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芙蕖》一文,用“得”字共有三句: (1)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2)在人则为应得之资矣. (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很明显.(2)(3)句中“得”字都是“得到”的意思.“应得之资”意即“应该得到的享受”;“竟不得”则是说“竟然不能得到”. 问题在“则谓非草本不得矣”句,课本注释曰:“等于说,不能说荷花不是草本植物.”此注将“不得”提到“谓非草本”之前翻译,并且将“不得”释为“不能”,殊可商榷.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芙蕖》一文,对“芙蕖”一词解释为:“芙蕖,就是荷花,又名莲花,芙蓉.”释“芙蕖”为“荷花”,似乎不妥.理由有三点:一是不符合作者李渔的原意.李渔在文中谈到自己喜爱芙蕖的理由时说:“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茂叔”即周敦颐,他的《爱莲说》,备述自己对莲的喜爱,尤其是对莲藕“出污泥而不染”极力赞美.李渔先生说自己“非故效颦于茂叔”,一个“故”字说明他确与茂叔的喜爱——爱莲有相同之处.爱莲当然也包括了叶、花、子、地下茎(藕).如果把“芙蕖”仅仅理解为花,显然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3.
钱谦益《草堂诗笺》云:“作诗以论文,而题曰《戏为六绝句》,盖寓言以自况也。”这里说明了本诗所重在一“戏”字。又说明“戏”的缘故是“寓言以自况”。杨伦的《杜诗镜铨》又有进一步的说明:“庾信、四杰,特借作影子,非谓诗道以此为至也”。发明题中“戏”字,深入文人用心。 钱氏接着又引韩愈《调张籍》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锐:“然则当公之世,群儿之谤伤者,或不少矣。故借庾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一册李渔的《芙蕖》中有这样一句话:“谱云:‘产于水者日草芙蓉,产于陆者日旱莲。’”课本在该句下注日“[谱]:明王象晋《群芳谱》无所引之,指何书待考。”按:“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日旱莲”二句引自《广群  相似文献   

5.
《柳敬亭传》中“马帅镇松时,敬亭亦出其门下”一句中的“马帅”,不是马士英,而是松江提督马逢知。贵刊今年第二期《(柳敬亭传>评注》中注为:马帅:马士英”。恐有不当。据余怀《板桥杂记》云;“敬亭善说书……盖优孟、东方曼债之流也。入左宁南幕府。宁南败,游松江(即云间)马提督军中,郁郁不得志,年已八十余矣。”又吴梅村《<楚两生歌>序言》中谓:“柳生近客于云间帅,识其必败,苦无以自脱”;歌词云:“途穷重走伏波军,短衣缚裤非吾好。”关翌风《吴梅村诗集笺注》中,“云间帅”注“谓马提督”“伏波军”注则以上述《板  相似文献   

6.
新版中专通用《语文》教材一册《芙蕖》一文,在“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句下注释:[群葩当令时]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葩,花。当令,适合时令。教参该句译文:“各种花卉正当花开的时令,只在开花那几天(有人过问),此前此后都...  相似文献   

7.
李渔的《芙蕖》中有一句:“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教材的编者将“群葩当令时”,注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葩,花。当令,正当时令。”将“过而不问之秋”,注为:“经过也不问、无人欣赏的时候。秋,时候。”乍看起来,上述注...  相似文献   

8.
“吾国首拈‘韵’以通论书画诗文者,北宋范温其人也。”接着,作者引了《永乐大典》范温论“韵”的一段话: 定观请余发其端,乃告之曰:“有余意之谓韵。”定观曰:“余得之矣。益尝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宛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第四册第一三六一至一三六二页)  相似文献   

9.
一、辛弃疾自号“稼轩”非始于带湖新居落成之后《宋史·辛弃疾传》中,有一段记述辛弃疾以“稼”名轩的文字,但没有具体说明自号“稼轩”始于何年。这段文字是这样的: 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伴矣。”故以“稼”名轩。梁启超则在他未完稿的《辛稼轩先生年谱》中提到辛弃疾以“稼轩”为号始于何时:  相似文献   

10.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美无处不在。孔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认为美的不一定都是善的,要尽善须用“礼”来约束,使之趋向“仁”,即所谓尽善尽美。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则推崇自然与简朴之美。孟子云:“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认为美需要高扬人的主体力量,美好显露于外,强调内在品质与外在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周易》“鼎”卦初爻爻辞为 :“鼎颠趾 ,利出否 ,得妾以其子 ,无咎。”王弼注 :“凡阳为实而阴为虚。鼎之为物 ,下实而上虚。而今阴在下 ,则是覆鼎也 ,鼎覆则趾倒矣。否 ,谓不善之物也。取妾以为室主 ,亦颠趾之义也。处鼎之初 ,将在纳新 ,施鼎以出秽 ,得妾以为子 ,故无咎也。”孔颖达疏 :“妾者 ,侧媵 ,非正室也。施之于人 ,正室虽亡 ,妾犹不得为室主。妾为室主 ,亦犹鼎之颠趾而有咎过。妾若有贤子 ,则母以子贵 ,以之继室 ,则得无咎 ,故曰‘得妾以其子 ,无咎’也。”朱熹《周易本义》 :“鼎未有实而旧有否恶之积也 ,因其颠而出之 ,则为利矣…  相似文献   

