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恭寿小传     
王义 《衡水师专学报》2012,(2):75-75,128
潘恭寿善山水花卉,中年皈佛后多作仙佛像。被后世视为丹徒派的前期代表人物。其画多有王文治题跋,世尤重之,称为"潘画王题"。两人珠联璧合的合作被视为画坛雅事,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石阶与佛像     
在山脚下,有座寺庙。里面供奉着一尊佛像。寺庙香火旺盛,每天都有川流不息的人对佛像顶礼膜拜。庙门口有几级石阶,拜佛的人来去都要踩着石阶过,但是,制作佛像的岩石和制作台阶的岩石是从同一座矿山中开采出来的。石阶天天被人踩踏,佛像却被虔诚地膜拜,  相似文献   

3.
婕林 《新读写》2011,(7):56-57
背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寺庙里的两块石头在小声交谈。铺在地上当台阶的一块石头向被雕成佛像的另一块石头抱怨说:“俺俩从一座山来;瞧你现在多风光,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跪在你脚下顶礼膜拜。我怎么那么倒霉,每天被人踩来踩去。”被雕成佛像的那块石头略一沉思。慢悠悠地说:“老兄,别忘了.进这座庙时,你只挨了四刀,我可是挨过千刀万剐呀!”  相似文献   

4.
有这么一对父子: 星期六的早晨八点二十分左右,父亲打开儿子的房门,来到孩子的床前,叫到:"起床了,起床了,都已经八点多了!"儿子像没有听见似的,继续大睡。父亲拉拉儿子的被子,又接着说:"该起床了,否则我不饶你。"儿子翻翻身接着睡。父亲用手拍拍儿子的屁股,儿子用力反抗,把被子裹得更紧,双脚使劲地蹬了蹬床。  相似文献   

5.
在我得到的梁思成著图文版《佛像的历史》扉页上,林洙先生题字"愿佛与你同在"。半个世纪所受的教育使我成了无神论者,不信佛;但是,我不可以不敬。在我看来,政治信仰固然与宗教信仰大不同,但是,就人类文明的发展看,人是需要在心里有个"念想",并为这个"念想"而执著的。什么都不相信,或者什么都轻信,是最大的悲哀。  相似文献   

6.
弗兰肯斯坦与赛博格所代表的"人"的形象分别在资本主义早期与晚期被提出。弗兰肯斯坦给人类警示:如果放纵利用知识征服世界的欲望,人只会走上主体被瓦解灭亡的道路。"赛博格宣言"则宣扬一个主体性被消融,人与动物、生物、机械以及非物质的界限被超越的"人"的形象。在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语境中,本文将以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与堂娜·哈拉维的"赛博格神话"为否定性与肯定性后现代话语的例证,分析"人"的形象的瓦解与建构。  相似文献   

7.
小笛信箱     
地址: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初中生世界》小笛姐姐收(210036)邮箱:xiaodijie@sina.com QQ:635729363(加好友注明"初中生世界")小笛姐姐等你来信?班里的人都讨厌我,排斥我,这让我变得话越来越少。有什么办法让同学们对我不再排斥吗?(伤感)被"班里的人都讨厌"几乎跟"被班里的人都喜欢"一样难哦。姐姐觉得:可能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只是有一小部分人不喜欢你而已。  相似文献   

8.
幽默     
《教师博览》2012,(4):34-34
我笑给你听游乐场上有一尊弥勒佛像,游客只要向其肚脐眼里扔一枚硬币,它就会发出笑声。一位妇女乐此不疲地扔硬币听笑声。这时,一个小男孩走到妇女身边说:"阿姨,你向我口袋里扔吧,我笑给你听。"  相似文献   

9.
段玉裁:"人曰肌,鸟兽曰肉。此其分别也。"据此,很多人认为古汉语中的"肌"与"肉"体现出人与动物的区别。但是,通过对史书、佛经、医书三类文献资料考察先秦"肌"和"肉"的发展,得出以下结论:"肉"在先秦时就可以用于指人,汉代"肌肉"一词的出现就已经开始替代"肌"指人的功能,"肉"从魏晋时开始替代"肌"指人的功能,大约在南北朝时期,确立了在该语义场代表词的地位。而"肌"自始至终可以单用,而且还保留为特定词来指代人的肌肉,没有完全被"肉"所替代。  相似文献   

