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搞新闻写作是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的,到眼下已有两年半的时光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我先后在中央、省、市、县新闻单位发表了一些作品。1985年我采写的《两亲家》荣获省好新闻二等奖,《晚娘心》获1987年扬州日报社“美在家庭”征文三等奖。《人民日报》海外版最近又发表了我采写的一篇特写。有位朋友半真半假地对我说:“你能发表那么多的  相似文献   

2.
有位朋友看到我数十年自费订阅的《新闻战线》排满两个书架,不解地问:你的职业与新闻工作无直接关系,为什么对《新闻战线》情有独钟?我说,从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虽不搞新闻工作,但订阅这份杂志也收益颇多。一是学会了读报、用报。我从走上工作岗位起,每天都要用两三个小时阅读报刊,但好长时间只停留在“看热闹”状态。订阅《新闻战线》后,逐渐掌握了看报刊的“门道”,提高了阅读报刊的效果,理论水平、文字能力也相应提高。无论在学校任教,还是到机关搞文秘工作,后来又调到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搞党务工作,我的讲话、讲课中新观点较多…  相似文献   

3.
就我所接触到的人看,大部分搞新闻的同志都是从文学梦中走出来的。而且总是旧梦常温,有的终于成了作家,如我省的张一弓;而更多的则难以成梦,落个终身遗憾,甚且迁怒了新闻工作,说搞新闻是错投了路,误了前途,要不然我便如何、如何……文学梦是美妙的,但搞新闻也并非就是文学的克星。相反,我有幸在新闻的道路上走了一程,我倒发觉这“搞新闻”有点象“搞文学”的席梦思呢!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我做了一个文学的好梦。那是1983年春天,南阳市武装部让我去搞新闻报道。我有点忐忑,象许多同志一样,怕搞新闻破坏了自己  相似文献   

4.
我是从1982年开始搞新闻报道工作的,回顾这几年来的新闻实践,我感到,基层建讯员要避免“四重四轻”。一是不要重写轻学。通讯员一般都是勤于写作的。但是,如果仅仅埋头写稿,不注意学习理论知识,就不可能很快提高。我在这方面是有体会的。开初一段时间,我一天到晚就是采访、写作,有时甚至一天发二三篇稿,但见报极少。后来,我买了新闻理论书学习,又参加了安徽日报举办的新闻函授大学;同时,还注意阅读《新闻与写作》等新闻刊物上发表的有关文章,结果,见报率明显提高。二是不要重数轻质。“以多  相似文献   

5.
“如何办好地市报纸”,对于这个问题,作为市报通讯员来讲,我终于盼到了能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征文。我在生产一线当了10多年工人。虽然搞新闻写作只有3个春秋,但感触还是极深的,尤其是上稿难的问题。我以为,地市报若想要办好,真正发挥党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除非他的编辑做到“三莫当”。  相似文献   

6.
无悔的选择     
从军5年,有4年是走“新闻”路。 记得那次新闻干事到基层物色报道员,我拉着新闻干事的手苦苦要求到团报道组搞新闻,并把以前发表的几篇“豆腐块”拿给他看……就这样,我放弃了当班长、报考军校的机会进了团报道组。在先后投出70余篇稿件都如石沉大海的情况下,我敲开了郑干事的房门。郑干事每年都被省军区和师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并且三次荣立三等功。我找他“拜师学艺”取经。但他只丢给我一句话:“路要自己走,志要自己立,梦要自己圆……”临出门时他还送给我《新闻简明教程》、《新闻标题制作100例》、《耕耘录》、…  相似文献   

7.
《后溹泸村双向承包》在河北日报头版配言论发表后,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经济参考报相继登载,由经济参考报推荐,获得了首都21家新闻单位首届现场短新闻二等奖。地方记者在首都新闻单位评奖中获奖,这是我始料未及的。1989年11月底,我听说南宫市后溹泸村把土地承包只要求农民尽义务的单项合同,改为既有农民尽义务,又有干部搞服务的双向合同,感到很新鲜,就去采写了这条新闻。没想到这条新闻受到“现场短新闻”评选办公室主任阮观荣同志的厚  相似文献   

