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丘逢甲是我国近代史上伟大的爱国志士,毕生致力于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大业,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敬仰。其爱国思想的形成基于传统爱国主义文化的熏陶、历代先祖先贤的激励、动荡时代的刺激等等。探讨丘逢甲爱国主义思想的成因,可以加深对其爱国行为的理解,深化对近代爱国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丘逢甲(1864-1912),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诗人,虽然他不是一位诗论家,但他的诗学观作为其诗作主体精神的底蕴,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终生为民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丘逢甲思想的根基,以爱国主义为全部内涵的“传忠义”是其诗学观的理论核心,他的创作也贯穿着这一思想。丘逢甲诗学观的其他方面,均可以说是从这一中心生发而出的,对诗中“存真吾”的要求,对贴近时代的雄直诗风的偏爱,对“诗界唱革命”、“诗世界里先维新”的认定,都从不同的角度响应这一诗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丘逢甲,台湾人,近代著名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个专题《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写到:“台湾各族人民在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这里为什么丘逢甲会写作邱逢甲呢?  相似文献   

4.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清·丘逢甲《春愁》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台湾漳化人,清代诗人,有诗作《岭云海日楼诗钞》和《仓海丘逢甲诗选》存世。诗人是一位爱国志士,清光绪年间进士,为兵部主事。  相似文献   

5.
丘逢甲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逢甲(1864—1912)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清末民初卓越的“抗日护台”爱国志士和教育家.丘逢甲祖籍原在河南商丘,于南宋末年迁入福建上杭,一二七七年间,其二世祖创兆为民族英雄文天祥参事,一起从事抗元,他们道经梅州镇平员山(今梅县地区蕉岭县文福乡)时,文天祥率队继入平远转赣,创兆乃留居于员山村.一六六一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入侵者魔掌中收复宝岛台湾,丘逢甲曾祖仕俊于清乾隆年间始由蕉岭迁居于台湾彰化县东势角(今台中县东势镇).逢甲父亲名元宝,榜名龙章,字诰臣,号潜斋,清咸丰年间台湾府贡生,毕生“以教读为主,往来南北,家无常处”.其学生多成材,遗著有《觉世诗存》.逢甲生母陈氏,城府(台南)人,早卒.逢甲出生于台湾苗粟县铜锣湾李氏家塾(潜斋设教处).  相似文献   

6.
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闭幕时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谈到台湾问题,满怀深情地引用了近代著名台湾诗人丘逢甲的一首诗,他说:“明年是《马关条约》签署110周年,这里我想起了1896年4月17日,一位台湾诗人几乎是用血和泪写得28个字的诗,他的名字叫丘逢甲。他是台湾彰化人。他说:‘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名叫《春愁》,的确如温总理所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感怀诗,是动人肺腑的爱国怀乡之作。这首诗作于1896年4月17日,一年前的这一天,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和约,也就是臭名昭…  相似文献   

7.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在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说:“明年是《马关条约》签署110周年,这里我想起了1896年4月17日,一位台湾诗人用血和泪写的28个字的诗,他的名字叫丘逢甲,是台湾彰化人。”温总理引用的诗就是近代著名爱国志士诗人丘逢甲写作的这首《春愁》。  相似文献   

8.
管华 《现代语文》2006,(5):46-47
丘逢甲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志士、卓越的教育家、名诗人,他一生诗作甚丰,就其诗遗产而言,无疑是中国近代学中值得重视的精神财富。丘诗在过去,已为其同时代的人所推崇,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这样评价丘逢甲:“若以诗人之诗论,则丘仓海(逢甲)其亦天下健矣。”这是极高的评价。“天下健”是丘逢甲诗作主体精神的直观显现,其诗作基本特色是浓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苍凉悲壮的诗歌风格。丘诗的思想艺术成就,首先源于他本人是位具有强烈民族意识和丰富化素养与生活阅历的爱国,同时也和他有较明确独到的创作思想有关,其诗学观念最终呈现为一种诗风格与境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丘逢甲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志士。他在甲午战败、台湾被割前后 ,组织义军 ,抗击日本侵略者。他首倡建立的台湾民主国 ,是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 ,力图把台湾保留在中国版图内的一次不成功尝试。虽不久失败 ,但他爱国爱乡的真挚情感和渴求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丘逢甲是祖籍福建上杭的客家人,具有浓厚的祖根意识和家国情怀,是闽台共同的文化名片。从丘逢甲和上杭的历史渊源契入,探讨丘逢甲祖根意识的缘起、发展及意义,祖根意识本质是爱乡爱国思想的源头活水和重要内容,希望通过祭祖、族谱、诗歌、教育等文化交流活动弘扬丘逢甲的祖根意识家国情怀,推进对台文化交流,增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认同感,促进心灵契合,切实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作者认为 ,丘逢甲是一位壮烈的民族英雄。但由于种种原因 ,其英雄主义特质一直未被人们认识和承认。本文从丘逢甲的英雄观、英雄壮举、影响其英雄评价的原因等 ,对其英雄主义精神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丘逢甲(1864—1912)与潘飞声(1858—1934)的交谊,在丘晨波等撰《丘逢甲与清末几位著名诗人的交往》(1)一文的第三节,以丘潘的“艺术交往” 题目,作过专门论述。又有丘晨波撰《丘逢甲年谱》(2),于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亦系其事。本文只是在前两文的基础上作两点补充:一是丘潘如何结交的?二是丘对潘的诗歌成就的评价。 在“艺术交往” 一节中,提到丘潘初次唱和“是在1898年”,丘潘“会晤甚洽”,是“1900年春” 的香港。在《年谱》中,1898年未系首次唱和事,1899年则系“…  相似文献   

