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社会要延续,生儿育女是必经过程。传统社会生产力低下,形成了"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的生育观念已经根本改变,人们根据自己的精神需要选择多元化的生育方式和家庭生活方式,其中有一种就是能生育而不生育的无孩子的家庭生活方式,即丁克家庭。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丁克家庭在中国已经出现了二十余年并在数量上不断发展,尤其为年青一代的80后家庭所认同。人们选择丁克家庭首先是具有一定的新的家庭和生育观念的基础,其次也有中国现代生活中迫于"房奴"、"车奴"、"孩奴"等巨大压力因素的影响。总的说来,丁克家庭生育观念的选择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2.
上古时代女性择偶标准完全体现出以女性自我为中心的理念,母权制解体到新中国诞生,除王公贵族以外的普通女性,基本没有择偶自由权,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择偶具有了自主性;新中国成立初期,女性理想的择偶标准是干部、转业复员军人、大学生、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等.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政治条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是女性择偶时比较注重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女性更注重男性的学历、身高、和对方的感情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后,女性择偶标准重年龄,重健康,轻身高;重事业,轻学历,轻职业;重人品,重修养;重脾气,重经济条件,轻家庭背景;重爱情,轻婚史.女性择偶标准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差异、文化程度经历、家庭整体教养方式的影响.当前女性择偶标准的倾向实惠化、条件化、自由化、性爱化.未来10年女性择偶标准指向多元性、综合性、可变性、对象性、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转型,高知女性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高,而在男女比例失调的社会中所出现的高知女性"结构性过剩"的失婚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除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原因外,本文还从社会认知理论分析了高知女性对爱情、自我、男性择偶标准的认识偏差。从认知倾向的社会交换理论分析择偶梯度理论及高知女性在婚姻市场中的不利地位。  相似文献   

4.
青年择偶观是青年对于择偶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对青年的择偶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当代青年的择偶标准和择偶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由于个人生活压力、多元文化的冲击、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束缚等原因,存在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面临爱情与物质的冲突、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的约束等问题。青年择偶观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多样化的,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择偶观能够促进青年婚姻关系和家庭生活的质量,进而促进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5.
陈宇 《历史教学》2005,(6):34-38
15-17世纪,英国民众的婚姻家庭模式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择偶权与择偶条件、初婚年龄、夫妻和亲子关系等方面.人口与物价的变动,物质生活的改善,宗教改革的影响,以及世俗教育的开展等,构成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变化的动因.这一现象反映了婚姻与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  相似文献   

6.
15—17世纪,英国民众的婚姻家庭模式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择偶权与择偶条件、初婚年龄、夫妻和亲子关系等方面。人口与物价的变动,物质生活的改善,宗教改革的影响,以及世俗教育的开展等,构成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变化的动因。这一现象反映了婚姻与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西盟阿佤山原始的佤族文化在与现代文明冲撞融合之后,其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到底发生了多少变化。从对部分佤族传统文化进行的调查来看,佤族社会传统的文化核心内容保存是较为完整的,但带有很大的脆弱性,保存和研究佤族原始文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江三木罗"是今日佤族歌曲中的一个重要韵脚,表达一种欢快喜悦的情绪,但其含义与其产生之时相比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其产生之时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透过佤族人民对"江三木罗"的传唱可以体验到佤族人民追求公平、平等、公正的那种民族性格。从对"江三木罗"含义的演变入手,探讨佤族人民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理念。  相似文献   

9.
西盟阿佤山原始的佤族文化在与现代文明冲撞融合之后。其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到底发生了多少变化。从对部分佤族传统文化进行的调查来看。佤族社会传统的文化核心内容保存是较为完整的。但带有很大的脆弱性。保存和研究佤族原始文化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社会"乡绅自治"的治理模式有效地维护了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保证了治理过程中信息的上传下达,给乡村社会留下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反映了一定的民意,对权力形成了一定的制约,这些因素都促进了我国传统社会的长久稳定,也是我们今天所不能忽视的。创新当前乡镇的社会管理模式不能完全割裂与传统的联系,只有通过对传统农业社会管理模式的深入研究,才能把握乡村社会管理的普遍规律,为当前不断创新乡镇社会管理提供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抗战前知识女性的婚姻观是民国期间一种激进的思想观念。觉悟的知识女性形成了崭新的婚姻观,认为婚姻应以爱情为目的,注重对未来丈夫个人的考量;女性应掌握自己择偶的权利,建立“小家庭”;号召晚婚节育,婚后继续工作;主张离婚自由,甚至部分人抱独身主义。婚姻观是民国政治、经济、思想、教育、法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对于启迪整个妇女界的思想,变革中国的传统家庭,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乃至以“家庭革命”推动“社会革命”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每个社会都有一种抵御风险、度过灾难的方式。佤族社会在大型宗教活动中剽牛是一种财富再分配和社会支持的方式,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是对财富的浪费。从佤族所处的生态环境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指出,剽牛适应了当时佤族的生产生活水平,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佤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及外来文化对佤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构建新的文化体系,让各种新的文化元素与佤族传统文化之间相互协调、融合,使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系统中,形成稳定和良性循环的态势,是佤族固守民族文化阵地、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4.
佤族第一位作家董秀英的中篇小说《马桑部落的三代女人》讲述了阿佤山解放前后新、旧交替的重要历史阶段中几代佤族女性不同的命运。时代在更替,社会历史在变迁,"马桑部落"女人跨世代的命运中贯穿着的却同样是感伤。  相似文献   

15.
养老的实质问题是养老资源的提供。养老模式从养老资源提供者角度看,可以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影响养老模式形成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政策导向和人口因素等。  相似文献   

16.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伦敦中产阶层不仅形成了独特的家庭观,而且在择偶方面拥有一定的自主权,择偶标准同样发生着变化。同时,对于家庭生活中的中产阶层女性而言,她们也经历了由"家庭天使"到"新女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门当户对”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在传统社会中它是人们择偶的标准。文章对比了传统社会和当代社会“门当户对”的异同,指出当代社会的“门当户对”表现的两个层面,然后强调人们在择偶时应该讲求文化上的“门当户对”,对此用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对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并指出择偶中讲求“门当户对”的现实意义,不应把其简单理解为封建落后而加以排斥。  相似文献   

18.
魔巴制度是千百年来在佤族社会中形成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是存在于佤族文化中心区域并具有佤文化特质的一种宗教、文化和社会制度.在20世纪后期剧烈的社会变化中,魔巴制度不仅表现出极强的文化适应性,而且其宗教、政治、文化的核心作用依然得以保留.从某种意义上说,魔巴制度决定了佤族传统文化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重父权的特点,使以"父子冲突"为主的代际关系呈现"主奴关系"的实质,其间充满了守秩序与争自由两种诉求的背反张力,特定的社会人格的形成,需要家庭这一社会细胞的认同和涵养,在代际关系中表现为代表秩序一方的"严父"的督责,现代社会却视追求"自由"为个人的天赋权利,这种矛盾在《三十而立》中有细致入微的展现,沿小说叙事的脉络,可以深入剖析矛盾的文化渊源,揭示了现代个体健全人格确立的真正含义和路径。  相似文献   

20.
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是云南佤族同其他民族和谐、团结民族关系在音乐范畴中的投射。民族迁徙、杂居形成的互嵌格局为佤族仪式音乐文化生成、交融提供了社会条件,“和而不同”思维模式是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的心理基础,持续吸纳异质仪式音乐要素并将其整合于佤族民族文化是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之根本。佤族多元仪式音乐构筑了佤族共同精神家园,其生成与演化模式契合了中华民族音乐“多元一体”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