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个来自山城重庆巴蜀中学的高三中学生,已是出版了《玻璃门》《透过水蛾的翅膀》等两、三本作品的文学作者,人民文学出版社今年在北京颁发春天文学奖时,她是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著名作家从维熙说,那天,几个作家为她们颁奖时.站在我面前的正好是她,小姑娘带着几分孩子气的腼腆, 但她在这个大会上简短的发言却有与她稚气的面孔大相径庭的成熟——她不仅没有时尚的“新新人类”的语言,而是谈到了“民族精神”与“人文责任”这样一个似乎过了时的话题,因而, 从维熙有感而发地评说了她一句:“真是‘龙的女儿’!”——编者  相似文献   

2.
许逸欣 《新读写》2014,(3):18-19
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莎朗·德普珀的作品《听见颜色的女孩》。讲述了“一个激昂而坦诚、令人无法抗拒的故事”,这个故事感动了美国无数读者。故事主人公——11岁的美乐笛是一个特殊儿童:她没法说话、没法行走、没法写字……这一切令她绝望得几乎失控。但坚强和乐观使她一点点找到了自己从未发现的内在力量。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希望读者能从美乐笛的故事中读到力量和韧性!  相似文献   

3.
王旭烽,女,浙江文学院副院长。以小说《从春天到春天》一举成名,其作品茶人三部曲中的《南方有嘉木》获1995年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获2000年茅盾文学奖。对这么一位取得不小成就的作家,人们难免会关心家庭和父母对她的影响。王旭烽说,她的父母并没有教给她多少文化知识,但却把那种艺术气质遗传给了她,把为人处世和面对生活苦难的态度教给了她。  相似文献   

4.
“很多时候,一个人选择了行走,不是因为欲望,也并非诱惑。她仅仅是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安妮宝贝选择生活的一种方式,行走并且写作。她的题材多围绕宿命、飘泊、行走等话题进行,基调趋向颓废、阴霾、苍凉,没有极端。安妮的《蔷薇岛屿》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她抛开了先前消极的风格。作品主要记录一些她在越南旅行的细节,还用了自己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给人留下了一种沧桑的美感,其在旅途的过程中用回忆来穿插她对父亲的怀念。她写父亲时,忽明忽暗断断续续的描写,写出了那种支离破碎的疼痛。她的苍凉只埋藏心底,就像我们触摸她冰冷…  相似文献   

5.
聂利,一个小小的姑娘,她在12岁的时候参加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她的作品《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获得了生物学二等奖“。聂利实验”就是她在研究这个作品时进行的各种实验。尽管没有获得一等奖,但她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在“聂利实验”背后的故事里,我  相似文献   

6.
    
汉字,美丽且充满神秘感:它们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林西莉在其《汉字王国》中,以引人入胜和活泼生动的文笔讲述了三四千年以前汉字的产生,形象地描述了反映古代人生活和环境的古老汉字。从理论上讲,《汉字王国》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字的作品,但内容却关系到整个中国的文明史。林西莉女士没有使用“经院式”的语言,而是使用她特有的表达方式“讲述中国人和他们的汉字的故事”,轻松、自如,优美、动听。本文就是从该书中节选的一个片断。  相似文献   

7.
庐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致力于女性写作的作家,她的作品绝大多数与女性有关,对女性悲愁、哀怨命运的咏叹是其作品的主要内容。庐隐是在“五四”时期登上文坛的,五四运动爆发时她刚好20岁,她从1921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她的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到1934年因难产去世,短短的十三四年间,她一直以一位“五四”时代女性的切身经历和体会,书写女性的生存窘境、灵魂的痛苦与挣扎。她的笔端流淌着五四女儿们一串串凄切哀婉的故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悲哀的女儿国。庐隐是五四女性悲歌的咏叹者。她把从悲哀中求索到的人生的本质以及各种悲…  相似文献   

8.
一次幼儿园中班的剪贴课上,老师提出的目标之一是“幼儿能剪出各种几何图形并拼贴成有意义的图案”。课后讨论时,带班老师出示了幼儿的作品:汽车、火箭、楼房、人、圣诞树等等,很精彩。在出示一个小女孩的作品《鱼》时,老师犹豫了一下,说:“剪的技法很好,色彩搭配也很美,但是……创造性好像差了点……”我明白她的意思,小女孩没有剪贴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可事实上,这幅《鱼》是所有的作品中线条最流畅,色彩最大胆、和谐,画面最干净的。有老师提出异议:“色彩搭配中没有创造吗?布图中没有创造吗?”于是引发了一场关于“创造性”的讨论,也引起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老作家聂绀弩同志,为《萧红选集》作序,题目是《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新文学史科》1981年第1期),文中记录了萧红谈话中关于对鲁迅先生小说的一些看法,她对鲁迅先生有着诚挚的敬爱之情,因为是鲁迅先生为她打开了当时中国“文坛”的窄门,是引导她从事文学创作的导师。她在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说:“鲁迅是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于是联系到她自己的作品,便说:“我觉得不配去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  相似文献   

10.
《故乡》是鲁迅在1921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一篇小说,从“风雨如晦的故乡”到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关于《故乡》的解说就没有停止过。郑振铎在给周作人的信中指出:“近来创作世界产品虽多,好的却极少,鲁迅君的《故乡》可以说是最好的作品。”其实,经过岁月风尘的风干与磨砺,《故乡》的价值和  相似文献   

