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要从学科特点出发,在智育中渗透德育.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悟”、“读”、“说”、“写”等多种方法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发展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
路广志 《考试周刊》2012,(72):53-53
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夯实语文基础,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真正意义上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教材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用“五学”为快乐课堂导航。  相似文献   

3.
感悟语文     
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东升的旭日,喷薄而出,光芒万丈;语文是雨后的花朵,鲜艳夺目,美丽芬芳;语文是荷花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光滑圆润;语文是西下的夕阳,绚丽多彩,山河增光.这些美好的事物说出来是“语”,写出来是“文”.  相似文献   

4.
语文究竟要讲什么,当然这里的讲不是单纯意义的讲,也包括教、学、习。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一直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语文人。我在此讲这个问题,并不代表我已经搞清楚了这个问题,也只是根据教育前辈和专家学者的观点,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来谈谈自己的认识,以求我们的老师能够深入地思考——语文究竟要教什么?因为,我们只有搞清了这个问题,语文教学才会变得有意义,语文教学才会越来越简单,语文学习才会越来越明白,师生才会因有语文而感到海阔天空。  相似文献   

5.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一直致力于教育资源的均衡,落实学生的全面发展。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因此,教师除了要内强自身语文素养,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组织教学时既要兼容并蓄,有机整合教育资源,提炼学生的语文技能,又要以人为本,知识育人、品德育人、能力育人。在"读"中感知语文素养,在"阅"中积淀语文素养,在"写"中锤炼语文素养,在"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多元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人才。  相似文献   

6.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虽然属于启蒙教育,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在"玩"中学,更要在"理"中学。这里的"理"是指教学客观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学中,要讲教"理"、"字"理和语"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才能让课堂充满兴趣,让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潜移默化去影响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裘丽萍 《考试周刊》2014,(90):25-25
"老"课文具有潜在的、丰富的语文教学"新"价值,这些"新"价值也是品味语文味的"源头",语文教师必须引起重视。这些"老"课文中的非重点语文往往存在丰富的语文味"新"价值,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会发现这些价值,对文本进行"新"的解读,使语文教学日趋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8.
精简厚实的语文,是充满凸现语文个性的语文,是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语文,是目标简单、课课有得的语文,是去掉华丽、追求实效的语文。在这一次全国语文赛课活动中,我们领悟到了语文课的本质,感受到了理想课堂真实、朴实、扎实、厚实的教学风格,课堂上听、说、读、写训练切实有效。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语文中高级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这是一个不易控制,又难以量化的教学内容。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提出“所见即所得”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法,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围绕"语言文字"理解与运用,删繁就简、砍枝去叶,扣住字、词、段、章、篇,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书的简化过程中回归语文"本质",丰富品悟,再现语文"本味"。同时,通过巧妙设计,提升语文"本能",让语文课堂真正体现"语文本色"。  相似文献   

11.
刘旺 《考试周刊》2010,(55):49-49
由“教”到“不需要教”,中间的过程长短不一,在语文教学中要想缩短这一进程。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白云 《现代教学》2007,(10):22-23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无处不在.所以“语文”无处不在。但“无处不在”只是关于语文“外延”的一种诗意的描述,语文无疑有其特定的“内涵”。那么,这个只属于“语文”自己、不为其他领域和学科“染指”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教师应具备四个特点,即"诗"情"话"意"。"诗"是指语文教师与诗歌的不解之缘,"情"是指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里的充沛感情,"话"是指语文教师独特而优美的话语追求,"意"是指语文教师个性化的语文思想。一、不学诗,无以言:语文教师与诗歌  相似文献   

14.
加快农村语文教学进程与语文阅读教学息息相关,而基于农村教学滞后的情况,我们须不断探究激活语文教学中的"悦读"因子的方法,以"悦读"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教育",就是用教、学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寓语文教学于语文教育之中,最终通过师生的教与学,语文素养得到全面、高效的提升与发展。"正语文教育"一直以"求正、扶正、匡正,正向、正行、正果"为追求目标,努力改变歪、倒、侧、斜、偏、假、非、泛等语文教育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学语文是需要感情的。麻木的人只会学死板的语文,当然也学不好语文。语文教学更要讲一个“趣”字,一个“情”字,一个“活”字。我们常常高喊让学生去感悟、去感知、去体验,但我们往往少了些耐心,少了点童心。  相似文献   

17.
"文"和"道"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两个范畴。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文与道的关系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直接显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文、道关系形态各异。本文分别展示文、道关系的四重境地: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一,文道同一,以此促进语文教师更加深入地思考文、道关系,从而能真切地把握住语文教学之本意。  相似文献   

18.
"一体化"语文教学,是指将并不太具有系统性的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整合成相应的一体化,让学生在一种全方位、多元化的"全语文"学习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完整的一体化语文学习,最终实现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我们经过反复尝试与总结,逐渐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三维操作模式":1.单元式一体化语文教学;2.文段式一体化语文教学;3.技巧式一体化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9.
马玲 《甘肃教育》2020,(5):144-144
都说,语文课应该做到“语文味”和“人文味”两相宜。的确,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同时,滋养品性、浸润情感、锻造内心,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必修课”。但是,并非所有的“人文味”都能滋养学生,并非所有的品性都趋向积极、健康、高效的一面。如果介入的时机不合适,言说方式不合适,拓展的对象不合适,反而会伤害学生们、拘囿学生们。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合适的、理性的,有分寸的取舍中,做到语文味和人文味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大语文观"下的"浅阅读"作为一种语文阅读方式,其定义具有层次性,其教材具有广泛性。在社会各界普遍批评这种阅读现象的同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方法将其变成语文课堂的"帮手"。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大语文"意识,给学生传递"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焕发语文课堂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