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封建社会,争权夺利的事比比皆是,不少人把已得的权位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而唐朝名将郭子仪却多次主动辞职或让官,究其原因,一是他深知功高震主的可怕后果,二是从宦官身上领略了官场的险恶,三是想为当朝官僚树立能上能下的典范,四是希望死后流芳千古,五是该得到的都已得到,希望能有颐养天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郭子仪(公元697年-公元781年),中唐名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他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收复洛阳长安两京、智退吐蕃回纥的战斗中有  相似文献   

3.
唐朝大将军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屡立战功,受到代宗皇帝重用,却遭到太监鱼朝恩嫉恨。郭子仪的父亲早逝,遗体就埋在离家不远的地方。一次,郭子仪率兵去边疆征战,鱼朝恩为了发泄自己对郭子仪的嫉恨之情,  相似文献   

4.
中唐名将郭子仅是我国封建社会少见的福、禄、寿、子等兼备的一个典型。他首先是一名军事将领,由军功而逐渐成为唐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所以出色的军事领导才能是他之所以能成为这个典型的根本原因,但他那非常讲究技巧性的为官之道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本具体分析了他的军事领导才能和为官技巧,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郭子仪十分通晓内方外圆的艺术,经常会有一些心术不正的小人来见他,纵然这些人的地位很卑微,但郭子仪也一定会接见,而且一定坐得很端庄,穿上礼服以表示尊重。他的一些朋友认为他太郑重其事,郭子仪回答道:“这些人心术不正又很聪明,还很会巴结,不能得罪,  相似文献   

6.
公元757年6月,杨贵妃被马前勒死,7月郭子仪就当了天下兵马副元帅,很快就平定了“安史之乱”,保住了李唐江山,居功至伟。后来的吐蕃入侵、藩镇作乱,都全仗老郭东征西讨,肃宗、代宗、德宗三代皇帝都靠他撑门面。  相似文献   

7.
唐朝后期,宦官势大,影响遍及宫廷内外,正是因此,在各种政治活动中,几乎没有一位朝廷大员能够洁身自好,不与之往来。郭子仪是唐朝后期著名将帅,安史叛乱,“劳其勘定”,边陲有寇,“藉其驱除”,“勋高今古”[1](p.3465),位高望重。但即使如此,由于种种原因,他也不得不与宦官有所接触和交往。在郭子仪生活的年代,有两位大宦  相似文献   

8.
聚居于漠北草原的回纥民族一度兴起发展,与唐王朝的由盛转衰形成对比。在唐朝与回纥民族交往过程中,各自均经历了盛衰的发展过程,但彼此之间仍始终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唐朝与回纥之间的交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有具体表现。文章从以上几个方面看唐朝与回纥的交往,分析其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9.
和亲是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重要方式,其和亲范围、涉及面、人数、持续时间、效果、影响皆超过了前代.唐与回纥和亲始自安史之乱,前后共8次.以公主身份正式出嫁的宁国公主、崇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和亲回纥的事迹不仅在历史典籍中得以记载,在文坛上亦留下了些许痕迹.通过对有关诗歌背景和意义的阐释,剖析唐朝与回纥的关系发展史,探寻中唐诗坛的风气和诗人的心理趋向.  相似文献   

10.
颁奖词他少年从武,身系国运,以一剑扫万里烟尘,功居平定安史之乱首位;他单骑赴回营,免胄说(shui)回兵,智破多国联军,堪比单刀赴会之关云长;他足智多谋,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像登凌烟阁,是古今中外第一圆满将军!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客家人研究领域,历史上一些杰出人物纷纷被纳入“客家人”的范围。从学者们所提出的“客家人”概念的内涵界说可以看出,很多“客家名人”并不应该列入“客家人”范畴内。本文仅以唐代名将郭子仪为例对“客家名人”的属性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标](1)知识: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突厥、回纥、吐蕃等民族悠久的历史,唐和突厥、回纥、棘羯、吐蕃、南诏的密切关系,唐对突厥、袜褐故地的管辖。(2)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历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突董事件"是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与回纥发生的一起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和平解决,对彼此间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分析突董事件和平解决的原因,来透视双方关系发展的因素,以史为镜,从中得出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应该借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郭子仪是一位被唐代名相、著名史臣裴垍评为"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的人物。他为唐朝立下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平定仆固怀恩之乱、抵御边疆少数名族侵扰等等赫赫战功,但也获得了高官厚禄、家族显赫、子孙富贵,同时流芳百世,至今受人称道。他有不世的将帅之才,有自足常乐、谦恭自谨、防奸杜倖、不挟憾以报仇雠的为人之道,有竭诚尽忠、委婉进谏、尽职尽责、失宠无怨、以天下安危为己任、以身作则的为官之道。从古至今他都是个焦点人物,他各个方面都值得后人去称颂,去研究,去学习。笔者认为,从郭子仪身上可以看到成大事者必须具备几点:一要为国家尽职尽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是不能居功自傲,即使立了大功也要谦虚谨慎;三是知道激流勇退,不贪功;四是教育好子孙。  相似文献   

15.
郭子仪(697—781),汉族,祖籍山西汾阳,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联盟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七世纪初,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奴隶制政权,随后便向周围地区扩张势力。吐蕃势力进入云南洱海地区,威胁着唐朝的西南边疆。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洱河地区,成为唐朝遏制吐蕃势力的西南屏障。南诏的扩张与唐朝的利益发生冲突,导致战争爆发,南诏遂弃唐而投蕃。吐蕃对南诏实行的民族剥削和压迫政策,使南诏再次归附唐朝。唐朝与南诏结盟,共同抗击吐蕃。这一时期,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唐朝、吐蕃及南诏之间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中华各族交流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南诏与吐蕃作为地方和民族政权与唐帝国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郑回曾任唐嵩州西泸县令,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被南诏俘虏。王锡曾任河西观察判官、朝散大夫、殿中侍御史,贞元二年(786年),沙洲城陷蕃,王锡被带往吐蕃王廷。由于南诏和吐蕃在诸多方面的差并,二人被俘后的待遇不同,遇到的情形不一,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两个地方政权与唐朝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汉代的“无雷”国就是唐代的勃律、波路、布路,今之巴尔蒂斯坦和吉尔吉特。吐蕃军事势力的西扩使勃律古国和吐蕃明在相互排斥与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藏属勃律化,并开辟了西藏和巴基斯坦之间历史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9.
在唐与回纥的交往过程中,唐朝经常要派遣使者,对回纥进行册封、吊祭及和亲等一系列的活动,其对双边关系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使者作为唐朝对回纥政策的执行者,其自身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其使命完成的情况。因此,唐王朝会慎重地选择出使的使者。本文试图运用所见史料,对唐朝派往回纥的吊祭、册立和吊祭册立使本身的家世、个人修养、出使表现,及返唐后的仕途等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唐朝的西域防御体系自唐初建立以来,逐步发展,完善,在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鼎盛。但是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为了平叛,抽调防御西域的边兵边将,使得西域防御一度空虚。后由于唐朝的国势日渐衰微,在西域的争夺中逐渐出于下风,吐蕃占据了主动,并最终将唐军赶出西域,唐朝的西域防御体系瓦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