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在广西客家人的生活中,广为流传着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传统民间游戏,这不仅是客家人娱乐后代、教育后代的一种方式,更是客家人精神需要与文化观念的继承与传递。"木楞"、"摸盲鸡"、"死活爬拉背"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游戏形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后代,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强化了他们对客家文化的认同。在当下,传统民间儿童游戏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游戏研究与儿童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叙事学的"叙事"包括叙述方式和实际所讲述的东西两个基本范畴.贺州客家围屋用空间结构手段来立体地记录和理解贺州客家人的文化,围屋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实质上是贺州客家人在自然与人文、怀旧与崇新、传承与变迁等多层面上进行的一种文学叙述,围屋不仅成为贺州客家人的自我意识表征,而且还成为了贺州客家族群历史的记忆,是贺州客家人对自身文化进行表达和表述的一种社会叙事"文本",同时也为叙事学提供了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叙事范式.  相似文献   

3.
客家熟语是流传在客家地区的一种文化载体,是客家人集体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以"寻食"为主的客家先民,创造了大量与"食"有关的熟语,这些饮食类熟语不仅直观地再现了客家浓郁的山地饮食特色,还体现着客家人对"食"的理解,折射出客家人独特的饮食习俗和饮食人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近十几年来,虽然客家文化的研究越来越被重视,但围绕客家文化的文化问题至今很少被关注。客家文化往往模糊的被认为是反映客家人所有生活方式,其实什么叫做客家文化都一直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意识相关联。客家文化并不是由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制造出来的"实体",而是与全球时代政治经济空间的生产结合起来并被科学家、政治家、开发商等代理者塑造出来的"概念",通过证明这些事实对今后客家文化研究提出意见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文化的交融与沟通,尤其是作为软实力的文化传播已成为经济合作的基础和共识。推动音乐文化的互联互通,对客家山歌来说不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互惠的机遇。通过对客家山歌传播的现状、客家山歌海外传播的方式与途径、对外传播的影响等进行阐述,旨在促进客家山歌的传播和交流,以及海外客家人对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赣南客家民间文化艺术以其古敦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瞩目,特别是传统的灯彩艺术,是客家人欢庆喜日佳节常用的一种表演方式.赣南客家灯彩品种繁多、造型千姿百态,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舞蹈表演丰富多彩,锣鼓节奏铿锵有力,赣南客家人民把生活的情趣和对大自然的感悟都融进了灯彩中.赣南客家灯彩是赣南客家人的一项重要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凝聚了客家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客家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7.
客家童谣生动地反映了客家地区的文化背景、风土习俗和审美情趣,它在一代又一代客家人口耳相授下,起到了传承客家文化的作用,既给客家人的童年带来了欢乐,也对客家人精神气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它的文化功能表现为:娱情功能、教化功能、贮藏功能。  相似文献   

8.
客家文学是客家历史文化的展现者,同时也是客家人对现实的思考。客家身份的认同是客家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种主题不仅成为客家人的自我意识表征,而且还成为了客家族群历史的记忆。客家身份认同是客家人对自身文化进行表达和表述的一种社会叙事,同时也为叙事学提供了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叙事范式。  相似文献   

9.
李彦 《惠州学院学报》2007,27(1):125-128
客家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民系。其特征是有相对集中的聚居区域, 共同的语言、文化。客家音乐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了客家人的审美追求。作为音乐艺术它也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支系。由于客家人对客家文化的崇尚及客家族系较多聚居偏僻和交通不够便利的山区, 故而使较多原生民间音乐得以保留。加强客家音乐研究就是对客家音乐的保护和发展, 也是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贺州客家围屋是客家人居住的场所,由贺州客家人自己设计、建造,是贺州客家人精神的遮蔽物.贺州客家围屋雕刻的象征意象、色彩和雕刻主题是客家人的生命召唤、生命活力和生命飞扬的表现.房屋整体风格表现出华丽与质朴、厚重与轻盈相结合的特色,表现了贺州客家人雕刻文化上儒道互补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1.
客家人生活方式的演变对近现代时期客家人的“过番”①具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强烈的宗族血缘观念导致了客家华侨移民南洋的规模越来越大,也决定了他们出洋的方式;务实经世观念使“性喜读书”的客家人不拘泥于“仕途”而能趋利出洋;经济价值观念的演变则使客家华侨和侨眷的经济生活普遍较优,并成为推动客家人“过番”的重要因素;客家女性的持家方式也让客家男人放心“过番”。  相似文献   

