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客观”就是不加评价的写作,它被新闻记者看作是很有价值的作法,曾受到新闻院校、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提供者的提倡。这种排斥偏见和评价的打算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客观”曾被许多新闻院系学生误认为是主观的、抽象的和评述性的写作的对立物。“客观”应该被认为是记者和其他人员在工作场所根据惯例和禁忌所采用的另一种写作方式。记者不应该忘记采用客观方式的决定其本身就是一种主观的决定。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媒介偏见的概念 媒介偏见(Media Bias)一词人们已不陌生,它是指记者、编辑及其他新闻出品人的偏见,主要体现在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报道方式上.①作为客观、公正、平衡的对立面,媒介偏见往往成为学者批判的对象.沃尔特·李普曼将"刻板印象"与新闻领域如何产生偏见加以联系:"一篇报道是知情者和已知的事实的混合产物,观察者在其中的作用总是带选择的,而且通常是带想象的."②麦奎尔在对于媒介文化生产的研究中曾指出:为保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新闻制作,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程序帮助记者判断和选择新闻.它以新闻组织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兴趣为基础,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筛选来实现.就其正面效应看,它保证了新闻生产的时效性;就其负面效应来说则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新闻内容上的偏见.③  相似文献   

3.
传媒小语     
《新闻世界》2008,(12):126-126
读者期望记者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过程中,能采取一种专业化操作方式,能从公众的利益和视角构架新闻,而不是从记者个人的偏好出发。由于个人对每个新闻事件的感知是有差异的,再加上个人的偏见和价值观上的差异,纯客观的新闻报道是不存在的,但是新闻报道应当尽量追求客观、真实、准确和公正。  相似文献   

4.
传媒小语     
读者期望记者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过程中,能采取一种专业化操作方式,能从公众的利益和视角构架新闻,而不是从记者个人的偏好出发。由于个人对每个新闻事件的感知是有差异的,再加上个人的偏见和价值观上的差异,纯客观的新闻报道是不存在的,但是新闻报道应当尽量追求客观、真实、准确和公正。  相似文献   

5.
访问是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是记者职业生涯中最大量的活动,是新闻采访中最复杂的多变的一种采访方式。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曾经这样说过:“笔下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如果说访问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它是访问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6.
传媒小语     
《新闻世界》2009,(1):91-91
读者期望记者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过程中,能采取一种专业化操作方式,能从公众的利益和视角构架新闻,而不是从记者个人的偏好出发。由于个人对每个新闻事件的感知是有差异的,再加上个人的偏见和价值观上的差异,纯客观的新闻报道是不存在的,但是新闻报道应当尽量追求客观、真实、准确和公正。——李希光  相似文献   

7.
著名记者李普曼说得好:“往往一条新闻的价值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新闻工作者这种首先发现、报道新闻的能力,即指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即新闻敏感.这是记者的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泰勒就曾说:“没有新闻鼻、新闻眼,请滚蛋.”  相似文献   

8.
作为媒体,接到观众的举报,快 速反应,实地暗访,这是一种可贵的受众意识。然而,记者在考虑新闻“好看”的同时,切切不能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本来,记者接到这一举报,完全应该将可能发生的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以示提醒、警告;与此同时,记者尽可以再作隐蔽拍摄。这样做,最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但不管怎样,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只要尽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即便拍不到预想的画面,也是一篇成功的新闻──难道我们期望考场上会出现大面积的舞弊事件吗? 国外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最糟糕的事情,往往是最好的新闻。某种意义说,它是没错…  相似文献   

9.
范莉 《新闻前哨》2002,(9):24-24
新闻敏感从哪里来?靠天生的聪明和一时的灵感都不可能。一名记者应该对周围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而不是冷漠待之。美国的一位新闻学者说:“记者的特点之一就是他们都好奇”,这是对新闻敏感最通俗的概括。作为记者对周围事物要多看、多问、多打听,可以说保持对周围事物的一种新鲜感是新闻敏感的先决条件,而要保持这种新鲜感,就要求记者经常注意周围的情况变化,特别是一些异常现象。但如果没有新闻敏感,记者对周围事物的变化很可能会反应  相似文献   