10.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在不被重视和激励、甚至充满负面评价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1.
汉晋佛像的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分别是:东汉中期施无畏印、袒右肩和通肩衣并存,东汉晚期施无畏印、通肩衣,吴晋时期禅定印、通肩衣。上述特征反映了印度早期佛像不同时期粉本的传入,体现了初传中国佛像的阶段性差异。同时,汉晋佛像仪轨特征在各阶段还存在传承性关系。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吴晋佛像与康僧会“设像行道”等记载,在地域和时间上都可以相对应。长江上游地区佛像来源缺乏记载,但佛像出现最早,且第一、二阶段佛像特征变化与印度初期佛像发展趋势同步,暗示此地存在畅通的佛像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在分析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时,曾说:"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 "土匪意识"被作为一个国民性的方面引起了近代人的关注,进而引发了人们对于它所暗合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游民”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人是一种寻求意义而不满足于单纯地存在的存在物,这便有了"作人的意义"。人是"作"出来的,"作人"即being human,不是动宾词组,而是系表结构,"作人"即"为人"、"是人"、"成为人",就是追求自己成为人。只有"人",才需要作和追求;作,而后有人。"作人"是与生俱来分派的一项任务,不得不作。唤醒对"作人"的全面的认识,应当向超验性开放,既承认人的生命的高贵性,也承认其脆弱性。作人意味着"被认识"、"被需要","我被思考,故我在";作人就是"被需要","我被需要,故我在"。人类关于自我的形象支配着自己的命运。赫舍尔将作人的根本方式概括为:珍贵性、独特性、机缘、非终结性、创造事件的能力、独处与群居的两极性、互惠、感通神圣等八种。"上帝"是与"有意义的人"相关联的,"上帝"出于对存在的关心和可施予的关切,力图把人吸引到此意义之中,信仰对作人是非常有助的。恢复"作人的意义"是必须的。作人,为人,是人,成为人,由"是人"组成的社会才是人的社会。作人,既是自己的福音,也是所有人的福音。  相似文献   

14.
余华前期的小说创作致力于追问日常经验掩盖下的"另一种真实":即被日常经验遮蔽下的"人性之恶"。他在冷漠的人性纬度追诘中消解了"人"的神话。在其后期小说创作中,解释世界的冲动开始包含了对于世界的容忍,对于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其小说透露更多的是对"活着"这一生命存在形式的人道主义悲悯情怀。至此,余华小说中曾被抽象化、符号化的"人"也重新获得建构。  相似文献   

15.
作家李锐说过:"作家就是在词语的池塘里游泳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从作家的创作体会和教育家对词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难看出:没有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的词语是不可能被主体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  相似文献   

16.
我调皮的弟弟在睡觉的时候,喜欢蹬被子,所以我发明了一种防蹬被子的床(如下图)。床面到床边做成微凹的弧形,床边有两个夹被子的夹子,人睡在床上,盖好被子后,就把被子夹在床边上,怎么蹬也蹬不掉了。这种床还可以做成婴儿床、摇篮等,让孩子不会因为蹬被子而着凉。  相似文献   

17.
台阶与佛像     
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尊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  相似文献   

18.
今天的青少年被这样分类,那样分类,其实这种分类偶然性很大,导致的"冤案"也就数不胜数。常常有家长问:我的孩子怎么会这个样子?常常也有老师会恨:这个学生怎么可以这个样子?心理学的研究努力回答了这样的问题:一个人的表面行为是由其大脑中的"自我感"(self-concept)决定的,"人是人心所认为的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自我感,就会很自然地表现为怎么样的一种人。  相似文献   

19.
古人对思维器官的认定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最初,"心"被认为是人体的思维器官,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关的词多以"心"为形符。许慎认为"思"字"从心,囟声",段玉裁将其划入会意字,"从心,从囟"。徐灏笺云:"人之精髓在脑,脑主记忆,故思从囟。"可知,随着对人体功能认识的逐渐深入,"脑"的思维功能被发现,人们对思维器官的认定完成了发展的蜕变。  相似文献   

20.
台湾学者蔡志忠先生有一个收藏佛像的爱好。他在决定收藏佛像之前,就立志做一个不同一般的收藏家,所以,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木刻的、石雕的、泥塑的佛像一起收藏,而是选择了只收藏铜佛,其它的一律放弃。这样表面上看起来,只收藏铜佛像,很难和什么佛像都收藏的人相比,和其他什么古董都收藏、琳琅满室的人比起来,好像更加单调、贫乏。但是,很快,事实证明了蔡先生抉择的正确。他只花了一年的时间,就收藏了1000多尊铜佛,到现在已收藏了2011尊,特别是收藏的中国宋元明清的佛像,已具世界一流水平了。而很多人收藏古董,花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