12.
从丧葬礼俗看客家文化的中原烙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意识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经验与智慧的积淀,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心理等起着调节和规范的作用。但客家以族群式迁徙,聚族自保使中原文化意识的承传因素一直在客家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客家民间丧葬礼俗深深留存中原烙印,丧葬礼俗是依托生存自然环境或族群共同心理观念、基于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尊重、围绕生命终结而建立和运用的文化,是族群文化意识的重要外在表现。客家丧葬礼俗是对生死观念和丧葬习俗本质含义的完整表现。较之其它习俗更充分、更完整地保存了中原文化原素。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解剖罗香林的专著《客家研究导论》,认为比照今天的客家研究成果,再重新审读罗氏的《客家研究导论》所蕴涵的对客家文化的深邃学术思想和里面渗透的研究方法,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以往对罗氏的客家观点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存在很多的误区,罗香林并非主张"血统论"的客家源流观点,而是倡导客家与南方土著"族群互动"、"族群融合"的观点,在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实践中渗透的是史学家的整体史观、人类学家田野调查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历史的文化现象只存在于某一历史阶段,语言的相对稳定性与传承性往往使某些逝去的历史文化信息保留在相应的词语(或文字)中,方言词语尤其如此.广东是客家民系的大本营,客家民系拥有悠久的历史与饶有特色的民俗民风.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很多历史文化现象今已不复存在,但客家方言中的某些词语今天仍能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客家民俗民风的可靠见证,这无疑是语言地域文化研究的一条新路.文章拟用具体例证对广东客家方言词语中的历史文化沉淀作概括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罗香林是客家学的奠基人,代表作为《客家研究导论》。其主要历史业绩有五:提出"客家迁徙运动五个时期"说,这是罗香林客家学说的核心;主张客家"混化说";"客家界说",阐发客家"特殊民系"的理论;首次较全面标定客家分布地域;利用谱牒研究客家问题,实现研究方法上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6.
文化创意产业是将文化、创意与产业三个要素,成功结合成"文化资本财"(cultural capital goods)。东势大茅埔客家庄的"东势客家美食生产合作社"之文化创意点子,就是合作社理事长刘桂心女士凝聚了庆东小区的客家妇女与外籍新娘的客家族群认同意识,结合了大埔腔客家文化、旅游与网络营销创意、改良的桂花美食产业等三个元素,将桂花妈妈的"桂花小铺"经营成兼具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资本财"之文化创意产业机构。  相似文献   

17.
栗园围香火龙是源于军事的宗族式民俗,现已形成了扎龙、起龙、出龙、拜厅、舞龙、游村、放龙、送龙等为一体的元宵节期间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对沟通客家人情感,增进海内外客属的文化认同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客家工艺文化产业创新与再造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客家工艺文化之保存与发展,必须把握历史的契机,了解客家文化之内涵与现代人追寻产业创新发展的心态,用新的经营管理与营销理念,带动客家文化之创新,复活客家传统工艺产业;对于拥有丰富工艺等文化资产的客家民系,可针对现有工艺特色传统,加以辅导并推动再造,以文化创意产业模式,再造客家工艺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19.
客家学的研究自19世纪末发端以来,罗香林是最早对客家民系作系统研究的奠基人。罗氏的学术思想对客家学研究启示多多。综观罗氏的学术著作,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的思想贯穿于字里行间。罗氏在论述客家历史源流时,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强调其特殊性,引发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本论题是在实践罗氏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考察资料有关客家研究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0.
客家文化是一个庞大的资源系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我们需要对客家文化进行市场化移植,从而使客家文化真正走向市场,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业。对客家文化市场化移植的现状、时代要求和形式进行探讨更有助于为客家地区带来多种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