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孚”在甲骨文里习见,其形体上从倒手状,下为子形。将其隶为“孚”已无异议,但是关于此字的本义,学界比较倾向于“俘虏”说,即为“俘”的初文。但有些学者还是提出了疑问,因此,此字的形本义至今未有一个定论。  相似文献   

2.
曾经有一位同学在他的习作中,有关于“一弯清流”的描写,但究竟是“一弯”还是“一湾”呢?下面我们来谈一下:弯,本义指拉弓;湾,特指水渠,它是由“弯”字分化出来的。两字均可作量词,但“弯”一般用于弯曲  相似文献   

3.
《墨子·公输》中“公输盘诎”一句 ,“诎”多被释为“穷尽 ,同‘屈’” ,不妥。本文指出 ,“诎”字本义是语塞 ,可引申为穷尽 ,此句用的是其本义 ;表穷尽义时 ,常用“屈”通假“诎”。“屈”字本义是秃尾 ,可引申为短的意思 ;“屈”常通假为“诎” ,表穷尽义 ,因其出现频率高 ,后人误将借字当本字 ,本字当借字 ,颠倒了两字的通假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纠正了《说文解字》对“相”字本义的错误解释,以“相”字为例简略阐述了“引伸义”和“本义”之间的发展关系。“相”字的本义不是“以目观木”,而是“以木代目”。“相”字是从“盲人的手杖”这个本义,引申出“帮助”“辅佐”和“省视”“察看”两大语义系统,它们的读音都应该统读成xiànɡ。“相”字在作为副词时,念xiānɡ。作为副词的“相”字,大致有四种用法。  相似文献   

5.
“辛”字的历史十分久远,在甲骨文中便已出现.历来有—些针对“辛”字的研究,但对该字的本义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诸多分歧,意见不一.本文将从字形演变、构造、意义、文化内涵等诸方面对“辛”字进行多方位的考释,并从形旁为“辛”的字、“辛”字甲骨文字形等方面对本义进行具体考察,认为辛字的本义应为“梓”树.  相似文献   

6.
前辈学者推求词的本义,运用形训方法:因字释词,据形求义;行之有效,多所发明。然而这方法存在局限性,有时难免臆断。本文以“之”词为例提出问题,向专家求教。“之”词本义的三种说法“之”词本义有三种说法:训出说,训往说,两字说。都是运用形训方法的,而结论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7.
楷书虽不象篆那样变化多端,但也不乏变体。尤其是在一些偏旁上,变化也是多样的。通常可概括为形变和声省两类。形变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是一体一变,即一个偏旁变一种形体。如“聚”字,下部由“(?)”变化组成。再举两个字,“德”与“微”,字中独立短横,最容易被学生漏掉。如果我们剖析一下,也是不难纠正的。“德”字从彳从惠。“惠”即古德字,古人以直心为有德行。为了布局需要,“直”字中间的“目”字横写,下部的一横仍保存着。再说“微”字,本义隐行的意思,从彳从敞(?),(?)亦声。(?),本义为眇,左上从“(?)”省,即省了“(?)”,留下了“(山一)”。“(?)”是“物体之题尚微”(《说文》)之意)。我们知道了这些变化,写起两个字来.就不会随意丢掉中间那一短横了其二是一体数变,即一个形体变为数种形体。如“刀”字,在“召”、“券”等字中仍作刀,在“班”、“辨”等字中变作“(?)”,在“判”、“别”等字中则变成。“刂”。“刀”在“召”字中作声符,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有一句话:“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其中的“藉”字,初中语文课本未标出它的读音,有的教师讲课时随口念成了“j픓藉”的意思是“以……为垫”,“相藉”即“相互垫压着”,而平常所记之“藉”并无此义。心存疑窦,遂翻辞书以解其惑。  相似文献   

9.
男字由“田”“力”两部分构成。“田”指在田地里耕作;“力”的本义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就是“耒”(lěi)。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人的主要职责,所以用“田”“力”来表示男人。女字是一个象形字:一个女子跪坐着(古人席地而坐),双手温文地放在胸前。“女”的本义就是“妇女”。不过,在古文中有时借为“汝”(rǔ,意思是“你”)。“男”和“女”@李乐毅  相似文献   

10.
王红 《文教资料》2007,(1):60-61
“东”字本义自古至今有两种观点:一是许慎为代表的“日木说”,二是现代语言学家提出的“囊橐说”。本文考查文献,从中国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角度出发,认同《说文》中一说,并认为“东”字本义及其现代汉语中主要引申意义均和“日”有关。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中很多小朋友经常把“奋”与“愤”两个字用错,许多成年人也很难区分这两个字。因为在成语中既有“奋发图强”,又有“发愤图强”,双音节词既有“发奋”、“激奋”,又有“发愤”、“激愤”。它们的区别是什么?看看两个字的本义  相似文献   