11.
正这个世界的书写,常常是那些被遮蔽的时空里的选择给了我们惊喜。几年前我到外地开会,从朋友那里知道了李娟的名字,才开始注意到这个青年人的文章。李娟是在阿勒泰生活的汉人,与哈萨克人一起在天山一带放牧,对那里的生活了如指掌。她的作品都是日常的记录,没有一点文人的酸腐气。我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毕飞宇的小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评论家所关注和肯定.从1991年的处女作《孤岛》,到《青衣》、《玉米》系列,再到《平原》和《推拿》,作品内容几经流变,但“疼痛”主题一直贯穿于他的小说创作中,如他所说,“我一直在‘疼痛’这个命题下工作”.本文从童年经验、生活经历、地域文化、审美追求四个方面探讨毕飞宇小说创作中“疼痛”意识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林徽因是一位名的建筑学家,也是一位活跃在30年代坛的“才女”作家。作为作家,尽管她曾经进行过各种体裁形式的创作,但她创作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就小说而言,其创作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31年到1937年,创作的作品也只有六篇。然而,就是这仅有的六篇小说却也显示了这个“才女”作家的过人的智慧,即她的小说创作不但一出手就表现得很不平凡,而且在各篇之间还显示着她的不断探索与试验:第一篇小说《窘》写了一个落魄的中年知识分子爱上了老朋友的小女儿的故事,它主要剖析的是这个中年人的“窘”的心理;第二篇小说是《九十九度中》,它截取的“是一个人生的横切面”,作把北平“一天的形形色色”和“熙熙攘攘的世界”,“狡猾”而又“犀利”地披露在人们的面前;到了以“模影零篇”为总题的四篇小说,作每篇都以故事的主人公命名,且每篇都集中写一个人物,这无疑又标志着林徽因对于人物“模影”的侧重。  相似文献   

14.
<正>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北疆”是中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本文意在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从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归纳“北疆文化”所代表的文化类型和历史源流,以丰富大众对“北疆文化”的理解。“北疆”与“北疆文化”“北疆”在哪里?史籍中“北疆”一词常有出现,汉代以来“北疆”是历代王朝疆域北部边疆的特指,  相似文献   

15.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一篇极有影响的中篇小说。在《金锁记》中我们看到了张爱玲创作所独有的悲剧意识。无论从她自身的原因还是从作品的取材及写作特征来看,张爱玲式的“苍凉感”始终笼罩着她的作品。张爱玲将一种从乱世中悟出的人生体验变成了一种女性敏锐的艺术直觉,叙写了一个个悲哀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大盛魁商号》:表现北疆驼商文化景观的长篇小说中年作家邓九刚的长篇小说《大盛魁商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5),是他的驼道系列作品中的第三部。前两部《驼道》、《驼殇》曾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反响相当热烈。这部小说中,作家写一个世纪前塞北归化地区的大驼商(大盛魁商号),描述了当年发生在北疆驼商中的动人故事。并由此从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来审视我们这个古老的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民族。也由此展现出塞外商城一道道独特的文化景观。这种独特的文化景观首先表现在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亦即塞外归化城奉辛驼商、漫漫驼道的展现上…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种反传统的创作手段,往往是从一开始被采用起就定下了它的基调,也往往是从一开始起就预言了它的生命力的坚强或脆弱。伍尔芙的首篇意识流小说《墙上斑点》就是她从传统文学走向现代文学创作的一篇宣言,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具有特殊意义。作为从传统文学创作到实验小说创作的过渡作品,《墙上斑点》仍然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情节”:一个冬日午后,女主人公凝视着“墙”上一个不知为何物的“斑点”思绪潮涌,浮想联翩。她想知道那“斑点”究竟是什么,却又无法满意于自己的种种猜测。于是,透过“斑点”她又一次面对着周围的世界,正视…  相似文献   

18.
海外作家袁劲梅在作品中一直很自觉地对“国民性”进行反思。她是在中国和美国文化比较的基础上反思中国问题的。因此,我们才能比较清楚地认识自己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本文主要着眼于她的中短篇小说集《月过女墙》,分别从“文化、文明、人性”三个方面来论述她的反思性。  相似文献   

19.
写下这个标题时,“蚌病成珠”一语自然而然地浮上我的脑际。河蚌自毁,育出的是灿灿珍珠,是一首悲壮的诗。装饰人们生活的珍珠,其实正是蚌的生命催生的啊!没有毁灭,就没有新生。目光穿越历史的烟云,我从左丘明的《国语》、孙膑的《孙子兵法》、司马迁的《史记》中读出了“蚌病生珠”的古韵。古代先哲于病残痛苦忧思悲愤中铸造的人类文明,永垂青史。忽然忆起曾读过的一篇纪实作品——一个身患绝症的小女孩,面对因双目失明而痛不欲生的病友,主动走近,真心抚慰;在自己的生命之火行将熄灭的时刻,她慷慨地捐出那双“最清澈明亮”的眼睛,让遭遇不幸…  相似文献   

20.
一个从小热爱电影的女孩,好不容易在影片《井冈山》中得到了一个角色,但仅是一个群众演员。这个角色在影片中只有一句台词——那就是饱含热泪地报告:“罗叔叔,井冈山丢了。”就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就这么一句简单的台词。大概没有谁会想到,为了“饱含热泪”地说好“罗叔叔,井冈山丢了”这句话,这个小女孩竟在人前人后台上台下苦练了500遍!正是一句话苦练500遍的那种较真劲儿打动了导演,不到15岁的她被选进了上海电影学院训练班。那年是1975年。不久,著名导演谢晋到上海电影学院为《青春》物色演员,那个女孩又被看中了。导演让她演一个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