8.
拙作《不能搞“有偿新闻”》在今年8月号《新闻战线》上发表之后,很快就接到一位同行老友的电话,肯定了这篇文章。他说:“这样的文章早就该写了。问题重要,不谈不得了!”又说:“这篇文章倘能早点写,早点发更好。你说出了不少老新闻工作者想说的话。”听了这番“赞词”,我忙说:“过奖了!不敢当!”想到这些早已退役的战友,尽管已“归田”多年,但他们心系党的新闻事业的初衷未  相似文献   

9.
我是当第二年兵的时候认识《新闻与成才》的。凭着以前在家时曾在报纸上发表过几篇散文、小诗,新兵刚下连我就被指导员相中,调到连部当了一名文书。通过看报发现,和我一块当兵的同班同学、后来调到团报道组当报道员的吕杰经常有新闻稿在《前卫报》上发表。羡慕之余,便萌发了搞新闻的念头。但由于我以前只写过文学稿,对新闻报道接触少,刚开始起步时,那些靠在“黑暗”中摸索的稿件寄出之后便泥牛入海。于是我便去请教吕杰,他向我介绍了《新闻与成才》。看过这本杂志以后,恰如久旱逢甘露,我毫不犹豫地订阅了全年的《新闻与成才》。每…  相似文献   

10.
来信简复     
问:有人说,为了使稿子不失时效,应该在新闻事件发生前就把稿子写好,这样行吗?(5105部队李向辉)答:如果把这样的稿子寄出去发表,最好在标题后面标上“小说”二字,免得国稿件失实而作检讨。问:我爱写些散文之类的文学作品,可有人说,报道员搞创作会对报道工作有影响,是这样吗?(5487部队王满刚)答:一个人精力有限,与其搞新闻与搞创作兼顾,不如集中精力搞好一项——当然,分清主次业余,两项也许会互相促进。问:搞新闻的是不是只能读与新闻有关的书?(84879部队郭柏松)答:搞新闻的应是多面手,多面手应当博览群书,但多…  相似文献   

11.
当业余通讯员3年。当初只是“自娱自乐”时,便有人奉劝:“要发表了才算数”。后来开始发表一点消息、通讯时,又有人提醒:“要在《人民日报》发表才算‘够格’”。不久自己的名字居然真的上了《人民日报》、《国防》杂志、《半月谈》,这时又有人指出:“搞新闻,不获奖,光是能登出来有啥用。”果真就有10来篇文章获奖。“指导者”又“出题”,要当上编辑才真算是“新闻界”,后来我创办了《十直信息》,投入了采编工作,自封了个“官”:可借3年一瞬间,报道组的“老手”们多半下海。“这年头,写稿子能赚几个钞票?”回首来时路,…  相似文献   

12.
如今我已过“而立”之年,可不半生了,但我搞新闻报道的劲头仍不减。难忘半生新闻事,在我当报道员的第6年冬天,部队把“光荣退伍”的干粮赐予了我。那天,我哭了:倒真要同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踏破铁鞋”学成的采写本事连同我可爱的部队“拜拜”,心里真难过。就在这时,一家地方报社领导要我去当编辑,说像我这样“全面的人”难找。县里用小车接我去当新闻干事,说是去振兴他们县的新闻工作。我如坠云雾:果真“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我这“马”迟迟不敢登“伯乐”的车。真是无巧不成书,总队竟派了位报道员出身的领导到支队领导搞退伍工作。我  相似文献   

13.
如果不是从事了新闻工作,也许我至今没有机会接触《新闻与成才》。那还是1988年初,我从四川市委办公室调出参与组建绵阳日报,因为没有专门搞过新闻,心中无数,使四处请教,寻找资料,仍然间发现了《新闻与成才》。翻开一看,见“新闻业务”、“作家与记者”、“新闻知识卡片”、“知识杯”、“写作杂谈”众多栏目,内容丰富,亲切实用,既有“下里巴人”,又有“阳春白雪”,像一个个老师与我娓娓交谈,对我们这种正愁不知如何起步的办报人来说,真是雪中送炭。从此,《新闻与成才》成了我的良师益友。说来也巧,一次我翻开当年第9期《…  相似文献   

