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词在词典中,是独立存在着的,其意义是用词典释义的方式加以阐释和确定;这种意义是静态的。但是,词进入语句之后,就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关系中,词与词紧密相联,并产生一定的关系,这时,词义是动态的,即它往往要受相关词的影响,也要受说话者表意企图的影响。这些,就直接影响着词义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发生错误,本文所要谈的词义相矛盾,就是其中之一。所谓词义相矛盾,主要是指相关的词在意义上相反相冲突,或所用词义与表达本意相反相冲突。这里谈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人们在运用语言交际和交流思想时,总是要在语法规律支配下,将词组成为句子来进行。词,即是造句的材料和基本单位。因此,要正确地造句,以及运用句子去准确地表情达意,其基础在善于选调和用词;而准确地选词和用词的基本条件则是透彻地理解词义和准确地把握词义。否则,就不仅不能确切地表情达意,而且还会造成思想内容上的错误,以及这样或那样的语法错误。词义运用中的错误有各种各样,对此进行些具体分析,对于改正错误、正确运用词语,都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在词语的运用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本来用一个词语就能具体准确说明的意思,却在这个词语的上边或下边再毫无必要地加上一个与这个词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加以复说,结果或使语义重复,或使语言啰嗦,或使语句歧义,或使语法关系错乱,等等;这种毛病即是词义复叠。例如: ①在陕西省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陕西省有名的“运输大王”、澄城县农民葛振兴委员,与记者邂逅相遇。(《人民日报》1988.5.31第二版)  相似文献   

4.
词义运用中的词义相矛盾的错误,除本题前文所谈的几种之外,还可以列举出几种: 第一、动词与其后补充说明它的词,意义相矛盾动词作句子谓语时,其后可以带上补充说明它的有关词语;这个词语在意义上一定要与动词协调一致,确实能准确地补充说明动词。如果相反,就会造成词义相矛盾的错误。例如: ①欢腾的锣鼓声长时间地响起……(《北  相似文献   

5.
语言中的词,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有自己的语法特性和语法功能,因而也就有自己的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如果将适用于甲对象的词,误用于乙对象上;或者相反,那就成了张冠李戴,弄错了适用对象,而往往造成表意上和语法上的错误。例如: ①久负盛名的苏联国家艺术体操队在同中国队的比赛中,包办了所有项目的第一名。(《体育报》1985.7.17第一版)  相似文献   

6.
“洋和”一词,无以考,但意思是大家理解的。现在一名“真正”的西方记者,法国的阿尔萨斯最新消息报记者在大庭广众之下,在庄严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竟然当众造谣,出尽洋相,不能不使人愕然。现在照录如下:在9月26日我们党中央新领导班子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他提问道:“总书记,我认识一个女学生,她在6月3日晚上的那场行动中受了伤,其后几天她遭到了逮捕,并遭到了拘留,而且也受到审问,然后,她就被遣送到四川的一个砖厂劳动。在她到四川的第一个星期里,就被当地的农民强奸了三次。我的问题是,这种对学生的严厉的措施,同您所说的理解学生,团结学生和认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这是否是一致的呢?”这个问题,粗一听真能使人一怔,因为他言之凿凿:“我认识一个女学生”,“她在6月3日……受了伤,其后……,并……,而且……,然后……,就被……。”在“认识”一词  相似文献   

7.
一、消息 “消息”是当今广泛使用的一种新闻体裁,在报纸、电台、电视的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新华社消息”的字样或听到“某某台消息”的声音。当今新闻媒体中的“消息”,是指关于人或事物新近情况简要而迅速的报道。而在古代,“消息”的词义与现今是不一样的。 “消息”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消”的意义是“消减”,“息”的意义是“增长”,两个词构成一对反义词,指事物的消长、盛衰、生灭。例如《周易·丰卦》:“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例句的意思是:太阳经过了中午就会西斜,月亮经过了圆满就会亏缺。天地…  相似文献   

8.
词语的含义一般是确定无疑的,唯其如此,人们才能正常交流。可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些词语的意义会发生有趣的变异。这种现象在人称代词的使用上尤为常见,试举数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赵迎庆 《大观周刊》2011,(17):86-87
在翻译文化词或新词时,即使能够把源语勉强译成目标语,但由于目标语中缺少相对应的概念,目标语的读者仍然无法理解其意义,不知其为何物,而出现像尤金.奈达(EugeneA.Nita)所说的“零位信息”{(zero message)〉,这时除了对该词进行注解外,还可以在其后加上类别词(Classifier)来帮助目标语读者的理解。如英语中的“tank”翻译到汉语后为“坦克”,但有时读者仍然无法理解“坦克”为何物,这时在后面加上类别词,译成“坦克车”或“坦克战车”,该词的意义就能更好的被目标语的读者所理解。本文将试从英汉互译时所会使用到的类别词和随着时代的发展类别词的产生和消亡这两个大的方面对类别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寓声乐府的名称始见于贺铸《东山寓声乐府》,其概念晦暗不清,多有含混,其实质是一种通过改易原调名达到即事命题的目的,且宫调唱腔一仍旧贯的创作方式。这种创作方式自汉魏时便已经出现,运用至词体可追溯至中唐李德裕改《望江南》为《谢秋娘》,之后白居易、李煜等都有寓声乐府的创作。入宋后,张先、苏轼等继振其绪,南宋时创作寓声乐府的作家远较北宋为多。虽然这种创作方式没有大范围流行,但它作为词体诗化进程的一股潜流,在词史上的意义是不应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11.
戴宪玉在张家十年,没有留下子女,也没有留下照片。自她离去后,张家人没人敢在张作霖面前提起她,好像这个人不曾存在一祥。而张作霖每每路过古庵,总是怏马加鞭,一冲而过,留下含混的蹄声在旷野里回响……  相似文献   

