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墨者黑     
我们常把环境对人的影响,概括为一句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因了这个缘故,从前孟子的母亲三迁住所,定居于学宫之旁。而孟子终于成为一代宗师,不能不说与孟母的苦心择邻有关。的确,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一个脱离环境的人是不可想像的。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与他所处的环境直接有关。一傅众咻,楚国的孩子无论如何也学不会齐国话;同样,人的性格行为,不可避免地要沾染上周围环境的特征。如果人们生活在一个恶劣的氛围中,就很难达到高尚的境界,这便是我们所说的“近墨者黑”。试想,在一块有毒的土壤里怎么能培育出纯洁的鲜花呢?  相似文献   

2.
近墨者黑     
《新作文》2006,(3)
古语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说明了一个道理,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客观的外界条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的成长固然决定于他本身的主观因素,但客观条件不能忽视。客观条件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好的客观条件能有力地推动人们不断进步,而坏的环境只能拉后腿甚至最终把一个也许本质不坏的人无情地污染、吞噬。人为什么会这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为什么不能“出淤泥而不染”呢?因为生物都有很强的适应性。生物不断进化就是适应环境的结果。飞蛾为了适应被工厂的浓烟熏黑了的大树而变成了灰色;克格伦岛上的飞鸟为…  相似文献   

3.
近墨者黑”中的“墨”与“出淤泥而不染”中的“淤泥”,显而易见,都是指不好的环境。同是处在不良环境,同是“近墨者,”同是“陷入淤泥”之人,而爬出来后又怎么样呢?有的人意志坚强,出淤泥而不染,善始善终;而有的人意志薄弱,被“墨”或“淤泥”浸蚀得面目全非。“近墨者黑”与“出淤泥而不染”好象是同一种花结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果,二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说它“统一”是指“出身”相同;说它“对  相似文献   

4.
<正>亲爱的西子姐姐:您好!我是一个女孩,我有一个很好的“学渣”朋友。我的成绩不错,可是当我和她一起做同桌后,我发现我的成绩下滑了不少。如果一直这样的话,我估计以后我的成绩很难再提上去了。可是如果我不和她在上课时聊天,我们的关系就会变得疏远。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5.
“近墨者黑”这个成语出自晋代文人傅玄《太子少傅箴》一文,作者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后来人们便把这一箴言作为生活的座右铭。“出污泥而不染”是宋代学者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名句,作者托物言志,表现了他洁身自好、不为世俗所污的情操。那么,对这两种处世观到底应当怎样看待呢? 先说“近墨者黑”。唯物主义认为,人  相似文献   

6.
苔生于古老的岩石边,剥落的墙下……苔在阴暗里生长,其结果是越来越顽固,而环境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好的环境如“芝兰之室”;坏的环境如“鲍鱼之肆”。环境于人,可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一个人。它可使人一帆风顺终达极顶,也可使人沮丧绝望如入深渊。难怪乎古人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如果,一个人自入“囫圄”,陷入一个“黑色染缸”一样的坏环境之中,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7.
根据亚利桑那大学卢杰若博士的研穷,一个孩子到十四岁时,已经从电视上看到一万八千次谋杀和无以数计的暴力、荒诞不经的画面。花掉孩童最多时间的,既不是学校生活,也不是家庭里的互动关系,而是电视。  相似文献   

8.
在正式评价唐建平同学这篇获奖作文之前,我想谈谈这个题目。我们《语文教学与研究》主办的“华夏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已经三届了。在第三届华夏杯定本题目的时候,我们手头收到了几千道题目。后来,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推敲,终于从几千道应征赛题中选出了《“近墨者黑”与“出淤泥而不染”》等18个题目作为这一届大赛的正式赛题。我们的大赛刚刚揭晓,全国高考开始了。使  相似文献   

9.
环境育人是理论界,尤其是道德教育领域的恒久话题。道德、品德的特殊性使得常规的教育手段效率低下。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德育手段的弊端使得道德教育事倍功半。从心理学与教育学角度看,环境对于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德育不同于知识性的学科教育,应遵循个体道德心理发展的独特规律,创造出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熏陶,全面提升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环境育人的理念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必然能使整个大学的学术氛围、人际关系氛围得到提升,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学者围绕同伴群体与学生欺凌的关系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却较少关注复杂同伴关系中欺凌的生成逻辑。基于对两所学校高中生的访谈和同伴提名数据,本研究发现:在社会遵从效应的影响下,青少年在亲密的友谊中选择“有难同当”,因不辨是非地帮助朋友而卷入欺凌;在“表面朋友”关系中,他们为了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行为风格而卷入欺凌。在社会比较效应影响下,亲密朋友之间因嫉妒而诱发欺凌;青少年因视“表面朋友”为竞争对手而成为欺凌他人的“亲密敌人”。同伴关系类型和同伴群体效应的交互作用影响着同伴关系网络下学生欺凌的生成逻辑。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认识非伦理行为“近墨者黑”效应的发生机制,分别检验了该效应形成的中介过程与个体特质(道德认同和内部控制点)的调节作用。来自308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表明:当他人实施非伦理行为时,焦点个体会产生较强的道德推脱,进而导致其实施类似的行为。个体的道德认同和内部控制点会负向调节他人非伦理行为与焦点个体非伦理行为的关系。具体而言,当焦点个体的道德认同较高,或内部控制点较强时,他人非伦理行为对其实施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会减弱。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同伴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用大五人格框架下的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与尽责性来衡量非认知能力.研究发现:良好同伴的比例更高(即好朋友多数都学习努力刻苦或想上大学)会对青少年的尽责性、宜人性、外倾性和开放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能显著降低青少年的神经质水平.相反,不良同伴的比例更高(即好朋友多数都逃课、经常上网吧、早恋)会对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还发现同伴表现的优化会对青少年的非认知能力发展产生有利影响,反之则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家长和学校应把握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重视交友管理的作用,引导青少年正确交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