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三风"建设,与传统意义上的高等学校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先天不足,尽管发展速度快却存在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三风"建设要虚功实做,培育独具高职院校特色的"三风",才能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辅导员队伍建设适应校企合作模式,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本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适应"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模式提供必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3.
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阐释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并系统分析了建设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所面临的问题,文章最后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培养高职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高职学生的学业水平优劣直接关系到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学业不良现象对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谐校园的构建以及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建设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职教育已步入"后示范"建设时期,如何固化和发展示范建设成果和经验,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实力,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示范建设不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顶峰,而是高职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造院校核心竞争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的又一新起点。所以,高职院校更应把握"后示范"建设时期的发展机遇,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推进院校品牌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实现新一轮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中得到了迅猛发展。高职教育无论院校数量和在校生数已占有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高等职业院校如何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五要素",为各行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大批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就高职教育融入企业要素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由最初的规模扩张向现在的内涵建设发展。其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堂教学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是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措施。合作学习法以"学生的学法"为具体研究对象,突出学生以小组形式的参与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创新教育模式,给高职院校法律课教学注入了新思维和新取向。  相似文献   

8.
如今,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念、体系、方法以及方式上有很大不同。通过实训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能为教学、科研以及技术提供服务。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经从规模扩张转为内涵发展,为了加强实训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建设中,也需要强化其内涵建设。本文就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实训室内涵建设水平,提出了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今后十年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这是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需要。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可视化方法对核心期刊上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文献作整体的分析,发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数字化发展、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数字化、教师数字化专业发展、信息资源建设和教学管理数字化六个主题,其中校企合作促进高职院校数字化发展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的热点,而院校自身的数字化建设,如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信息资源建设和教学管理数字化等,是当前研究的薄弱地带。未来高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三教”改革、信息人才的培养、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教师队伍的数字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决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可有效实现校企对接,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以山东英才学院为个案,结合该校实践,分析高职院校引入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后的探索与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为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高职教育体系的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人才培养特征更加明确,教学改革取得了成功经验.但也存在社会认可度不高,投入严重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等问题.只有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基本功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就业为导向,高度重视学生能力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深化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前提下,如何匹配高职课程的教材尤为重要。文章以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为核心,从1+X证书制度入手,剖析教材研究背景,探索符合高职民航服务英语课程特点的活页教材设计,为提升民航英语的教学质量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职业技能:高职教育的生命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职业技能教育,职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当前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影响高职院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原因仍是职业技能教育乏力.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要突出职业技能教育.抓住高等职业教育的立足点扣生命线.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且自2015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都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海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关键节点,对于我国在东南亚等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海南高职院校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发展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系统整理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给海南高职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要求并结合海南实际情况,提出海南高职教育主动作为和布局的一系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双高"建设计划是新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也是以往政策和改革的延续和延伸,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仍然是"双高"建设的重点,特色发展、品牌培育和吸引力提升依然是"双高"建设的主要内容。高职院校走特色发展之路是其立足点,打造自身品牌是其增长点,提高吸引力是其落脚点,三者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只有突破特色、品牌、吸引力这三重境界,高职院校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关系到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只有科学、合理地调整和完善高职教师的学历、知识、能力结构,构建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升高职师资整体素质和激发高职师资内在潜能,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优化、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如何在学习中完善自身素质,加强专业实践能力,提高职场"实战"能力,在严酷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本文提出一些方法,以期对高职艺术设计学生求职就业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9.
<正>学院2001年建院伊始,院党委就适时地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工作思路,即以发展学院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学院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工作。把继续教育作为学院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新型实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继续教育办学宗旨,强调继续教育要始终秉承"以优质的教学质量吸引人,  相似文献   

20.
分析当前广东省高职教育存在问题,结合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探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思路和对策。在理论层面,提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努力建设一个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要求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试验模式。在实践层面,切实贯彻落实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战略性的先导产业推动其发展,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为珠江三角洲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提供有竞争力的职业技术人才,满足广东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