12.
论编辑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火 《编辑之友》1997,(6):32-35
什么是人文精神?众说纷纭。从辞源上看.在英文中,“人文”译自以Humn为字报的词,如Humanism,Humanity。但是这些词并不能给出“人文”的确切涵义。而Sciencea of human(译作“人文科学”)将“人文”与“科学”组合.也并不是我们所谓的“人文精神”。在我国.“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贲彖》:“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以及“化成天下”亦呈现出极大的含混性。  相似文献   

13.
仿拟,即模仿或利用群众熟知的名言名句或某种既有的语法形式,更换其中的某个词或语素,用以概事达意,造出别有新意的语句的修辞方式。常见的仿拟手法有下面这样几种: 一、相反手法——转换论点式仿拟。即所替换的词或语素与原来的词或语素在意义上是相反的。如:  相似文献   

14.
所谓一语两解,指的是一句话或一组词既能这样解释,又能那样解释,一语而包含两种不同的意义。关于这个问题,李渝同志已经在《要力避歧义》一文(见《新闻战线》1983年第4期)中谈过。这里,我想再作一些补充。一语两解在汉语里是不乏其例的。一般地说,这种现象对于准确表达并没有什么妨碍。因为语句经常是处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人们往往能够借助上下文辨别讲话人或笔者所要表达的是哪一种意义,或者从词语间的逻辑关系推断出哪种理解是正确的。不过,有时候虽有上下文还是无法辨别究竟讲话人或笔者用的是  相似文献   

15.
衡文以恕。但是我考虑多时,觉得仍有必要写此短文以商榷。《谈谈编辑改稿》一文发表在《大学出版》1997年第4期上。作者说“‘跳板’一词一般含有贬义,此处用‘跳板’不合适,笔者将其改为‘桥梁’,可能好一些。”“跳板”一词果真含有贬义吗?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它所提供的三项释义,均没有提到“跳板”一词一般含有贬义。我想,《谈谈编辑改稿)}的作者大概是在这样的语境中获得关于“跳板”一词的语感的:本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者以朝鲜为b匕板,发动侵华战争。“……语感并不神秘,也不是个人的、纯主观的东百。它是说话人…  相似文献   

16.
“同构”是符号学的关键概念之一,是符号传播意义的终极机制,罗兰·巴特曾多次提到“同构”,遗憾的是他对此的阐释却模糊含混.“同构”一词在文学及艺术领域中大多取“异质同构”或“共同构成”之意,而在符号传播意义的视阈下,则是指某些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意指关系的唯一性、固定不变的特性,即某些符号的社会意义不可随意变更,是唯一性的,是被意识形态强制赋予的.但公众却并不留意这个意义是如何产生的,而是直接认同了这个意义,并将之视为“自然而然”的社会法则.“同构”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也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  相似文献   

17.
对“东亚病夫”一词,国人都很敏感。许多人的理解是:清末中国人吸鸦片,导致身体瘦弱,所以遭洋人轻视。其实,这种理解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中词语意义的形成和确定,都要经过人的思维活动,都概括了人的思维活动的成果和认识活动的结果。因此,许多词就带上了人的感情色彩,打上人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的印记。例如,对于美好肯定的事物加以肯定、赞许或赞扬,于是词就带上了褒扬的感情色彩,如“伟大”、“先进”、“自豪”、“英雄”等词;相反,对于否定、丑恶的事物,则加以否定、斥责,于是有些词就带上了贬斥的感情色彩,如“丑恶”、“肮脏”、“讨厌”等词;当然,许多词不都带有上述褒贬色彩,这称为中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语音相近或字形、意义相近的词经常被用错。这种情况在各类书刊中也时有所见。本文试对几例容易混淆的词加以辨析,以供同行们参考。 1.“启事”与“启示”这是一对同音异义词。由于构成的词素含义不同,所以使用时的词义内涵也就不同。“启事”的“启”与“事”两个词素之间构成的是一种支配关系。“启”指陈述,“事”指事情。它们合二而一固定搭配后,多用于为了公开声明某事而登在报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名称,通  相似文献   

20.
<正>广播语言力求形象化,是由广播特性决定的。广播以传输系统和符号系统为传播方式,通过声音符号系统的有声语言和音响,诉诸于说和听,使听众以感官的直觉去感知事物,而不是以思维理念去理解事物。这种稍纵即逝、不容细嚼慢咽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广播语言形象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怎样在遣词用语上体现形象性,力求词能达意、词能尽意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发现题材、摄取素材苏联作家马卡连柯说:“只有正确地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