10.
用眼睛采访     
“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些俗语,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目睹”、观察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用眼睛采访”,老记者传授的这一“真经”,就是强调要注意观察,善于观察。美国一位新闻学家说:最优秀的新闻  相似文献   

11.
新闻要写得客观真实,精彩引人,深谙细节之道,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成功之点。在新闻实践中,中外新闻工作者对于运用细节的精彩言论甚多。美国记者休·马利根说:“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新华社资深记者冯东书说:“细节是简单的...  相似文献   

12.
采 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 ,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 ,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 ,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总结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经验 ,对新闻采访技巧作一简单论述。技巧之一 :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为某一个人去“吹捧”的采访不宜搞 ;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搞 ;拿了人家钱的采访不宜搞。因为你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 ,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为吹捧某一个人去采访 ,那你就可能只看成绩不看缺点 ;带…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社会上一些人对新闻写作持有一种偏见,往往以长短论英雄;一些记者编辑自己也看不起短新闻,认为只有洋洋洒洒数千言,才能显示气派、才子,才能扬名。结果,导致短新闻的写作和研究长期流于口头,极少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我国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说的是一位山东人和一位江南才子用对联的形式来赞美各自的家乡。我国江南山青水秀,风光迷人,物华天宝,人杰地  相似文献   

14.
任啸 《新闻采编》2007,(2):30-31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所以说采访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很重要的基本功。技巧之一: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  相似文献   

15.
外国记者写中国一般总要带点偏见。这也难怪,本来嘛,社会制度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价值观念不同,于是一些正常发生的事物,在他们笔下往往会现出点异样痕迹。但是,从新闻记者的新闻嗅觉考虑,若是不能从正常发生的事物中,感觉出、嗅出、预见到或估计到某一事物的可能发展趋势,那么,这条新闻也就没有太大价值了。当然,这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只要不属居心叵测、恶意造谣,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不同观感而表现于笔墨之中的些许偏见,还是为新闻道德所允许的。本文便是在这一前提下,客观地分析一下路透社驻京记者杰里米·克里夫特所撰两篇稿件中表现的偏见。  相似文献   

16.
采访是记者为获取新闻素材了解客观情况而进行的一种社会调查活动。面对复杂的客观世界,记者要传播有价值的信息,必须深入采访,通过广泛的采集,去伪存真,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新闻。采访是记者了解事实真相的一条必由途径,是记者一项特殊的基本功。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丹拉瑟说:“如果不能采访,就没有资格做报道,那么就会离开主持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记者摇篮》2008,(12):8-9
普遍地说,新闻记者往往更注重新闻敏感的培养而忽略政治敏感的塑造。正如美国著名记者沃尔特·李普曼所说:"往往一条新闻的价值不在于它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自己发现新闻、抓新闻,对事物价值大小有正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手。可见新闻敏感对于记者多么重要。笔者认为构成记者最核心的职业素养就是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9.
新闻敏感性是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能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迅速捕捉有价值新闻的能力。它是一个记者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优秀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职业要求。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原理》一书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在我国新闻同行中也流传着一句调侃,记者应有“鹰隼一样的眼睛,猎狗一样的嗅觉”。这些都说明新闻敏感性对于一个记  相似文献   

20.
胡健 《传媒观察》2006,(3):29-30
记者的劳动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新闻材料,他的第一位的工作当然是“记”——采访、记录新闻素材。要当好“记”者,首先要当好一名“问”者。因为,“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们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很难设想,一个不会提问、不善提问甚至不敢提问的记者,能够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提问,是诸多采访手段中最直接、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是新闻采访的基础和中心环节,也是最能表现记者能力的基本功之一。一个高明的记者,往往能够把自己的学识水平、新闻敏感、社会经验、机警才智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