12.
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芙蕖》一文中“是芙蕖也者”一语,课文注释为:“这样看来,芙蕖这样东西。‘是’,如此;‘也者’复指芙蕖”。把“也者”当成重指代词。江文同志对此提出不同见解。认为“‘也’在古代汉语中不能用作代词。‘也者’合起来作用代词的例子也未尝见闻。”其说甚是。惟谓“‘者’字虽可作代词,但必须与实词或词组直接结合,不能用虚词隔开。此句‘者’在虚词‘也’之后,显然不能看作代词”。则尚须商校。本文拟就“也”“者”二字的词性及“也者”连用构成的句式,略作辨析,以与江文同志商校,并就正于古汉语研究前辈。  相似文献   

13.
陈旭问:《芙蕖》是怎样“减头绪”、“定主脑”的? “减头绪”、“定主脑”是李渔提出的写作主张。《芙蕖》一文便体现了他的这一主张。先谈“减头绪”。讲到芙蕖的好处,无非是芙蕖的美姿,花叶的清香,莲实与藕的美昧,枯叶的用处。但如果把这些材料平列起来写,那就有四个头绪了。为了减少头绪。作者用“可人”来统帅全篇,串连以上四个材料,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在第一节指出:“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以“可人”总领下文。以下四节具体写芙蕖的可人之处:第2节写“可目”,即写芙蕖在各个生长阶段的美好姿态给人视觉上的美感;第3节写“可鼻”,即写荷叶的清香、荷花的异馥给人以美的嗅觉和感觉;第4节写“可口”,  相似文献   

14.
《芙蕖》一课,对“群葩(pā)当令时”注解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葩,花。当令,正当时令。”此处注解从字面上看似乎无误,可是联系下文来看,便觉不甚妥贴。全句为“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敷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从全句看,是强调“群葩”除当令开花数天内为人们所观赏,此前此后都是无人过问的时候了。这里的“群葩”即百花,是指除芙蕖以外的各种花卉,它们开花的时令是各不相同的,春夏秋冬四时都有。原注语意含糊,容易误解为“百花盛开的季节”。再则,从语法上讲,此句主语应为“群葩”,  相似文献   

15.
打棚 胡祖德(沪谚外编·新词典):“打棚,调弄人以自取乐之谓。”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和“海派”》:“我也可以自白一句:‘我宁可向泼剌的妓女立正,却不愿意和死样活气的文人打棚。’”“打”亦作“搭”。《何典》太平客人序:“其言则鬼话也,其人则鬼名也,其事实则不离乎开鬼心,钉鬼门,做鬼戏,搭鬼棚,上鬼当,登鬼箓,真可称一步一个鬼矣。”潘慎注:“搭鬼棚:即‘搭棚’,开玩笑。搭,又作打。”  相似文献   

16.
1 关于文题中的“说”《爱莲说》是一篇“说”文。这种文体的文章 ,可说明 ,可记叙 (叙述与描写的总称 ) ,可议论 ,还可抒情。那么 ,《爱莲说》一文是如何体现这一文体特点的呢 ?文章开篇写道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水里的和陆地上的草本花和木本花 ,可爱的当然“很多”。这一点不说也明。所以这不是说明 ,是概述 (叙述的一种 )。文章接着说 :在这么多可爱的花中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前两点不说时人也都知道 ,所以作者在这儿只作简述。后一点则需要说一说了 ,说一说才叫人明晓。因而 ,这是说…  相似文献   

17.
《芙蕖》中有这么一句:“是芙蕖也者,无“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也。”这一承上启下之笔却有点叫人困惑,前面分述其可人之处,言及眼、鼻、口、用,偏未涉及“耳”,可在这句中却用了“耳目之观”和下句“家常之用”相呼应。这目可以观,这耳又怎与观相涉呢?课本上对此现象没有注解,这种语言现象该如何理解呢?  相似文献   

18.
节奏,原为音乐术语,最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出现,《礼记·乐记》的前两章就曾频繁使用:“广其节奏,省其文采”,“文采节奏,声之饰也”,“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孔颖达在疏中训为:“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又说“谓奏作其乐或节止其乐,使声音和合成五声之文也”,“声无曲折则太质素故以文采节奏而饰之使美”。这说明“节奏” 的概念刚形成,人们就意识到了其中蕴藏的美学涵义。  相似文献   

19.
《马氏文通·受动字四之二》:“‘可’‘足’两宁后动字,概有受动之意。”王泗原先生对马氏之说又有所发明,他说:“古语文,助动词可字但用于动词之被动式,主语为受动者。”又说:“古语文助动词可,表被动。主语为受动者……动词非被动不得用可。”既云“但用”,又谓“非……不得用”,所论非常肯定。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者又进一步认定“可”为表被动的助动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句,课本注:“可使报秦者,可叫他回复秦国的。可,是表被动的助动词,与‘可以’的用法不同。”“可”是不是但表被动,是不是表被动的助动词,很值得商榷,特别是当这种观点已经被引进中学课本的时候,尤其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20.
徐山 《天中学刊》2003,18(3):60-60
《周易》“鼎”卦初爻爻辞为:“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王弼注:“凡阳为实而阴为虚。鼎之为物,下实而上虚。而今阴在下,则是覆鼎也,鼎覆则趾倒矣。否,谓不善之物也。取妾以为室主,亦颠趾之义也。处鼎之初,将在纳新,施鼎以出秽,得妾以为子,故无咎也。”孔颖达疏:“妾者,侧媵,非正室也。施之于人,正室虽亡,妾犹不得为室主。妾为室主,亦犹鼎之颠趾而有咎过。妾若有贤子,则母以子贵,以之继室,则得无咎,故曰‘得妾以其子,无咎’也。”朱熹《周易本义》:“鼎未有实而旧有否恶之积也,因其颠而出之,则为利矣。得妾而因得其子,亦犹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