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实践才会使语课程的“人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呢?  相似文献   

2.
高秀杰 《现代语文》2006,(11):15-16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人性”成为语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一种新理念。“人性”比“工具性”角度更科学。坚持了“以人为本”。比“思想性”内涵更丰富,包含了化性、人性品质及思想性等,它与大语观、大教育观一脉相承,强调“人性”对语教学改革十分有利。在《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还是课程目标、实施建议,都蕴涵着极强的“人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性”也渗透入了语“双基”之中。在此背景下,我们不仅要通过分析《课程标准》对语“双基”进行再审视,而且应充分利用“人性”这一新理念促进语“双基”的合理实施。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对语学科的定位是:“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定位是对沉陷旧教材理性说教泥潭中的语教师的真正解脱。以往,很多教师把语的“思想性”误解成了政治思想教育,教师生硬说教,强行灌输,把语课上成了“政治课”,使人性的真、善、美蒙上了“灰尘”,难以打动学生心灵,形成良好人格。  相似文献   

4.
新颂布的《语课程标准》给语教学带来了“福音”——人性的复归。于漪老师认为:人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又有人说:“人精神集中的特点就是对人心理的滋养作用。”还有人认为:“人精神是人类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人性在语教学上强调的则是在掌握了基本语知识、技巧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侧重于建立学科与社会、化、伦理的联系,侧重于学生个性和性格的发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新颁布的《语课程标准》在总结传统语教学以及新中国50多年来语教学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又一次对语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的定位:“语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6.
课程标准将语课程的性质定位于“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为我们找回了失落的“语课堂底色”——人性。“人性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韩军语)它的这种属性决定着不能像工具那样“灌输”与“训练”,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使语课堂闪  相似文献   

7.
略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课程的人性、语教学科学化、“暗中摸索”和“明里探讨”、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语感和语素养,这些是近年来语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分析这些热门话题、解读《语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语课程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特质、理性之光与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8.
从语课程的内在角度来看,语实践活动就是特定社会历史化下的一种具体而又丰富的生命活动,而人性则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因素。语课程的人性,是指语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根据语课程人性的本质特征,可以从以下五个策略实施语课程人性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是语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与语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相契合。只有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突破传统,力求革新,才能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语教学实践中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0.
语学科的性质问题,是语教学最基本的问题,似乎也是最说不清楚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是这样给语学科定性的:“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看上去讲得明明白白,似乎使“工具论”和“人论”的长期争论有了一个双方都满意(当然也可能是双方都不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