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镜花缘》小说作者为有清学者李汝珍。汝珍,字松石,河北大兴人(今属北京)。生卒年不可确考。据有关资料推断,大约出生于乾隆癸未廿八年(1763)以后,卒于道光庚寅十年(1830)以前,有年近七十。李汝珍兄弟三人,兄汝璜,字佛云;弟汝琼,字宗玉。李汝珍早年生活在家乡。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近二十岁时,随兄长李汝璜移家海州板浦(今属江苏连云港市)。李汝璜以监生资格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任板浦场盐课司大使,直至嘉庆四年(1799)卸任。嘉庆六年(1801)又调任淮南草埝场大使,方举家迁去。李氏居于海州板浦近二十年。汝珍后半生的活动,主要也在海州周围。不过,他曾于嘉庆六年任河南县丞,参加治河,于嘉庆九年(1804)回到江苏。此后,有记载云其再度赴豫,不过语焉不详。因汝珍续娶为海州许氏,因而“久作寓公”,一直居留在海州一带,从事著述。  相似文献   

2.
《镜花缘》是就《山海经》所记海外人光怪陆离的形体特征,进行荒诞文学性的演绎。写作方式有解说式、映照式两类。旨意都是嘲谑现实社会中的丑陋习俗,但艺术性却有高低差异。博学家作小说,赖博学以成,又受博学之害。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镜花缘》是清代小说中高扬女性意识的两部杰作,本文重点探讨两部作品女性意识的艺术表现方式的异同。曹雪芹、李汝珍都选择了远离夫权的少女群像作为传达其女性意识的主体形象,分别创设了一个特定的能够逃离父权的生存空间,让作品中的少女们得以远离男性,逃离夫权、父权的束缚,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女性意识的表现和自己女性观的传达,完成对父权的控诉。不过,从总体上看,《镜花缘》的少女崇拜只是对《红楼梦》的借鉴,它最终没有超越《红楼梦》;而《镜花缘》采用的将父亲排除在叙事外的逃离父权的方法只是貌似《红楼梦》,没有得其精髓,缺少《红楼梦》深厚的内容和悲剧底蕴。  相似文献   

4.
姜平 《现代语文》2009,(9):62-65
《红楼梦》与《镜花缘》是清代小说中高扬女性意识的两部杰作,曹雪芹、李汝珍都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男尊女卑这个传统的社会制度,在肯定女子的价值优于男子的基础上,对传统意识形态中男尊女卑的性别观进行挑战。本文主要从挑战男尊女卑性别制度具体内容的不同对《红楼梦》、《镜花缘》展开比较。  相似文献   

5.
一 李汝珍生活于弊端百出、问题山积的中国封建社会末世。据考,他卒于道光八年(1828)至道光十一年(1831)期间,距鸦片战争爆发只不过十年左右了。他是位清贫失意的知识分子,孙吉昌在题《镜花缘》诗中曾为其写照:“而乃不得意,形骸将就衰;耕无负田,老大仍饥驱。”早年,他曾受业于淩廷堪之门。淩氏系乾嘉学派皖派中坚之一。乾嘉学派中的皖派是颇具社会批判性的学派,他是受到该学派一定程度的影响的。生当斯时斯世而又身为斯人,他自不能不于当时的现实多所不满,而寄望于社会的健全、合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抓住《镜花缘》与儿童文学的契合点,从奇异、荒诞、惊险、游戏精神等方面分析《镜花缘》所蕴含的儿童文学特质。阐述要珍惜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从《镜花缘》潜在的宝藏里寻求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幻想文学的本土资源,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游历小说以其独特的内容一直在文坛上有一席之地。《格列佛游记》和《镜花缘》分别是英语文和华语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游历小说,尽管它们产生于迥然不同的社会背景,并且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表达手法和中心思想,但是两者都有游历小说共有的空间性。二者有三点异同:不同的空间转移;对陌生空间陌生化的解读;对不同的理想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黄遵宪(1848-1905)是我国近代史上的早期改良主义者和杰出诗人,他和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以及曾在我国近代化过程中起过一定作用的洋务派不同,对被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传统小说观视为无益有害的小说是比较重视的。他在完成于1887年的《日本国志·学术志》中,主张创造一种言文合一、通俗易懂的新文体,认为小说正是这种新文体的范例之一:“若小说家言,更有直用方言以笔之于书者,则语言与文字几几乎复合矣。”他在任驻日使馆参赞时,与日本友人交往颇多,并向日本友  相似文献   

