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所谓中等生,就是指除优等生和差生以外的学生。中等生易分化,和优等生、差生的边界是模糊的。中等生人数在教学中是个变量,在一定的阶段里,具有相对性和不稳定性。我们教师研究中等生,是因为他们有着广泛性。教师的经验及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都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一般服从正态分布,即中间大、  相似文献   

2.
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了问题,优等生往往会很快举手要求回答。这时候,马上让他们回答好不好呢?从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不好。因为优等生思维活跃,反应很快,而中等生和差生却不是这样。如果让优等生将答案很快和盘托出,一些刚开始思维的中等生的思路会马上被打断,一些差生也懒得思维了。这样就不利于培养中等生和差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慢一点儿让优等生回答,中等生和差生就有足够的时间思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中可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及差生三个等级,其中中等生是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且有着广阔的提升空间。教师若教学得当,则可发展成为优等生。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中等生成绩则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问题。本文则对其提出几点建议,以望对同仁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一、研究实验的目的和意图实验班级:本校五年级学生47人。对比班级:河边埂小学五年级学生33人。实验时间:(1995、9—1996、7)一年时间。本项实验主要使优等生更上一层楼,中等生向优等生靠近,差生接近中等生。同时为今后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依据。二、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初中英语的教学实际来看,几乎每个班级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成绩分化严重,水平参差不齐,每个班只有少数优等生,大多数为中等生,还有相当数量的“差生”,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分布状态。这种分化现象在初一下学期和初二上学期表现最为明显。令人担扰的...  相似文献   

6.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围绕优等生组织教学,中等生似懂非懂,学困生稀里糊涂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我们不能忽视,优等生毕竟是少数,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全面育  相似文献   

7.
“差生”——校园里的边缘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学生,有优等生,他们出类拔萃,引人注目;有中等生,他们踏踏实实,遵守纪律;也会有少数“差生”。老师大  相似文献   

8.
刘学柱 《教育文汇》2014,(10):19-19
有人认为,当今社会最苦最累的人不是农民工,而是中小学生。中小学生中谁最苦最累呢?我要说,不是那些所谓的“差生”,也不是成绩拔尖的“优等生”,而是成绩说差也不是很差,说好也不是很好的中等生。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老师都会按照学习成绩把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对优等生、后进生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中等生几乎被老师忽略了. 所谓中等生是指学习成绩一般,纪律、活动、能力等都居于中游的学生.每一个班级中等生的比例是最高的,他们成绩的好坏对班级的影响最大.按常规,教师带好一个班级的习惯做法是“抓两头,促中间”.但两头用的精力过多,中间的这部分也就容易被忽略.  相似文献   

10.
所谓中等生,是泛指在优生与差生之间的那些学生,没有确切的内涵和外延,它和优生与差生的边界是模糊的,具有易分化的特点c在中等生身上,同样存在优等生所具有的潜能,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超常的优势,只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他们在某个时期某种条件下处于中等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研究中等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因材施教,促进他们向优生转化,防止他们分化为差生。R有这样才能做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中等生的心理及思维持#,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中等生素质的提高。一、为中等生创遍进步的氛围渴求进步的心理是中等生…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英语学习的焦虑状况与其年级、性别和学校类型有关.优等生的成绩与焦虑大部分维度有显著的相关性,中等生和差等生的成绩只有小部分维度显著相关.实践证明,成绩对焦虑存在较大影响,并且集中体现在优等生当中.  相似文献   

12.
"差生"问题历来是最令老师和家长头痛的问题(这里是指成绩相对差点的学生)。那么,"差生"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什么办法可以将其转化成为中等生和优等生呢?一、"差生"的形成1.内因: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而内因往往占主导作用,"差生"的形成也是如此。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思想和行为互相作用会导致某种结果的产生。同时,他们的生  相似文献   

13.
王树贵 《成才之路》2012,(16):65-65
正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数学方面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数学学习中差生大量存在,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差生也在增多。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的比例形成金字塔结构。有些差生由此而变成学习和纪律的双差生,给教学和管理都带来很多的问题。差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会的,有智力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学生,有优等生,他们出类拔萃,引人注目;有中等生,他们踏踏实实,遵守纪律;也会有少数"差生".老师大都喜欢好学生,因为好学生接受知识快,理解能力强,能使老师很有成就感."差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容易被老师同学歧视,常常成为被遗忘的群体--校园里的边缘群体.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总习惯于把学生划分为优、中、差三个档次.对优等生最为放心,对差等生最为操心.有的学校甚至要求教师把转化差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写进计划里,认真实施,把转化差生所取得的成绩记录在教师档案里,以之作为评先晋级的硬件.这对鼓励教师强化差生转化工作,使教育教学获得大面积丰收本无可非议,但同时却忽视了促进优等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也就是说.一手抓得硬,一手抓得软,这实在是工作中的一大失误.形成这种局面,是人们普遍认为优等生是资质决定的.毋需为其操心,他自会德才兼备。其实,比较起转化差生来,促进优等生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更复杂、更艰巨.如果说转化差生是求得教育教学的大面积丰收的话,那么,促进优等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设问的层次性 设问的层次性就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把设问的内容根据学生的成绩情况,分为难、中、易的内容,分别由班上的优等生、中等生、差生来回答.这种课堂教学的氛围,能促进全班学生共同发展,不会出现偏爱学生的情况,能促使全班各位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学生情趣,就能构建和谐、活力的课堂.教师的工作就可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7.
层次化教学是指把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类,根据不能类别设计教学,使学生获得长足进步,增强学习自信心。 1.划分层次,让学生公平竞争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小组,即优等生为A组、中等生为B组、差等生为C组,这样,优等生与优等生相比,中等生与中等生相比,差等生与差等生相比,有助于学生“公平”竞争。原来  相似文献   

18.
在课堂上,优等生思维敏捷,回答问题积极主动,表现突出,理所当然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后进生则因为学习成绩的问题,也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中等生因为两者都不突出,则容易成为教师忽视遗忘的对象.长此以往,中等生习惯静坐于课堂中,表现平平.而在一个班级中,中等生的人数最多,成绩波动也明显,既可上升到优等生队伍,也可下滑到后进生行列.因此,如何促进中等生的正向转化,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一线教师解决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引子蓝念萁:我在班里不是好学生,但也不是差生。如果你问我想做优等生还是差生的话,我会选择差生。为什么呢?差生虽然成绩不好,但他有丰富的课余时间能干自己喜欢的事,而优等生却不能。在同学录上,有几项是:你最欢的歌曲,你最喜欢的电影,你的偶像……优等生写的不是一首没听过就是一部没看过,要么就是无,这说明什么?说明优等生在家只是学习看书、看书学习,这样的生活有什么好呢?优等生的成绩虽然好,但课余生活没差生丰富,现在注重素质教育,成绩可以慢慢补,但是其他的很难补,所以我想当差生。隰风中竹阁: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你这种想法…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通常的教学实践和学生思想教育中,最吸引老师眼球的是优等生和差生。而很多优秀教师在培养优等生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在转化后进生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因此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框框,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惟有中等生,因为表现平平,既得不到老师的表扬,也挨不着老师的批评;既没有人佩服,也没人歧视,他们总觉得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无足轻重,可有可无。这种存在决定了他们的意识:几乎对所有的班集体活动都不冷不热,行为从众,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反正老师注意不到自己,他们既不做榜样,也不会落伍,很难引起老师的关注。本文就如何关注和培养中等生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