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体验探究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探究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本文从体验探究教学的理论依据、框架结构和“工艺”流程等方面阐述体验探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不能把目标仅仅定位于完成认识性任务,应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考虑,实现科学与人文整合,促进学生学习心理的和谐发展,从而充分地促进“人格形成”和“学力形成”,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共同的享受,在师生共同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尽情绽放出生命的色彩。为此,我结合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转变课堂思维方式和观念,精心打造出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四个驿站”。  相似文献   

3.
数学知识是“死”的,学习的人是“活”的,“活”人学习“死”知识,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把“死”知识赋予其“生命”,使其“活”起来,让“活人”学习的是“活”知识。这正是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主体参与实践,并在实践中自主获取知识的活动;体现学生感知、体验、运用知识的思维发展过程;同步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5.
课改《纲要》指出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要不断地给学生创设参与条件 ,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 ,亲身体验和表现。一、引导学生动脑思考认知心理学认为 :“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 ,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可见 ,学生数学概念的形…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知识的获得也不仅仅是靠信息传递完成的。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循着共同的价值取向而展开的、富有灵性的交流与碰撞。学生在交流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在碰撞中产生灵感、发展思维,共同生成属于自我的经验课程。因此,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是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与“积淀”。没有领悟和感受,知识和经验就不能内化;没有体验,就没有自主,没有合作,没有创新。学习源自体验,体验是生成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教学就是组织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  相似文献   

7.
英语的新课程改革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进行英语阅读课教学时,教师应该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在看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史宁中教授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应聚焦思维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素养的发展应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探究和体验中。教师可以从“有理”“有序”两个方面提升学生思维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1.顺应思考方向,让学生有“理”地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学习能力,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捕捉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究实践过程中,顺应思考方向,做到有“理”思维。这就需要教师重点做好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人不仅是教育的起点,而且又是教育的归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人要改革社会、发展社会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教育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但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一、“体验”理念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  相似文献   

10.
“参与”是指在课堂上师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体验”是指以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直接亲身体验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参与的教学模式,易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音乐教学中,没有参与,学生就产生不了艺术审美体验,也就不可能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艺术教学的审美育人目标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只有当学生参与到艺术活动之中,与艺术融为一体,自己亲自主动地去探索、领悟、体验时,对艺术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才会成…  相似文献   

11.
梅海霞 《学子》2015,(3):26
体验学习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课堂追求的目标之一。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开展体验学习谈谈初步的探索。一、在操作中体验,感悟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12.
让体验走进数学课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课程标准》多次使用了“体验”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动词,明确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之一。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体验。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一、联系实际,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学实践中要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体验——身临其境,印象深刻 美国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这句话诠释了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的重要性.体验式学习所倡导的就是这样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葛伟鞍 《考试周刊》2010,(43):188-189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多角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创新,培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欣赏”知识、“利用”知识.在与知识“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思维能力。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唤醒学生思维主体性.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在教师的指引和启发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学教学中,要实现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的和谐发展,就需要让学生多体验、多参与一些探究的过程,进而在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其是概念、公式、定理等基础知识,更需要学生去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有效拓展思维“宽度”,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一、合作学习要追求自愿“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让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其中,合作动机和个人分工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我认为合作学习要追求自愿,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自发组织合作学习,明确合作目标。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我安排了以下三个环节:(1)教师发给学生12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先让学生摆放长3厘米、宽2厘米和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都可以运用学具独立完成学习任务。(2)…  相似文献   

17.
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在课堂教学中要震动知觉、撞击思维、体现操作。有了在教师引导下的亲身体验、感知,学生才会有思维的撞击和思考,在许多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有了自主的探究欲望。  相似文献   

18.
“开花和结果”是一节常讲常新的内容,相关的探讨很多。本设计是对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开花和结果”一节的一种思考,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考。让所有活动都尽量围绕学生的知识、思维、生活环境、生活体验等展开;遵循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思维的思考。让学生在体验生物学科“注重观察,敢于实践”特点的同时,使学生得到快乐、得到收获,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遵循不使用多媒体手段也完全可以上出一节好课的思考。让不使用多媒体条件下的常态教学更好地发挥生物学主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作为体现素养发展取向的学习方式——项目化学习,在中国备受关注。相较于以往的以知识积累、学习成绩为主要目标的学习,项目化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与思维发展。这与“新教育”提出的理想课堂的“六维度”和“三境界”不谋而合。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中,得到个性化的体验与发展,促进其完整地成长。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自己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关爱、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采用多元互动的评价方式,能够实现有效互动。这些做法有利于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