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电视台藏语译制节目的成绩比较突出,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逐年提高。比如:藏语译制片《女奴》、《西游记》、《封神榜》、《义不容情》、《文成公主》等许多屏幕形象至今还被人念念不忘。下面就如何做好藏语译配工作谈几点体会:一、配音演员接到任务后首先要分析剧本,理解剧本,熟悉剧本。为了让银屏上的人物立得住,配音演员一定要与原片演员合作。在整个译制过程中配音演员进入角色,要做到译制片配音尽可能符合原片人物性格,思想感情,一定要理解原片作者的创作意图,故事的时代背景和影片的主题思想,同时要认真研究人物性…  相似文献   

2.
房龙的著作被中国的出版商反复地花样翻新地印刷着发行着,当然也被阅读着议论着。不说他的《人类的故事》、《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一本《房龙地理》,让多少人义无反顾爱上了这门学科,从此以后,行走天涯,寄情山水,痴迷于地理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3.
继"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引起广泛关注之后,梁鸿花了两年的时间,又推出了另一长篇力作《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通过口述实录、现场调查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梁庄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命运、生存图景和精神图景.随着作者调查的深入,她发现梁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城农民",还没有被写进梁庄的故事里.他们虽然散布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却时刻牵扯着梁庄的血脉和神经,他们始终与梁庄的生活休戚相关.据此,作者又对梁庄的外出打工者们进行调查寻访,向我们呈现一个更完整的"梁庄".同时,我们也从外出打工者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让我们对自身和所处的时代环境产生更清醒的认知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报纸文章中应有语言创新,但必须准确、明白地反映事物,要合情合理。我在看首都一家报纸时,发现作者和编者在运用语言时不太慎重,让人读起来磕磕绊绊,有的还难以理解。今年3月27日这家报纸刊登的《规矩的分量》一文,第六行中称:“……关系一条生命的存亡,一个家庭的笑泪……”其中“笑泪”二字的运用很难让人理解。理解成笑出来的泪吧,不合前句“生命的存亡”之意;理解成喜笑与哭泣吧,极少见到如此的组语。如果把“笑泪”换成“悲喜”就会比较贴切一些。5月30日该报刊登的《远离野味》一文,第三行:“一条‘过山峰’动辄三四千块钱,还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5.
新闻评价是个被长期忽视和误解的学术课题。到目前为止,新闻学界对新闻评价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可以说缺乏起码的认识,新近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可谓权威矣,竟也没有把新闻评价列入条目。纵有提及者,或是语焉不详,或是拘困于新闻传播的某个环节进行讨论,或是把新闻评价与新闻认知混为一谈。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对这一被长期忽视和误解的课题进行探讨。一、什么是新闻评价新闻评价,照字面上理解就是对新闻的评价(确实也有人这样给新闻评价下定义),但此类的通俗说法并不能作为严谨科学的新闻评价定义。评价,《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6.
报载,上海市《故事大王》杂志社为确保作者收到稿费而实施了《稿费收据》制度:该社给作者汇稿费的同时,还寄给作者一式两联的《稿费通知单》和《稿费收据》。在《稿费通知单》内写上了被采用稿件的标题,并告知稿费已由邮政局汇出,请作者“收到后在收据联签字或盖章,退还我社”。在《稿费收据》内有作者的准确通讯地址和“收款人签字或盖章”的栏目。多年来,《故事大王》杂志社一直坚持实行这一制度。读了这则消息后,笔者被该社对作者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并情不自禁地道出一句:“妙哉 !《稿费收据》。”   近些年来,笔者…  相似文献   

7.
这本在内容和艺术上堪与《狼图腾》媲美的非虚构类文学至今只卖出去香港的版权而无缘于欧美图书市场。野马从欧洲回归故里,但野马重新成为野马,一个女孩和野马8年朝夕相处的故事却未能在海外传播,这多少让人有点遗憾。是作者没有写好,出版社没有出好,还是针对海外的宣传营销没有做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调查数据、访谈、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对手机短信交流中的误读现象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对于手机短信的误读,除了从发信者和接受者的两端来寻找误读原因外,还要把误读现象放回到传播流程中来认识。理解有时并不是对作者原意的理解,也无法实现对于文本的完全理解,因为人不能摆脱自身,完全把自己融入另一个理解对象。误读本身亦是一种特殊的理解。误读一般都是脱离(或没有看懂)短信文本,按照自己所处的具体情境来对短信进行解读,于是读出了与原意迥异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近代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曾经有一幅图画以漫画的形式,巧妙地勾勒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形象而生动,让人触目惊心,过目不忘,催人觉醒,这幅漫画就是《时局图》。它也曾被用于上世纪通用的中小学历史教材里。很多人对《时局图》记忆犹新,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幅漫画作品的作者是谁。谢缵泰,一个许久未被提起的香港人,正是《时局图》的作者。  相似文献   

10.
提起P2P,熟悉互联网历史的人总是会习惯性地在心里嘀咕,毕竟早年间轰动全球的Napster案例太过深入人心,虽然可以被解释均为颇高深的“对等网络”或是“点对点”,但P2P给用户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应用似乎总是像即时通讯软件这样的客户端,还有像BT那样的一大批共享下载软件。如果你喜欢更哲学一些,那就把P2P理解为一种思想,一种具备改变整个亚联网底层模式潜质的思想吧。  相似文献   