14.
我在工厂搞职工教育,去年才有稿子在报上发表,其中省级报纸6篇,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有下面几点体会。一、“丑姑娘不要怕丑”。开始时,我写稿子不敢给人家看,怕人笑话。后来,我与《新闻与写作》交上了朋友。《新闻与写作》上的各类文章我看后,都仔细琢磨,尤其  相似文献   

15.
我搞新闻报道工作已经好几年了,仍然为过不了“采访关”而常常头痛,读了一九八五年第五期《新闻知识》上发表的《小议采访》一文后,使我寻找到了过“采访关”的答案。以往,由于我没有采访经验,采访时不分工人、农民、军人、工程师……一律采取“提问”的采访方法,把被采访者叫到  相似文献   

16.
我是一个新闻爱好者,在单位搞文字工作。1969年上山下乡期间,我边参加生产劳动,边搞业余通讯报道。由于新闻写作水平低,稿子采用率也很低。1979年招工回城后,继续业余搞新闻报道。有一次,我到市广播站送稿件,发现编辑桌上有一本《新闻与写作》,我信手翻阅,竟被刊物丰富的内容所吸引。因此,1985年我订阅了全年的《新闻与写作》,刊物中的“通讯讲座”、“散文讲座”、“当好通讯员浅谈”等栏目以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文章深深吸引着我,对我帮  相似文献   

17.
我从放映员到报道员,现又任打字员,工作几经调整,但始终痴心不改的是搞摄影报道。回想起几年来时断时续的新闻生活,心中像打碎的五味瓶一样,酸甜苦辣样样俱全;可看到那本厚厚的见稿剪贴本,心中又感到欣慰。新闻摄影可谓难,难的是角度要新,选题要准。文化底子比较浅的我,曾不知如何下手,正在焦虑之中,军报的新闻函授大门向我敞开了。通过一年的学习,在文字和图片上都有长足的长进。新闻敏感对搞新闻的很重要,在别人没留意的地方要多想多琢磨。就拿今年我拍摄的“寒冬餐桌热腾腾”一稿《刊登在今年1月24日解放军报三版》来说吧…  相似文献   

18.
湖南湘潭人民广播电台领导,带头重视业务理论研究,取得可喜成果。近三年来,全台编采人员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声屏学报》及有关年鉴上发表论文24万多字。对台里新闻改革和节目质量的提高起了一定作用。湘潭电台虽然建台已28年,但过去总认为小台能写好新闻,编好稿件就不错了,用不着搞什么业务理论和学术研究,因此编采播人员业务能力提高慢。近年来台领导奖励编辑记者又写新闻,又写论文,向“学者型”发展,并把这件事当作一件培养业务队伍的“根系”工程来做。现任台长,主任编辑唐弦利用日常工作间隙,重点攻“受众”课题,已在全国和省的广播电视理论性刊物上发表了《新闻与接受美学》系列专论4万多字。副台长周志雄的《新闻开放断想》、《舆论监督与  相似文献   

19.
搞新闻10年,有什么好的经验不敢当,但一些零星的感想、体会还是有的。今天写一点出来,就教于同行。 初来报社,对新闻工作有一种神秘感:我适合搞这个工作吗?我能搞好吗?面对着别人写的一篇篇报道,羡慕极了。同时,由于自己急于进入“角色”,又对新闻工作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觉:太难了。 怎么办?年轻人毕竟还是有点儿事业心的,学呗!于是,借来资料室几本专业书籍,再托朋友、同学在外地买几本,还有就是多听“闻道在先”者的教诲,多看几篇他们修改后的稿件,等等。经过几年的揣摩、努力,居然也可以采写简单的新闻稿件了,一篇…  相似文献   

20.
自《全国新闻系统测试复习提纲》公布之后,有的新闻单位或业务刊物,拟出一套“标准答案”或类似“标准答案”的东西,主观意图是好的,可效果就很难说了。我认为,没必要搞什么“标准答案”。因为,所谓“标准答案”,仅仅是“答案”作者个人(或一部分人)的观点和理解;特别是一些要让测试者发表自己见解的问题,怎么也好拟出“标准答案”呢?试举几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