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评论历来被看作是报纸的灵魂,报纸的眼睛,报纸的旗帜,其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很多人对评论都是高看一眼的,把能写一手好评论的人看作是有水平的。但是,由此有的人就也在心理上打下了这样一种烙印,即写评论是一项“高而难攀”的活计,而对自己写评论,写好评论缺乏应有的自信和勇气。这种情况在基层搞通讯报道的同志那里尤其突出。笔者接触的一些同志就说,评论这东西不好弄,别看我们写通讯稿,消息稿经常见报,有的甚至被发在重要位置,但要搞篇评论就打怵了。从这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国的新闻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在新闻的十八般武艺中,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和声音”,其重要地位和独特的功能,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很多媒体都设置了评论版。但另一个问题也显现出来.一些评论一味说理,却因缺乏感情色彩而难以打动读者的心。因此,改变文风,加强新闻评论的感情色彩应加以提倡。不管是社论、评论文章或是署名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才能赋予文字钢铁般的力量,让读者感受到心灵深处的激荡。  相似文献   

3.
写思想评论,关键是角度选择得新,观点鲜明,能言人之未言。人民日报在《人民论坛》专栏登载了谢宏同志写的《有感于“十年磨一秒”》(见人民日报9月7日第四版)就是相当好的一篇。这篇千字文,写作的最大特点是,能把深邃的哲理,讲得深入浅出,具有理论色彩,通俗易懂,给人颇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评论价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闻和评论是报纸上不可缺少的两大文体。但是,新闻和评论在报纸版面上并不是平分秋色。一般来说,总是新闻多,评论少。打开一份报纸,可以看到几十条新闻,而配有评论的不过屈指可数的几条。这种现象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主要的就是“评论价值”。二经常写评论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给有些新闻配评论,不要费多大力气,就能写出一篇相当不错的东西,而给另一些新闻配评论,  相似文献   

5.
有同行曾问我:"跟写消息、通讯相比,评论不太好写,可你为什么愿意写呢?"在我看来,新闻评论源于新闻,而又高于新闻。这说明,评论要有新闻性,而新闻事件经过评论这一形式反映出来后,其新闻的思想内涵就丰富多了,也就是高于一般的新闻了。有些时候,一篇新闻若想挖掘透,让新闻有深度、有力度、有厚度,就得需要新闻评论这个品种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新闻学角度来说,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  相似文献   

6.
曹林 《青年记者》2020,(13):96-96
好的评论,多源于对既有空话套话的批判性思考,把所缺的"实在"填上,思想和观点就出来了。为什么有些人写评论,写着写着,那种毫无营养的空话套话就来了呢?比如,对某个社会问题,写着写着就开始堆砌"加大监督力度""完善制度规范""补上教育缺失""强化立法""必须高度重视""提升管理水平"之类,都是祈使式的行政语言,而不是论理式的评论语言。  相似文献   

7.
忌“偏激”“偏激”,这是评论写作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之一。有些评论的毛病,在于作者意气用事,言辞上失去节制。有的评论前头写得很好,论证有理有据,逻辑性强,富有说服力。可是写着写着,作者火气上来了,笔下也就冒出一些过激的话。但这无以服人,徒令读者齿冷。  相似文献   

8.
“评论味”     
湖北日报一版《楚天论坛》的编辑,在一次来信中谈到,他们的论坛,要追求“评论味”。虽然他信中未阐明何谓“评论味”,但已使我感到新鲜。多年来,报刊上议论如何写好新闻作品时,多提“散文味”、“诗歌味”、“杂文味”,尤其提到写评论时,强调“杂文味”;提到杂文时,才讲到要防止“评论味”。“评论味”似乎不怎么受青睐。《楚天论坛》的编者却把“评论味”作为一种追求,效果如何,自有待实践会作出评价,但我对他们的追求,先要投赞成票。众所周知,评论是新闻家族中的一员,和重大新闻是孪生姐妹。要说“评论味”的话,首先,它姓“新”,注重时效性。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一闭幕,人民日报就发了社论《为经济发展上新台阶而奋斗》。三峡工程在人代会上通过,人民日报发了《贺三峡工程列入十年规划》的社论。这些评论都及时揭示了重大新闻的意义,给人以启迪、激励,发挥了新闻评论的特有作用。如果这些评论不是和重大新闻同时发,而隔  相似文献   

9.
评论是指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短评是评论的一种,其特点是短小精悍、新颖独到、就时论需。这就要求写新闻短评时力争达到"言尽而旨远,词约而意深"。  相似文献   

10.
近几个月,人民日报的评论短了下来,特别是一些主题重大,问题敏感的政治评论短得更显眼,一般每篇在千字以内,不少只六七百字。写短评论有没有诀窍?看看人家写的,想想自己写的,谈几点体会:一是不贪大,二是不求全,三是不要低估读者。  相似文献   

11.
地方党报的新闻评论,担负着正确引导舆论、指导工作的重任。人们往往要通过党报的新闻评论(主要是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了解上头的精神,作为指导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写好新闻评论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修养,如坚强的党性原则,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广博的知识。具体讲,在写作时还应把握好“三性”。  相似文献   