9.
《镜花缘》是一部明显具有时间自觉意识的作品。李汝珍以"错时"谋篇布局,精心营构叙事元始,熟稔运用各种叙事时序,灵活处理叙事时距,显示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叙事策略。论文借鉴当代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以叙事时间为视角,初步揭示出小说的创作密码和独到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0.
《镜花缘》妇女观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镜花缘》并未提倡男女平等的妇女观,而是落后于时代,以维护封建宗法为价值取向,批评武则天称帝违反男子中心世系制,对女性评价失准,提倡女子读书考才女,目的仍是为男性服务;从贞节出发反对社会落后习俗,宣传愚忠愚孝的节烈观,提倡烈女殉夫,反映封建纲常毒害思想后人情的冷漠。作者的创作思想受封建伦理纲常束缚,在民主思想萌动的明清之际是保守的、落后于时代潮流的。  相似文献   

11.
《镜花缘》构筑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宏大结构,展现了百花谪贬为百女和复唐灭周的两重因缘关系。全书精心设置了三个线头人物,通过唐敖之游、唐小山之归、孟紫芝之串引出一个个场景,既展现了作者的才识,又突出了灭周复唐的主题,使小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将炫学和艺术追求结合起来,在小说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汝珍《镜花缘》虽列为“以小说见才学者”,然其“数典谈经”均在小说情节进展之内,艺术上亦有匠心,尤其反映了清代文人生活值得重视;作者也未囿于古书,能从生活实际出发,使小说表达出多方面新鲜思想.  相似文献   

13.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汝珍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人文精神失落,原有的纲常秩序大乱.<镜花缘>的创作宗旨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仁智追求.这种追求是对作者所生活的封建末世道德沦丧、世风浇薄的丑恶现实的有力的针砭和反拨.  相似文献   

14.
《镜花缘》是我国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的名著,书中涉及了方方面面的知识,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灯盏问题描写了这样一个场面:  相似文献   

15.
清才子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涉笔成趣,令人捧腹处俯拾皆是。这种喜剧色彩体现在文中的多个方面,如人物关系的配置和反讽、漫画、夸张、变形等手法的运用。产生这种喜剧色彩的原因,既与作者“心有余闲”、“以游戏为事”的创作态度有关,又和当时清朝的文化风习、社会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6.
《镜花缘》是嘉庆、道光时期最优秀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它以表现女性解放、揭示社会阴暗面而著称。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章回小说的发展以及作者独有的文人气质是《镜花缘》成书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镜花缘》的情节结构是属于复仇悲剧的文类,跟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复仇悲剧结构相类.不过,《镜花缘)的悲剧成分给淡化了,而武则天跟中宗终于“和解”.《镜花缘》描写的主要斗争,是武则天跟被镇压、支持中宗的“保皇党”之间的斗争,武则天后来为时势所迫,还政中宗.本论文同时认为,小说中“女儿国”的情节,隐隐地和全书主线平行;“女儿国”的故事,并没有因为林之洋离开女儿国而结束,仍细水长流,直到全书结束,副线跟主线互相映衬.  相似文献   

18.
从唐人小说、戏曲及笑话集中考出《镜花缘》许多素材来源,有助于理解、把握《镜花缘》的创作过程和艺术风貌。这些素材来源包括故事题材、人物形象刻画和人名来源、风神与花神的矛盾及强盗惧内等笑话,可见《镜花缘》取材的广泛和风格多样化的缘由。  相似文献   

19.
《镜花缘》构筑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宏大结构,展现了百花谪贬为百女和复唐灭周的两重因缘关系。全书精心设置了三个“线头”人物,通过唐敖之“游”、唐小山之“归”、孟紫芝之“串”引出一个个场景,既展现了作者的才识,又突出了灭周复唐的主题,使小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将炫学和艺术追求结合起来,在小说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李氏音(钅监)>一书,通过对先贤评价李汝珍音韵学理论的考察,从音韵学的角度对清代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中有关谈韵说文的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李汝珍在音韵学理论上的一些得与失,并进而明确了他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