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胜军 《今传媒》2012,(11):29-30
作为法律类节目主持人,报道过无数的法律案件。本文通过作者曾经报道过的一起违背公序良俗、违背法律的案件,透视百姓的不懂法、不守法,说明法律类节目存在的必要性。法律类节目应该多选取和老百姓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案件,宣传法律知识,使受众在听节目,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习一些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公序良俗,营造一个有序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法院系统要为"扫黄打非"工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应当做好以下工作:严密刑事法网,为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提供法律武器;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依法审理好涉黄涉非案件;加强法律适用的调研,提高并推动"扫黄打非"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加强审判指导,建立督办案件和重大案件的报送制度;加强涉黄涉非案件的宣传,发挥新闻媒体的法制宣传作用;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深挖彻查案件.  相似文献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现实中新型案件不断涌现,法制记者只有具备相应法律知识、法治理念,才能准确把握案件性质,客观公正地做好新闻报道.笔者以一个新闻人的视角对法律制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作一解读,以期对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陈建云 《今传媒》2016,(11):5-8
英国法院可以下令推迟媒体报道具体的诉讼程序,或者禁止媒体披露案件的相关信息,甚至以"藐视法庭罪"惩罚违规媒体来防止新闻报道影响司法公正、损害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英国法律并不禁止媒体对公开在审案件进行公正、准确、善意的报道和对审结案件进行评论,其《藐视法庭法》对"严格责任规则"的适用也进行了严格限定,防止司法机关滥用以惩治媒体.  相似文献   

5.
我认为,当今舆论监督中划分"新闻失实报道"与"新闻属实报道"的法律界限,尤应以近年我国司法部门的有关条款为基本依据。具体讲,主要应按1993年6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1998年8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关精神进行科学甄别。照此来看,只要新闻批评报道与评论符合基本事实,没有侮辱性语言,就不能构成以新闻失实为显象的新闻侵权。1979年刑法颁发以前,我国主要利用行政手段解决新闻纠纷,没有什么相应的法律依据;1979年以后至1987年《民法通则》实施以前,这…  相似文献   

6.
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但是新闻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却与法律真实进行着不断的碰撞。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都来源于客观真实,两者既有着矛盾的一面,又有着统一的一面。作为目前审理新闻侵权案件重要法律依据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却有不完善之处——对新闻真实的“基本真实“没有界定。所以,在现阶段最有效的防止新闻侵权的方法就是,将新闻的“基本真实“向“法律真实“靠近,新闻报道应以法律真实为“底线“,不应超越法律真实。  相似文献   

7.
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但是新闻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却与法律真实进行着不断的碰撞。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都来源于客观真实,两者既有着矛盾的一面,又有着统一的一面。作为目前审理新闻侵权案件重要法律依据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却有不完善之处——对新闻真实的“基本真实“没有界定。所以,在现阶段最有效的防止新闻侵权的方法就是,将新闻的“基本真实“向“法律真实“靠近,新闻报道应以法律真实为“底线“,不应超越法律真实。  相似文献   

8.
党君 《新闻世界》2010,(4):32-33
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但是新闻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却与法律真实进行着不断的碰撞。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都来源于客观真实,两者既有着矛盾的一面,又有着统一的一面。作为目前审理新闻侵权案件重要法律依据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却有不完善之处——对新闻真实的"基本真实"没有界定。所以,在现阶段最有效的防止新闻侵权的方法就是,将新闻的"基本真实"向"法律真实"靠近,新闻报道应以法律真实为"底线",不应超越法律真实。  相似文献   

9.
杜珂  张静 《青年记者》2012,(27):59-60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无冕之王"、"为百姓鼓与呼"……这是很长时期以来社会对于记者的普遍印象。但另一方面,近年来,通过新闻传播而引发的新闻侵权案件层出不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由此,在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10.
虐童、家暴案件屡见不鲜,背后有不健全人格的心理推动,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误区,还有制止不力的法律缺陷法律是一个社会刚性的底线,在保护儿童方面却失去了应有的震慑效应。在全国律协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看来,  相似文献   

