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川北民歌形式多样,语言独具风格,主要存留有小调、灯调、牛歌、情歌及锣鼓草歌等,其他还包括佛歌、神歌、堂匠歌、新民歌等。受地域文化影响,川北民歌话语质朴、简洁凝练、生动形象、音韵和谐,表现出鲜明的地方语言特质。  相似文献   

2.
音乐小词典     
【佤族民歌】佤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沧源、西盟两县,其他散居该省。口头文学比较发达,许多优美的诗歌、故事、寓言、传说以及民歌等,都以有韵律的  相似文献   

3.
水族民歌是水族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实、丰富地展现出水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其中水族情歌是水族青年男女爱情、婚姻生活的真实体现。水族情歌可分为惜春歌、相会歌、相爱歌、誓约歌、思念歌、分离歌等等;其歌唱形式主要有两种:单唱和对唱;水族情歌具有浓郁的抒情性,语言生动,节奏鲜明,常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呈现出朴实、自然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苗族民歌探析——以“飞歌”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黔东南苗族民歌以其聚居区人民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功能来看大致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仪式歌、儿歌。“飞歌”是黔东南苗族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是苗族民歌中的一块奇异的宝石,是苗族民歌歌唱艺术中的瑰宝。“飞歌”在苗族民歌中具有独特的演唱形式与结构特点,其音调高昂、节奏自由、旋律起伏性大、音域宽广。  相似文献   

5.
桑植民歌以歌述史、以歌叙事、以歌传情、以歌言志、以歌当哭、以歌育人,再现了当地的自然景象、生产方式、生活习俗、道德规范等,是全面反映桑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宗教、道德伦理的一面镜子。桑植民歌主要包括山歌、小调、劳动号子、花灯、风俗礼仪歌、革命歌曲等,具有教化功能、历史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等。在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中,研究并利用桑植民歌的社会功能来潜移默化地助推乡村振兴,无疑是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粤西雷歌中的民俗事象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歌与民俗关系密切,民歌可反映民俗,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丰富多彩的民俗又不断丰富着民歌的内涵和外延。粤西雷歌中所蕴含的民俗事象极为丰富,涉及雷州半岛人民的生产习惯、精神信仰、饮食习俗、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反映了雷州半岛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特质。试图透过粤西雷歌中的民俗事象这一活动窗口,来探究雷歌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7.
侗歌是侗族民歌的简称,侗歌可分为大歌,小歌礼俗歌和叙事歌。侗语称大歌为"嘎老",小歌为"嘎啦"。"嘎"是歌的意思,"老"是大的意思,"啦"是小的意思,虽然都属于侗歌范畴,但"嘎老"、"嘎啦"在演唱形式上,内容表现上,风格上,音乐语言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广西壮族民歌体裁多样,语言丰富,其英译不仅要达到功能对等,更应尽可能实现认知对等,以向受众传达壮族人民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征,传播好壮族声音.文章从认知对等角度分析"以歌译歌"原则下开展的壮族民歌英译,指出在兼顾语言意义与韵律特点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英译方法,可以实现源语民歌与译入语的认知性对等.  相似文献   

9.
音乐小词典     
[陕南民歌] 指陕西省南部地区民歌。这一带的民歌十分丰富,有山歌号子,船夫号子,花鼓子,八叉,孝歌以及坛歌等,其中尤以山歌、民歌最为常见。山歌又称茅山歌、通山歌、草歌子、姐儿歌、班子歌以及山歌调子等。每逢薅草锄秋,满山遍野酿成一片歌海。内容以爱情为多,随编随唱随流传,以七字句为主,节奏较自由,曲调开朗,装饰音、滑音,拖腔特多,风格独特,老山林的味道浓厚。较著名的山歌有《南山竹子》、《白云头》、《十打戒指》等。民歌的内容有劳动生活,爱情故事、历史传说,逗趣取乐等。曲调细腻优美,节奏平稳丰富。常用征调式。因受地区方言的影响,陕南民歌也有其独特的音乐语言,浓厚的地方色彩。较流行的民歌有《放羊调》、《顺采茶》、《十对花》、《拜新年》等。其他还有号子《抬石头》、《九道拐》;各种《花鼓子》以及风格别致的凤县民歌《长工调》、《苦媳妇》等也颇著名。. . . . . . .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拥有白族、壮族、佤族、彝族等多个民族,民歌是当地居民的重要文化组成,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丰收时的喜悦之情及婚丧礼俗等均可在民歌中有所体现.在我国民歌体系中诞生了数不胜数的音乐作品,《小河淌水》是云南地区的经典民歌之一,创作于1947年,也被世人称为云南弥渡山歌,自诞生起便在民歌音乐领域占据重...  相似文献   

