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国科协、教育部《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通知》的文件精神,2011年11月2日,由温州医学院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会、团委学生会及各年级研究生党支部组织举办的首届学术文化节正式启动。本届学术文化节以"学术检生、诚信科研"为主题,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本次学术文化节将贯穿整个学年,包含立身、修学、至善和秋实四个篇章,构成一个新颖、系统、融汇学习生活的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2.
国内     
<正>教育部将设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今年起,教育部决定在全国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设立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资助学业成绩优异、科研创新潜力较大的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3.
博士研究生是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博士研究生的科研驱动力主要有学术职业目标、对研究的兴趣、高水平成就和学术价值判断等内在因素以及学校和院系的科研要求、导师指导和要求、助研津贴、实验室条件、学术数据库建设、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外在因素.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要重视并充分利用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举措,蕴育和激发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动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使研究生遵循科学研究规律,自觉抵制学术不端、不良行为,坚决摒弃浮躁作风,维护科学精神,净化科研、学术环境,营造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学术科研氛围,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为推进我国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促进成人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成长,发挥他们在学术创造中的创造性,提高他们开展学术交流的积极性,本刊拟从2014年第1期开始设置"研究生论坛"栏目,面向国内外成人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征稿,希望广大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能将最灵动的思维、最鲜活的思想、最青春的智慧、最具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五所研究型大学对在读博士生、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以及毕业博士的抽样问卷调查,探讨了不同责任主体在博士质量影响因素认识上的异同,发现博士生、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负责人以及毕业博士四者均较认同"导师指导"、"学术氛围"为影响博士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在认同"学科水平"、"科研条件"为博士质量重要影响因素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院校     
《教育》2012,(29):14
暨南大学:"菁英学子"最高可获奖励20万元近日,在暨南大学2013年研究生招生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为吸引更多研究生优质生源,暨南大学将推出研究生"菁英学子"计划。该计划由"优秀本科推免生科研创新培育计划""优秀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优秀博士研究生攀登计划""研究生高水平科研论文奖励计划"和"优秀学位论文评  相似文献   

8.
博士生,全称"博士研究生"。所谓"博",就是"广取博纳,博采众长";所谓"士",就是"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所谓"研",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谓"究",就是"正本清源、寻根问底";所谓"生",就是"创造创新、生机勃勃";而所谓"博士研究生",就是在学术方面博采众长、切磋琢磨、创造  相似文献   

9.
学术评价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近年来基于"五唯"的定量学术评价给高校人才的培养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新的学术评价体系需要建立。在新旧学术评价体系转换期,学术评价的混沌状态将会影响以科技创新为特点的研究生培养,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首先要重视研究生培养过程,通过严格的过程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素质;其次要营造基于内容的学术评价生态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成因,体现为应试教育导致研究意识和兴趣弱化、扩招造成"稀释效应"、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学术创新土壤贫瘠、学术评价标准扭曲等方面,批判精神弱化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强化研究生批判精神,要帮助研究生树立科学的批判意识,掌握批判性思维方法,更新传统教学模式,营造宽松的批判环境,改进培养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1.
吴睿:重庆大学动力工程学院09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廖强教授研究方向为多孔介质中传输过程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期刊论文5篇,EI核心期刊论文1篇学习期间,参加两次国际会议和一次国内会议,并获得2009年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分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因其突出的科研创新能力,荣获2010年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吴睿外表看上去阳光帅气,师腆、坦诚、实的工作态度,构成了这个有血有肉的大男孩。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在吴睿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精英教育,体现为以交流与合作为主要手段、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专业教育。本文以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改革为例,介绍了以博士教育为引领,将本科、硕士、博士高效贯通的策略,和形成"好导师、好学生、好机制"良性互动的培养机制,可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一种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通过构建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理论模型,对中国14所高校学术型研究生的2424份有效问卷进行回归和中介效应分析后发现,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教学、导师指导、科研实践、学术氛围和学术规范都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其中学术规范影响最强,科研实践影响最弱且对博士生创新能力无显著影响。但学术活动和激励政策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存在显著影响,研究生培养在"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科研自我效能感正向部分中介了课程教学、导师指导、科研实践、学术氛围、学术规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中介效应达到76.85%。因此,学校应注重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制度的执行力度、提升研究生科研实践和学术活动的质量、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自信心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G大学2021—2022年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结果为样本开展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分析研究,根据当前G大学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存在的论文格式有待进一步规范、文献综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提出通过强化博士研究生文献综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研究生论文写作能力及规范性指导等举措全方位提升地方高校学术型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从而推动地方高校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模式中的高层次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和发展医学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医学研究生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医学事业发展。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侧重点在于学术理论、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在课程、培养平台以及培养方法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针对当前学术型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改革形势,滨州医学院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采用科研驱动式培养模式,将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在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推行模块式课程体系与科研化教学模式;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建立多元化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将参与科研训练与传授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参与系统化、规范化培养模式,使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学术门户现象是研究生培养中伴随着导师和学生交互关系的确立而自然形成的关系。现行的导师负责、集体培养相结合,而集体培养的作用没有很好发挥的培养方式容易产生学术门户现象,不利于学术的交流和创新。因此,本文根据第一手资料——一份来自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调查问卷,提出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导师组的作用,积极组建科学、合理的导师组和学术梯队的建议。通过对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集体培养,一方面有利于研究生博采众家之长,扩大知识面,提高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研究生培养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正>为整合办刊资源、打造学术精品,《现代教育科学》期刊社旗下"高教研究"、"普教研究"、"中学教师"、"小学教师"等四个刊种,从2016年第1期起合并为《现代教育科学》(月刊)出版,是综合型教育类学术期刊。服务对象为教育科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科研、管理及教辅人员,教育学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主要栏目包括教育  相似文献   

18.
就研究生科研与教学的现状,对某农林院校的研究生科研和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研究生教学在方法上必须要创新,建议采用研讨课;科研上导师必须注重让研究生参与课题,促进师生的交流,开展多学科的学术讲座等对策建议,以提升研究生教学水平和提高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9.
学术精神是学术研究活动的灵魂与核心,亦是培养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基础和关键。在新时代,培育研究生学术精神不仅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诉求,也是重塑中国学术精神的内在需要,更是契合高校科研育人的使命旨归。新时代培育研究生学术精神,需以完善学术精神培育的保障体系为重要支点、增强研究生群体的学术自觉性为内生动力、积极营造尊学崇术的文化氛围为关键向度,以此重塑研究生群体的学术精神与品格,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指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是由学术带头人、有科研能力的教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等多个主体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从微观视角,建立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单个主体的刺激—反应模型,指出影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形成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揭示了单个主体的运作机制;从宏观视角,建立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多主体交互合作的回声模型,揭示了多个主体之间的交互合作机制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