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遇     
王太生 《新读写》2023,(4):52-53
<正>推荐人语访友不遇,难免于满心期待之时陡生失落之感。可换个角度想想,“不遇”恰如绘画里的留白,给人无尽的空间。在这段“留白”里,寻访者可以与不期然的美好撞个满怀,也会更加懂得珍惜每次的“擦肩而过”。遇与不遇都是生命中难得的经历,无可替代。  相似文献   

2.
在被称为“一代之文学”的汉代辞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悲士不遇”这一主题,其原因何在?本文从三方面论述汉代辞赋中悲士不遇主题的成因。首先,士人的不遇是悲士不遇辞赋产生的现实基础。其次,对“遇”的强烈渴望和由此产生的强烈的不遇之感是悲士不遇之辞赋产生的主观原因。第三,辞赋是汉代士人表达其不遇情怀的最佳载体。  相似文献   

3.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往往容易为美好的东西所感动;而对美好的热爱与追求,则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禀赋。因此“美好”便成为一种“永久不变”的人性。就写作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再现并创造“美好”的过程;其最终的目的和价值意义,就在于用缤纷多彩的“美好”来丰富我们的世界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蝌蚪吃蝌蚪”在人类眼里是一个血腥的事实.可是在蝌蚪眼里呢?蝌蚪是无知的,如果“知道”食物是自己的同类,还会“相煎太急”吗?所以,为了证明这个世界的美好,我会引导学生联想动物世界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如鳗鲡、鲑鱼为了子孙后代,不惜长途跋涉,历经千难万险回到自己的“故乡”产卵;再比如义犬救主、战马尽忠。自然界美好的事例千千万万,我们要尽力把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滋养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5.
塑造教师的美好形象刘小兰如何塑造教师的美好形象?这是时代向我们青年教师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在教学生涯中,我深深地懂得,教师是个特殊角色,必须有特殊的形象,有自己形象的个性。换句话说,教师要像教师的样子。教师的装束要讲究“美”。“淡淡女儿妆”,是古人对...  相似文献   

6.
由于受时代氛围、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曹植对以“立功”为主要内容的人生境界孜孜以求,并将这种境界通过艺术形象做了多侧面、具象化、立体式的极富魅力的展示。这多种形象重叠、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同时,立太子失败带来的困窘镜遇迫使曹植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里找到了一个可以让心灵得到暂时慰适、精神略为宽松的虚幻境界──游仙幻境,作为他追求的美好人生境界的折射.此外,曹植作品中体现出的人伦亲情与谐和乐群的心绪,是他的诗受到读者称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俊香 《中学文科》2007,(9):126-126
一位英国文学家说过:“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忆录——那个十八岁的夜晚,“我”送一个下晚自习的女同学穿过一片旷野回家的过程。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一对少男少女在月光下穿行。使“我”从“灵魂深处荡漾出一种透明的美好的感觉”,并且成为永恒的美好的回忆,而今天再也没有这种感觉了。文章表现了青春的纯洁、纯洁的美好、美好的不再、不再的悲哀这个幽深的主题。寓意和象征,深化了文章的内涵。在《我丢失的月光》中,月光是一种美好的背景,也是一种寓意物——它是纯洁、美好、无瑕的代名词,在十八岁的青春岁月,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能够和一个像月光一样纯洁的姑娘同行,那是多么令…  相似文献   

9.
《小珊迪》是浙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文章通过对小珊迪卖火柴被马车轧死的经过的描写 ,表现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也表达了作者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文章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先写卖火柴 ,再写遇车祸 ,最后写小珊迪惨死。其中 ,在“卖火柴”和“遇车祸”两部分中 ,有一个过渡段 ,写了作者对小珊迪换零钱不回的猜想 ,但又觉得他不是“那种人”,然后 ,顺畅地引出小利比的到来 ,道出了小珊迪不回的缘由。根据课文的这些特点 ,我采用从过渡段切入 ,导读全文的教法 ,引导学生读中体会 ,读中…  相似文献   

