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79年,美国人奔走相告,在即将赴北极探险的“佳内特号”考察船上,装有由爱迪生发明的电灯(白炽灯)。许多人涌向码头,希望亲眼看看电灯的模样。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种内部装有炭做成的灯丝的灯泡,只不过比手电筒亮一点,但是在当时的确是一个杰出的发明。可是在13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却要向白炽灯说“再见”了。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美国科学家使用一个碳纳米管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白炽灯,灯丝长1.4微米、宽13纳米.  相似文献   

3.
张小平 《知识窗》2010,(4):19-19
19世纪末,美国有两位发明家与灯泡结缘,一位是大名鼎鼎的爱迪生,举世公认的灯泡发明者;另一位是默默无闻的阿多尔菲·柴莱特,近百年来他与灯泡的故事鲜被提及。  相似文献   

4.
楚杰 《发明与创新》2007,(11):40-40
1879年,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结束了人类"黑暗"的历史,为人类带来了新的希望.人们在欢呼、庆祝这一伟大发明时,却也有科学家已经看到了白炽灯的不足:它只利用电能的10%-20%,其余的80%-90%的电能以热损耗的形式被浪费掉了.这种电能的利用形式实在很浪费,能不能开辟一条电能利用的新途径呢?  相似文献   

5.
《科技新时代》2009,(9):40-40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怀疑桌面音箱的设计师是不是学设计专业的。为什么绝大多数桌面多媒体音箱都是方方正正的盒子造型?更糟的是,这种死板的设计还必须成对出现——你通常需要左、右两个箱体才能获得立体声效果。  相似文献   

6.
从2008年开始,台湾掀起一股“改用省电灯泡”的热潮,并预计在“5年内(将白炽灯)全面汰换为省电灯泡或LED照明”。事实上,省电灯泡只比爱迪生发明的钨丝灯泡省一点电而已,比现在台湾大量普及的PL灯、日光灯或T5灯管都要耗电,若要百姓非改用省电灯泡不可,那简直是与照明科学证据背道而驰的愚行。  相似文献   

7.
取消荧光灯     
《科技新时代》2010,(9):52-53
忘了那些扭曲得像麻花一样的节能荧光灯泡吧!很快,LED灯将取代它们,担负起照亮整个世界的重要使命。最新一批上市的LED灯泡功率仅为12瓦甚至更少,这不仅要优于现有的节能型荧光灯泡和白炽灯,而且它们的外观也更符合传统灯泡的造型。它们不含水银,平均寿命可长达2.5万小时,是节能荧光灯泡的3~4倍。  相似文献   

8.
科苑 《今日科苑》2011,(24):55-56
1879年,美国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结束了人类"黑暗"的历史。人们在欢呼、庆祝这一伟大发明的时候,富有远见的科学家已经看到了白炽灯明显的不足之处:它只利用电能的10%~20%,其余的80%~90%的电能  相似文献   

9.
马云 《知识窗》2008,(10):41-41
很多人都记得爱迪生说的那句话吧: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并且被这句话误导了一生。勤勤恳恳的奋斗,最终却碌碌无为。其实爱迪生是因为懒得想他成功的真正原因,所以就编了这句话来误导我们。  相似文献   

10.
孔子爱好音乐,有一次曾经专门去听韶乐,觉得太好听了,形容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音乐会早已经结束了,他还能听见音乐在房梁上萦绕,据说后来连着三个月吃饭连肉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了。这虽然有些夸张,但是科学家现在证明,其实大多数人都拥有一种惊人的能力,那就是能切实听见根本就没有播放的歌曲。  相似文献   

11.
朱成玉 《知识窗》2013,(13):4-4
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耳朵热了.说明有人在念叨你。而在科学家眼里.哪一边的耳朵热.就证明哪一边的大脑正在忙着。或许是忙于高端科技的研发.或许是在斟酌一个广告创意.也或许正在为前程殚精竭虑:或许是在推敲一句诗歌.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或许正在编织一串谎言.大珠小珠落玉盘.  相似文献   

12.
再见,小岛     
《科学大众》2011,(12):28-29
“船来了!”早起嘹望大海的大胡子高兴得喊了起来。 “真的吗?”披风看到大海上真的有一艘大船驶过。“终于可以回家了!”盗贼们高兴得跳了起来.心中充满了希望。但是只一瞬间,他们的脸色都变了。“那,那,那是……”驶向岛屿的大船上写着“海洋警察”几个大字。海洋警船看到盗赋们发出的求救信号,赶来救援。  相似文献   

13.
真遗憾,莫霍面又一次在科学家的眼皮底下溜走了。溜走了。将近百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莫霍面的存在。1909年,克罗地亚地球物理学家安德利亚·莫霍洛维奇(1857-1936)在研究一次地震时发现,地震波在到达欧洲大陆地下35公里处时,传播速度突然加快,于是他猜测,地震波在那个位置可能遭遇到了地幔岩石。接下来的研究发现,这一现象具有全球性,人们发现那应该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于是用发现者莫霍洛维奇的名字,把界线起名叫“莫霍面”。莫霍面在大陆地区深度约在2070公里左右。而在海洋底下,由于地壳很薄,莫霍面在海底地下的深度不超过10公里。如果…  相似文献   

14.
许多动物都会打哈欠,但是打哈欠的目的是什么,科学家一直众说纷纭。最近,美国科学家把长尾小鹦鹉放置于三种不同的环境中:温度正在升高的环境、高温环  相似文献   

15.
玄紫 《世界发明》2008,(6):14-19
光与影,从来就是一对儿对立又统一的浪漫存在。人类自古崇高光明又渴求光明,从偷取火种给人类的古希腊神话英雄普罗米修斯到发明白炽灯的爱迪生。  相似文献   

16.
《金秋科苑》2010,(5):8-8
都说“瑞雪兆丰年”。2010年的新春,在一场又一场祥瑞的飘雪中到来。就连两会闭幕,也是在银装素裹之中进行的。面对漫天的飞雪,我们的心中自然充满了对丰年的企盼与信心。  相似文献   

17.
《知识窗》2013,(4):F0002-F0002
转眼又到了2月14日,小动物们一个个都出双入对了,你还是孤家寡人吗?今年的情人节,让我们一起——相信爱情。  相似文献   

18.
如果那天早上不是因为贪吃妈妈的煎饼果子,我就不可能被候车的人流拥堵在后面,极度悲催地目送那辆赶在学校预备铃前的公交汽车扬长而去。还有,如果不是父亲威严的催促,我也不可能慌慌张张地将装着零用钱的钱包忘在沙发上。  相似文献   

19.
20.
树英 《百科知识》2007,(4X):17-18
时代要进步,科技要发展,人类要健康,这一切都与从事科研的人们密不可分。他们奋战在科学一线,长期默默地付出着艰辛的劳动。在普通人的想象当中,科学家们做研究工作时,总是在宽敞明亮、整洁干净的实验室里,其实,这是个很大的错觉。有些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需要冒极大的风险,甚至是生命危险,还有些领域的研究人员在常人眼里简直就是糟糕透项。美国科学协会对全世界的科研人员进行调查后,列出了以下研究领域,这都是些糟糕的,也是最不可思议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