12.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报纸的舆论导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评论来实现的。新闻评论在报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评论具有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启迪人心的社会功能。然而,目前报纸上相当一部分的新闻评论写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说教有余,亲切不足;呆板有余,生动不足;语言干瘪,味同嚼蜡。有些评论员,不管做什么题材的文章,总是喜欢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板着面孔训人,喜欢卖弄高深的理论,说些  相似文献   

13.
赵洋 《青年记者》2017,(24):23-24
金融被称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枢纽.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报道越来越受到各类媒体的高度重视,金融类新闻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报道中的比重和地位不断上升.其中,金融评论又以其观点的阐述、价值的判断、深刻的分析以及可能对金融市场的影响,而受到新闻媒体以及广大读者的关注.写好新闻评论不易,写好金融评论更难.一篇好的金融评论,既要以其专业判断抓住问题的本质,确保观点的正确性和论证的专业性;又要以其深入浅出的可读性,而为更广泛的受众所接受;同时还应有理性的建言,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结合过去几年工作中的体会和心得,笔者认为,写好金融评论要把握“三性”:专业性、可读性与建设性.  相似文献   

14.
薛建国 《新闻实践》2012,(11):48-51
评论以思想性见长。而思想性就在于说理。说理需要理性,不可夹杂个人感情,这样才能保证其观点的客观公正。不知从何起。这好像已成为评论者必须遵循的“铁律”。作为长期坚持写时评的传媒人,笔者从实践中深切感受到。评论要据事论理、以理服人,但同时还必须饱含深情、以情感人。惟其如此。评论才能更好地贴近受众、从而唤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一、评论可不可以讲“感情”评论可不可以讲“感情”?这是个问题。感情,是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典型的个人色彩。所以,评论写作不应该掺杂个人感情是业界共识。感情流露,即为情绪的表达,当作者的个人情绪注入字里行间,其评论的立场和观点很可能不被认同。因此,成熟的时评作者“不谈感情”。不谈感情可以,但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板着面孔说话,端着架子训人成了评论文章的通病。  相似文献   

15.
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写关于自己著译的书评文字;二是作者也需要读别人对他著译的书评文字。而作者与书评关系的问题,可以从创作与鉴赏、评论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创作的发展需要正确评论的指导,而创作本身又在推动着评论的发展。因此,研究一下作者与书评的问题,对于提高和发展书评都是有意义的。任何一位作者写了一本书,出版以后,这本书就在读者中间传  相似文献   

16.
空泛议论,空洞说教,是新闻评论的一个毛病。评论要扎实。怎么才能扎实?关键在于要有鲜明的论点。也就是说,评论要有新意,说新话。再问一句:评论怎么去阐明论点呢?这就要有周密的论证,而论证靠材料。由此联想到评论的“嫁接”,把评论同新闻(狭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等报道)“嫁接”,充分运用相关材料、背景材料,把评论写得扎扎实实,有血有肉。读了5月15日经济日报评论员杨尚德的《一个广阔的经济领域——谈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使人更看到评论“嫁接”大有好处。这是一篇论述发展第三产业重要性的评论,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写这个题目,可以强调强调第三产业如何如何重要、第三  相似文献   

17.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范军在《出版科学》发表文章说,出版评论应该是出版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作为学科层面的出版学研究应该是由出版理论、出版史和出版评论组成,而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三个部分:出版理论、出版史和出版实务。把“出版实务”作为出版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不科学的。所谓出版评论,是指以一定的出版观念、出版理论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广播新闻评论须做到“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舆论监督是其重要职能,如果没有评论,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反映舆论、影响舆论和引导舆论的作用,没有评论,我们电台新闻宣传就失去了灵魂。但是,如何高质量地写好广播评论呢?本人觉得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决好这个问题。一、好选题是做好广播评论的关键写广播评论,选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广播受传播方式制约,选题必须从下列要求入手:1.选择牵动民心、一碰就响的题材。广播电台是党、  相似文献   

19.
作为时评版编辑,笔者发现,虽然一天可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时评二三百篇,但一稿多投和就某一新闻扎堆评论的现象严重,好多稿件既与本地关联度不大,又没有什么新观点,认知角度和写作手法也比较陈旧老套。而我们的一次读者调查表明:许多读者对“不着边际”、“不关痛痒”、“不分场合”的评论很快就失去了“新鲜感”;主管评论工作的总编辑也认为,《宁波日报》的时评,如果游离于宁波之外再好也只能是写得好,但时评不是文学作品,重要的不是“好看”,而是“有用”。再就是,媒体热衷于新鲜话题,抢先发表“最新”新闻的相关评论,而对于“较旧”新闻…  相似文献   

20.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一面旗帜,也是调整读者思想的“启辉器”。因此,各级党报都把撰写新闻评论作为办报的“重头戏”来演。 然而,有些地方小报却认为自身“人微言轻”,怕说话无人听,写评论无人看,除了转载大报一些“通用”言论外,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土特产品”。在这些报纸中,由于有自卑感,新闻评论竟成了一块“撂荒地”。 近几年来,作为县市级的洪湖报把认真写好新闻评论作为办报人的“庭园经济”来经营,撰写编发了不少有一定份量和影响的新闻评论,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