13.
18 95年抗日保台的兵败 ,是丘逢甲一生的重大转折。丘逢甲从台湾内渡后回粤十余年生涯中 ,乐于乡土 ,关心乡情 ,热爱家乡名胜 ,敬仰家乡先贤 ,同情百姓疾苦 ,兴学育才 ,他的所见所闻、所交所往 ,都是与客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作诗文以及行踪活动 ,无不洋溢着他对客家祖籍地的热爱、对客家人的情愫 ,反映了丘逢甲作为一个客家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一种纯朴自然的客家情结  相似文献   

14.
丘逢甲于乙未年(1895)夏秋间内渡,至辛亥革命的次年正月逝世,前后十八年,从事写诗的时间为十六年半,留下洋洋大观的一千七百四十六首诗,编为《岭云海日楼诗钞》。我们从《诗钞》可以窥见:诗人在孤立无援的困境中奋斗,终于成为有影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经历着从坚定  相似文献   

15.
丘逢甲19世纪末20世纪初寓居岭东,其既是“诗界革命”的重要代表,用满腔的爱国热情谱写“新派诗”,又创办新式学堂,大开岭东新学教育之风。丘逢甲诗歌反映的新思想与开创的新境界,呈现了新学教育理念与思想。诗歌创作与新学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是丘逢甲在诗人与教育家两者间的身份契合点。他在“新派诗”中表达新学思想,并以新思想成就诗人“新”与“健”的境界。可以说,“新派诗”与新学教育实践奠定了丘逢甲诗学与新学思想在文学史和教育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丘逢甲(1864—1912)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爱国诗人,清末民初卓越的“抗日护台”爱国志士和教育家。 丘逢甲祖籍河南,于南宋末年迁入福建上杭,再迁居于广东蕉岭县文福乡。其曾祖父子清乾隆年间才迁居于台湾彰化县东势角(今台中县东势镇)。丘逢甲幼从父教,性聪颖,六岁能文,七岁能诗,十四岁应童子试,获全台首名,被台湾巡抚兼主考官丁日昌(丰顺县人)誉为“东宁才子”(“东宁”乃台湾别名),旋于翌年(1889)赴北京会试联捷考中进士,被钦点为工部虞衡司主事。但他不满清廷昏瞆腐败,不愿为官,遂即告假返台省亲。自1890至1994年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为止,他先后讲学于台中衡文书院、台南罗山书院、嘉义崇文书院。  相似文献   

17.
笔者近年来,在撰写《丘逢甲评传》的过程中,发现有一首诗未收入丘逢甲的诗集《岭云海日楼诗钞》中。这首诗,题为《与平山、近藤二君及同志诸子饮香江酒楼,兼寄大隈伯相、犬养春官日本东京》:诗云: 谁挟强亚策,同洲大有人。愿呼兄弟国,同抑虎狼秦。慷慨高山泪,纵横大海尘。支那少年在,旦晚要维新。诗人在“慷慨高山泪”下有一注语:“日本有高山正之,其人维新先进也。”此诗见于丘菽园《挥麈拾遗》卷四。诗前有丘菽园的一段说明文字:“仙根诗之钞  相似文献   

18.
1900年,黄遵宪、丘逢甲围绕义和团运动发生一场争论,二人对当时应该如何看待列强侵略、清政府和农民起义的意见有所分歧,这是维新派内部的一次重要争论。此后,两人开始分道扬镳,丘逢甲逐渐转向革命。黄遵宪、丘逢甲对义和团运动的争论是20世纪中国精英分裂的缩影,是嘉应文人集团内部分裂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重评黄遵宪与丘逢甲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遵宪和丘逢甲同是晚清客家名人,“诗界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两人自1889年京城相识便结下了忘年之交,在此后的十几年里经常书信往来和诗歌酬唱,交情甚笃。学界对他们的交往有着不同的解读,或认为“诗坛争雄”,或认为“亲密无间”。通过再梳理黄、丘的文字因缘,提出了黄、丘的诗歌酬唱和交往是自觉的,彼此并无意于诗坛争雄,但唱和的频繁程度和唱和中大量用典的现象,给时人造成了诗坛争雄的印象观点。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评价黄、丘的交往,即回归他们本身,回归晚清粤东客籍诗人群体,回归诗歌以及“诗界革命”。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6,(5):43-48
1895年台湾沦丧以后,丘逢甲的诗便存在着浓烈的遗民情结:一方面,他以传承保台烈士的忠义精神作为自己生命的支撑,并通过对名胜古迹、佳节旧故等事物的描写抒发自己浓重的爱国情志与思乡情怀;另一方面,他收复故土的决心十分坚定,并逐渐认清了满清政府的腐朽本质,转而寄强国复土的期望于兴学启民。诗歌作为表达心志和风化国民的手段,丘逢甲始终秉持着发扬忠义精神和追求独立人格的宗旨,展现出他在清末这一特殊历史境遇下所进行的挣扎与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