11.
《支教的日子》记录的是东阳籍女大学毕业生徐佳怡到贵州支教的生活故事。说是故事,其实看不出完整故事的痕迹,更准确地说,只是生活散乱的片断。也止是如此,这个文本超越了以前一些纪录片带给人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英文版的自序,作者试图在向英语世界的假设读者来解释本书的学术意义时,也在进行一种自我理解。作者承认,本书并未刷新既有文学理论的概念系统,它不能归入理论旅行中的创造性误读那一类伟大故事的类别下,甚至有点老派地维护了某种宏大叙事的立场,但相对于西方文艺理论的日渐艰涩化、碎片化、去文学化亦即精英化或非人性化,这样的论说策略依然提供了一种另类可能。  相似文献   

13.
大约三年前,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在浙江图书馆的书架上翻到了这本名为《阿尔小屋》的随笔集。作者在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宽展幽长的街道并没有把分散的人群拉开隔离,使之拥有相当的空间和心理距离,现代的交通工具把遥远的路途缩短得如电话线一样快:邮递员是绿色的风,所有亦真亦假的远方都吹到你的眼前,你成为别人的故事一如别人成为你的故事;各种各样的信息像原子弹一样不断爆炸,随时侵扰你关紧的房门——你的呼吸、你的默想、你的自语,都成为众人皆知的呼喊。”文字于我仿佛是一种被坚硬金属洞穿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单纯从生物学意义上看,人是一种动物。但人既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就必然从总体上优于一般动物,出于对人的这种优越性的不同理解,研究者对“人是什么”的回答可谓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人是会思考的动物”、“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符号的动物”、“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与故事》的作者高小康则站在独特的文化立场上,告诉读者:“人是讲故事的动物。” 的确,每个人对故事都不会觉得陌生,可以说,从孩提时代起,故事就伴随着人的成长,人不能没有故事。然而究竟什么是故事,人为什么要讲故事,对此问题的思考和答案,却又非每个人都能完成。作者认为,“过去时态”、“虚构特性”、“人本意蕴”  相似文献   

15.
李康 《视听界》2005,(5):52-52
最先让我心动的也许是原著的名字——《追我魂魄》。在物质充塞于世间的每一角落,乃至灵魂被挤压得只能在物质的缝隙中游走之时,我不知道作者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还有什么样的故事能让倦怠的精神为之一振?报告文学《追我魂魄》开篇题记“人可以落魄,但不能失魂”,把我带进尘封的1942年5月。作者用他犀利冷峻的目光,温柔细腻的内心,为我们描绘出一次惨烈动人的关于战争与人的画卷。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14年对日作战,中华民族在血影刀光中用血肉之躯矗立起一座座纪念碑。这部作品之所以吸引我,是作家的文笔,是独特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周刊》2004,(42):77-77
★《无人知晓》(日本)韩国选送的《太极旗》虽然是部战争大片,宏大的战争场面营造得也颇为真实,但是故事太过薄弱,而且对《兄弟连》的模仿抄袭太过明显,所以入选可能性很小。但《无人知晓》则很有可能替亚洲电影挣回一点面子。这部影片的导演是枝欲和是个拿奖高手。本片风格绮丽,惟一的缺点便是“东方色彩太浓”。★《会飞的乌龟》(伊朗)这部电影虽然制作方是伊朗公司,但实际是由库尔德人导演讲述库尔德地区的故事,所以应该算是一部伊拉克电影。本片故事不错,导演虽然够不上一级水准,但这部影片今年10月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已得到…  相似文献   

17.
知心须洗心   实际上,能不能“知心”,不只是有方法的因素,更重要的还有心灵修养的因素。有的人采访就事论事,写报道也是就事论事,因而出自于他手下的文章只见其事不见其心,虽然写到了人,但正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魏巍所说的:“不像一个活的人,而煞像一个投手榴弹的机器。这就是写了战士的一层皮,没有写出英雄的灵魂。”这种只写外表不写灵魂的不乏其例。不是不想写,遗憾的是他看到的是些外表的东西,没有看到灵魂的东西。法国文学巨匠雨果说过,人有两种眼睛,一种是生理上的眼睛,一种是心灵上的眼睛。如果没有心灵的…  相似文献   

18.
我们试把廖全京这本《绿色的家园感》当作他对精神家园的一次回归,也许能更好地理解他所界定的“家园”。在“后记” 里,作者这样说:“这本小书是让乡愁给撞出来的。” 没有一种对家园的深深吸附,没有对精神家园的深切体悟,是决然写不出这本书来的。我有幸读到了廖全京的《家园的桃花》等一组散文,似乎更能透彻地理解、把握这一点。  相似文献   

19.
特别推荐     
仇鳌没有直接上过毛泽东的课,但毛泽东一直把他尊为自己的老师。建国后重逢,仇鳌深情地说:“老朽让毛主席费心了!”毛泽东用浓厚的湖南口音风趣地说:“哦,与先生一别数年,您老人家怎么忘记了我的名字,我是毛泽东,毛润之,可没改名叫毛主席呀!”《师友情深》深情地讲述了毛泽东与仇鳌几十年亦师亦友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20.
美剧《周一清晨》在中国正在被越多的人讨论,不同以往的美国医疗剧,它引发更多的医务人员参与到这样的讨论当中 尽管反映医生工作的电.视剧,前有美剧《豪斯医生》《急诊室的故事》等,但是,《周一清晨》,还是让人对美困医生、美国的医院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剧中的“切尔蜡医院”里,一切都做得太专业、太完美了。换句话说,这部电视剧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理想化的医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