10.
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由于天资的差别,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努力的程度不同,势必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一个班级里,“差生”的出现和存在也就并不奇怪了。尽管他们有的学习成绩差,有的思想品质差,但他们也都是一个个喜欢美好,向往美好的人,也是我们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有时候尽管看起来似“不可雕的朽木”,但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应放弃对他们做出努力和希望,应该本着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用赏识的眼光和“春风化雨”般的爱心去温暖、感化他们,使他们这些弱苗迅速补充营养,树立信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一个智慧的班主任,应该当好“梦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心理学家”。 当好“梦想家”。还学生一个美好人生。一个智慧的班主任,要努力成为学生的梦想导师。现在的孩子,处在做梦的年龄。却很少有梦想。  相似文献   

12.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当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和主要内容,在儒家思想中均有所见。“仁爱至诚”符合“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的特征,“礼乐并重”符合“和谐社会是一个安定有序、民主法治的社会”的特征,“中和处事”符合“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社会”的特征,“顺乎自然”符合“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的特征。儒家思想适用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可为今所用,为和谐社会所用。  相似文献   

13.
朱永芳 《语文知识》2006,(11):17-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滕王阁序》一文中有“宇文新州之懿范”一句,“懿”(yi)是美好(多指德行)的意思,如“嘉言懿行”。笔者在课堂上把它拆解为“壹次美好心意”(“壹”表音,“壹”“次”“心”表形,“美好”表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一下子就记住了。  相似文献   

14.
可能在同学们的印象中,芬兰是个遥远而陌生的同度。但实际上,它比想象中近得多,它与中国之问只隔着俄罗斯,再加上直达航班的开通,芬兰对我们而言不再只是—个美丽的梦了。对芬兰的美好感觉来源于美丽仙境和圣诞老人所构成的童话般的浪漫想象,还有着可遇不可求的神奇极光。正如诗人郭沫若眼中迷人的风光——“信是千湖国,港湾分外多,森林峰岭立,岛屿似惺罗。”  相似文献   

15.
汪虹  赵艳玲 《天中学刊》2002,17(3):99-101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老年继续教育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让老年人度过一个健康安乐的晚年,不仅仅是只满足于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更应该让他们“老有所学”,是老年大学应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关注老年对知识的渴求,才能提高生命质量,才能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上,享受更加美好的晚年。  相似文献   

16.
记者:唐校长.进入天成校园.“教育美好”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您本人也在不同的场合提及“我们的教育信仰就是‘教育美好’。”您能谈谈您心目中“教育美好”的含义吗?唐校长: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是人性的最高境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必当以引导人追求美好.实现人的美好发展为目标。人的美好指引着教育走向美好.教育的美好指向也促进着人的美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一诺千金     
周俊根 《初中生》2007,(5):44-47
“一诺千金”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这两篇以“一诺千金”为题的文章讲述的都是关于“一诺千金”的故事,从中您会感受到人类心灵的美好。  相似文献   

18.
从根本意义上说,“生命化教育”这个课题首先是一种精神理念,是对更美好的教育的一种价值诉求,是一种成全每一个个体生命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每个女孩在年少时都会有与王子奇遇的美好期待 却因为渐渐长大而被现实扼杀 《暮光之城》里的意境,像是圆了青春期爱做梦的女孩的一个梦 有点青涩,有点愚蠢,又有点可爱  相似文献   

20.
曹兴戈 《现代语文》2002,(11):26-27
新旧高中语文教材都选编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作为讲读课文,看来是视为经典篇目的。然而阅读原诗,再读教参分析、课文提示与练习设计,觉得后者对诗歌主题与手法的分析很难与原诗“粘合”,颇有曲解和随意拔高之嫌。“梦境美好”说难以成立。《梦游》的主体是写梦境。诗人写了怎样的一个梦,怎样的一个仙境,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分析诗歌主题和手法至关重要。旧教参将梦境四景概括为诗人追求“梦寐以求的乐土”的过程,新教参则定性曰“这样的‘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一句话:诗人描绘的梦境是“美好”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