11.
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从音乐性质、社会功能诸方面考虑了“乐府诗”的特征,而“声诗”概念的运用,反映出他所认同的乐府诗主要体现了三方面的特点:从入乐方式看,“先有诗然后被于声而播金石”;就“诗”之内容看,皆“诗人六义之余”;由应用功能看,大多服务于祭祀、宴享、行军等仪式。他不将当时最为流行的“由乐定词”、“依声填词”的“乐府”录入《乐府诗集》的事实,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他的基本编纂宗旨,也表现了南北宋之交文人士大夫力求维护和恢复诗乐传统,“务尊其体”的诗家立场。  相似文献   

12.
在竹书<孔子诗论>中,孔子对<诗经>的总评,概括了<颂>诗乐歌声缓静穆的特点,<小雅>的怨愤情绪,<邦风>的题材内容广泛与采诗观风情况,<小雅><邦风>"言文"、"声善"的艺术表现,真切地揭示了<诗经>的艺术风貌,对于解决<诗经>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些分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吴歌是吴语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吴歌中经常出现数字,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可以被看作是原型意象。它们不只是简单的数值符号或数学概念,而是蕴涵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化学视野对吴歌中的数字意象进行解读,有助于理解民族文化的悠久传统及其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江三木罗"是今日佤族歌曲中的一个重要韵脚,表达一种欢快喜悦的情绪,但其含义与其产生之时相比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其产生之时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透过佤族人民对"江三木罗"的传唱可以体验到佤族人民追求公平、平等、公正的那种民族性格。从对"江三木罗"含义的演变入手,探讨佤族人民追求公平、正义的精神理念。  相似文献   

15.
吴歌是吴语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吴歌中经常出现“鱼”和“莲”的意象,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可以被看作是原型意象,其原型文化内涵由最初的生殖繁衍及婚恋演化成了物产的丰饶、生活的富裕等,后世展现的鱼、莲的丰饶、吉祥、喜庆等原型象征寓意正是远古生殖信仰的衍化及其意义的延伸。  相似文献   

16.
《云谣集》是敦煌献中的一部民间曲子词集,据学考证,所写多为盛唐时期民间流行的歌曲,其中大部分词反唐代民间男女的两性关系。《挂枝儿》是明代冯梦龙辑评的一部民歌总集,也鲜明生动地反映了明代各阶层人民生活中的男女两性关系。从《云谣集》和《挂枝儿》两部民间诗歌集的对比中,能够鲜明地看出,从唐到明男女两性关系由隐到显,由封闭开开放,由含蓄到直露,由正统到淫俗的嬗变。  相似文献   

17.
在“大跃进”时期,特定权力意志的政治需要,决定了其对民歌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使得五四时期对民间歌谣天籁价值的学理研究,在《红旗歌谣》这本被称为“诗三百”的诗集中纯粹凸现为政治运作,由此造成了民间歌谣的本体偏离。《红旗歌谣》中,“民间”的意味丧失殆尽,从而导致了在此基础上的“民间想象”所表达的“大我”抒情主体性的虚幻。  相似文献   

18.
方言歌谣是一地劳动人民的生活之歌,歌谣内容与该地老百姓的生活、民俗风情息息相关。潮汕方言歌谣的十二月歌叙说了潮汕岁时节令风俗和农时习俗,物产歌反映了潮汕独特的饮食文化。潮汕方言歌谣从主题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折射了潮人文化心态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9.
在刘三姐文化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刘三姐歌谣”是一个在内涵和外延上均界定不清的概念。对这一概念进行梳理,既是学者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支持、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