11.
八面来风     
《档案天地》2013,(1):63
美国公布"水门事件"机密档案美国政府近日公布了"水门事件"机密档案,其中包括对涉案人员的一些受到法律保护的私密对话和刑期评估。这些公开的资料内容并没有对40年前导致尼克松总统辞职、许多白宫高级官员和政治助手遭到刑事起诉的水门事件提供任何新的重大披露。但这些文件揭露了负责审理这一案件的美国地区法院法官约翰·西里卡以及检察官和辩护律师的幕后考量,从而为历史学家们提供了有用素材。  相似文献   

12.
物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主体上已经放开了,但金融市场仍然基本上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此起彼伏的非法集资正是对这种金融改革滞后的挑战,正如当年投机倒把是对物品市场国家控制的挑战一样吴英是浙江东阳的一个小女子,因"集资诈骗罪"等罪名,一审二审被判死刑。"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这一案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实大家关注的不仅仅是吴英的命运,更加关注的是与民间金融相关的法律制度问题。市场经济是法治社会,需要一整套法律体系来保证社会公正和  相似文献   

13.
论人民表达权的法治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我国近年发生的十几起因批评当权者而获罪的案例为背景,论证了言论多元的基本哲理、我国现有法律体系在保障人民表达权方面的不完善的方面,提出了若干审理关涉公共事务言论案件的法律准则.作者认为,动辄"因言获罪"不是民主与法治社会的正常现象,如何从法律上抑制"因言获罪"事件频发,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赵刚 《中国记者》2012,(1):115-117
作为美国最高司法机关,美国最高法院审理这类案件已经有长达两百多年历史,它思考了一系列问题:什么内容的案件报道或审判报道可能影响审判?如何认定作为审判者的陪审员受报道影响,事先形成了偏见?……在法律层面上回答了"媒体审判"的认定判断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祥国 《新闻前哨》2007,(11):45-45
新闻工作者如何有效保护自己,要做到以下几点。——增强法律意识。近年来,新闻侵权案件增多,与新闻工作者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素养不高有较大关系。有些记者在报道涉及法律问题的稿件时,往往是"临时抱佛脚",对有关法律知识是急用现学,生吞活剥,简单对号,用对了是"蒙"的,用错了就可能当被告。因此,新闻工作者要从增强法律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律师,一生要处理成千上万件案件,而作为一名公民,一生可能只打一两次官司,碰上一名尽心的律师,他们就对法律有了信心,而碰上一名不负责任的律师,他们极有可能对法律失去信心.对于一个老百姓来说,一个案件可能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维权律师王宁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在法学教育中开始采取法律诊所这一教育方式.法律诊所的案件档案由于具有独特作用,因此需进行妥善的管理.针对目前法律诊所教育中存在的案件档案管理问题,开设法律诊所的各院校应建立起相应的案件档案管理制度,利用现代技术对案件档案进行管理,并在保护当事人隐私和档案的合理使用之间进行平衡.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由于劳动关系复杂化,劳动关系争议案件数量大幅度上升。企业过去一些遗留的问题浮出水面,档案开始凸显出它的重要性。以往档案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促使企业本身加快了对档案工作的规范管理。一、避免企业被动应诉2008年《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两大倾向于保护劳动者的法律的实施,企业开始被动地应诉劳动争议案件。法律规定劳动争议案件在仲裁阶段不收费,法院诉讼阶段只收10元的案件受理费,使得劳动者状告企业的门槛开始降低。例如:李某工作调动后未与新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而新单位接受了李某的档案但并没有安排其工作。李某将新单位诉诸仲裁,要求根据《劳动合同法》支付相关工资并妥善安排工作。由于企业不能提供有关证据,导致败诉,赔偿李某工资26000元。更为严重的是,企业一旦有1个案件败诉,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0月11日,在哈尔滨市糖果洒吧前发生一起恶性伤害致死案件,受害人林松岭当场死亡,6名犯罪嫌疑人均为警察.围绕案件,舆论从最初的同情死者、痛斥警察,突然转向支持警察、声讨死者,抨击死者所谓的高官家族背景.有些人罔顾国家法律与社会止义,以"法官"自居,将受害者之死判定为"自作自受",将警察的行为判定为"除暴安良".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省档案局与省司法厅联合印发《云南省法律援助案件档案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加强法律援助案件档案管理。法律援助制度,是国家为了保证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切实得以实现,对需要采用法律救济手段捍卫自己的法定权利不受非法侵害,但又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诉讼费和法律服务费的当事人,以及某些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减费法律服务,或者减、免诉讼费用,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制度。其根本宗旨和最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