12.
子晨 《中文自修》2006,(1):56-56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两句绝佳的写景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弃官归隐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脱离世俗尘网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但其中的“见”字,有的版本作“望”,那么,对全诗的意境而言,究竟是用“见”好,还是用“望”好呢宁我们不妨结合这两个字的本义采加以剖析,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13.
莫,《说文》云“日且冥也。”为“暮”之本字,与“杳”“夕”义同。后因语音通假借为表“无”“勿”等义。尔后,为了表意的清楚,在“莫”字基础上加形符“日”而另造一个“暮”字表示其本义。由此,“莫”便孳生出“暮”“莫”两个字各表其义。自从“莫”字从其本义中分化出来后,人们对它的词性认识颇不一致,归纳之有三种意见:(一)莫为禁止之辞,与”勿”同。清·谢鼎卿《虚字阐义》卷二和王鸣昌《辩字诀》均持此说。清·刘淇《助字辨略》厘析  相似文献   

14.
一从《辞海》的解释看 ,“怪诞”不等于“荒诞”。怪诞 :离奇虚妄。荒诞 :不真实 ,不近情理 ;虚妄不可信。尽管两个都有一个“诞”(虚妄 ) ,两个词的词义都有“虚妄”的含义 ,但一个强调“离奇” ,突出其“奇异的 ,不常见的”一个“怪”字 ,另一个突出一个“迷乱”的即不真实不尽情理不可信的一个“荒”字。二从两个术语在西方的用法来看 ,“怪诞”也不等于“荒诞”。“怪诞”的用法有两种 :一为本义 ,一指一种审美形态。“怪诞”作为审美形态有着其鲜明的特征。首先 ,它由丑恶与滑稽两种要素组成。雨果把它定义为 :“一方面创造了畸形与可…  相似文献   

15.
双音词“美好”是现代汉语常用词,但这两个字本义是什么?人们还有不同看法和说解。《说文》对这两个会意字本义的分析,大体是对的。但近人根据古文字及古文化知识,也有许多补充与纠正意见。《说文》:“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给膳是供食的意思,因此依此解,则“美”本义指味觉,是“甘美”之义。但是为什么从“大”表意呢?难道只有大羊才味道甘美么?如果单从味觉讲,古人却偏爱小者,如乳猪,古称豚。《世说新语·汰侈》记王武子以人乳  相似文献   

16.
一、释“贰”《左传》一书用“贰”一字的频率较高,全书共用了九十多次。其中“贰”字前后与不同类词相配搭的竟达五十种之多。若想把“贰”字的含义来龙去脉搞清楚,必须追根溯源。据周朝晚期金文,“贰”的字形形象是人用大斧子把贝一劈两半,可见,把东西一劈两半即“贰”字本义的源头。据战国时期郘大叔斧和中山王壶上的记载,“贰”从字形上看也是把贝劈开。《说文》云:“贰,副益也从贝式声”,“副,判也从刀畐  相似文献   

17.
《语文报》第477号(1991年7月29日出版)上载有“说‘顶”一篇短文。该文写道:“《说文解字》:顶,‘巅也’。本义为山顶,属名词。山顶是山的最高部位。故引申为名词‘头顶’、‘头’。”笔者认为:该文正好把“顶”的本义和引申义弄颠倒了。正确的结论应该是:“顶”的本义是“人体的最高部位——头顶”,而“山的最高部位——山顶”则是“顶”的引申义,即它是由“头顶”之义引申而来的。其理由如下: 一、从字形结构分析来看:汉字是表意文字,一般来说,分析某字的形体结构,就能推知该字所代表的词的本义。“顶”字也应当如此。据《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顶,颠也。从页,丁声。”由此可见,“顶”字属传统六书中的形声字,其形(意)符为“页”;形声字的形(意)符与该字的本义具有密切的关系。《说文》:“頁(页),头  相似文献   

18.
释“冓”     
“冓”的本义是什么?各家众说纷纭。从“冓”的甲骨文演变及其作为偏旁构成合体字中,考证其本义——“相遇和会合”,并且还探求出了冓的其他用法。最后从语音语义上探求出“冓”的同源词。  相似文献   

19.
释“舍”     
“舍”字的金文形体由两部分构成,其上方为甲骨文里的“余”形,下方为“口”。“余”的本义为房舍义,“余”在卜辞里已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这样“余”的房舍本义则是通过另造新字“舍”来表达。“舍”的形体下方加上的“口”,作为同源分化字的造字手段,用来表示该字读成上方部件的语音。  相似文献   

20.
“藉”字使用的不规范,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作为“借口”、“凭借”等用语中“借”字的繁体字,“藉”字还仍然大量出现在各种出版物上。本文重点对“藉”字使用不规范的原因加以讨论,并对“藉”和“借”的用法和表义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