距离。吴宓所激赏的是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开始的一条新人文主义的线索。他对儒家文化缺少精进的把握,个体经验性的阅读和缺少学术史的支撑,使得他的论述在公共领域显得幼稚浅显,吴宓回国之初的学术思路一直延续到他 1930年开始写作的《文学与人生》之中。他的学术思路受益于阿诺德,他的兴趣不仅仅是纯学术的研究,而更倾向于现实人生中个人和社会伦理的重构。但他在对人生的分析中,隐含着对新文化运动的否定。他没有关注充满多辨的学术史问题,往往以新人文主义的眼光来阅读作品,这使得他的作品难以进入比较文学的经典著作中。《文学与人生》预示着他在学术上无法进展,但对于他的则是个人人生的“圣经”,他把注意力过多地放置于具体的人生关怀上,加上与儒家理想相结合和表述不严密,当然受到主流话语的压抑,他所推崇的新人文主义在中国未能流行,他的学术著作也少有精彩之处,这与他归国时的抱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相似文献   

20.
刘志 《成才之路》2011,(32):34-34
能称得上经典的中外文学作品,多是出自那个时代的语言和思想非常成热的前辈“大家”之手,这些经典主要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思想、情感。因而,文学经典的价值,多在于历史认识和审美意义方面。人要生存、发展,就得把自己融于社会之中,就得有自己解释社会、交往社会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综合,就组成了一个人的人生境界,这个境界决定了一个人所拥有的人生境界宽窄高低的空间,也就是一个人的“心灵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