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虽经前代开发,曹魏时期邺城周边仍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优越.在此基础上,经过曹魏统治者的大力开发,邺城地区形成了完善的水利景观、优美的园林景现和发达的农业景观,这是邺城及其周边区域发展程度的标志,是曹魏邺城独有的城市个性.邺城园林景观的规划对当前城市人文景观的规划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雪糕刺客”是新兴的网络流行语,“雪糕刺客”风靡网络后,陆续出现了“榴莲刺客”“水果刺客”“机票刺客”等一系列“刺客”,形成了“X刺客”的组合结构。受隐喻认知机制的影响和交际表达创新的需要,“刺客”一词语义特征发生变化,新增了[+隐秘][+出人预料]的语义特征,“X刺客”不再指刺客这一个体的性状或某方面的特征,并因主观预期与客观实际不符,该结构还具有正面、负面评价功能。  相似文献   

3.
刺客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新兴的、也是特殊的群体。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共描写了五位刺客,其笔下的这五个人物是刺客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通过分析这五位刺客的事迹和行为,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不断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刺客群体。他们虽为刺客,但每个人的经历又有不同;虽有不同,但又存在着共同的刺客特征。无论是报别人的赏识之恩,还是为国家利益而做出的刺客行为,可以说,希望得到认可和重用、为知己者死是其共同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研究中国城市发展史,不能不研究邺城。我国古代城市虽然早在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间的夏代已经形成,但直到“西周都丰、镐二城”的营建,才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形成”,而邺城的营建则表明我国古代城市规划进入了“成熟时期”。因此,对邺城的研究,早已引起古代史学家的重视,有关邺城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文集千余年来不断,这在我国古代城市史中也不多见。仅从城市规划、城市建筑的角度,对邺城在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邺城先后经历了多个历史机遇期,在此期间,邺城不但成为若干政权的都城,还成为整个华北的中心城市,但邺城的每个机遇期都是以失败告终。魏晋南北朝汉化的必然趋势、对重建统一皇权的探索以及邺城以军事职能为主、文化传统相对缺乏的特性是构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东汉时期的邺城作为河北平原南端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具有一定的经济和战略价值。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邺城早期成为袁绍的军事阵营,曹操占据邺城之后,对邺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兴建,奠定了曹氏政权的稳固根基,又以此展开全国范围的统一战争,并在此后多次修建邺城,提高其地位,使邺城成为当时全国五大都市之一。  相似文献   

7.
汗流浃背     
汉献帝时,曹操掌握了军政大权。曹操在朝廷安插了许多亲信,并排斥异己。议郞赵彦是献帝的谋臣,经常为献帝出谋划策,曹操十分恨他,找个借口把他杀掉了。献帝为这件事非常生气,当面警告曹操:“你愿意辅助我就忠厚老实点,不愿意就离开我!”曹操听后,吓得面如土色,低头退了出去。献  相似文献   

8.
戍(shù):防守边疆。……泛驻守某一地方。杜甫《石壕吏》诗:“三男邺城戍”(三个儿子驻守在邺城)。这就是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杜诗中这一“戍”字及“邺城戍”的全部解释。  相似文献   

9.
杜甫诗《石壕吏》中“三男邺城戍”的“戍”字,省编和通用教材都注释为“防守”。于是,这句便只能翻成“我的三个儿子都防守邺城去了”,有些著作中,这句的翻译与此差不多,如翻成“三个囝都守相州去了”(《李白和杜甫》),或“我亲生的三个儿子都到邺城当兵去了”(《杜诗散绎》)。诚然,“戍”的本义是  相似文献   

10.
田丰 《历史教学问题》2023,(6):41-47+202
《汉纪》重构文、宣二帝的地位,形成了不同于《汉书》的汉帝功业次序。这一重构是《汉纪》效仿《春秋》书法的结果。荀悦引入公羊家“三世说”,结合汉朝传统政治文化,设置“先富后教”的“太平”目标,以此来调整宣帝与文帝的位置。这一次序的重构为荀悦将献帝纳入其中奠定了基础。荀悦称颂献帝功业为“拨乱反正”,既强化其当朝的合法性,又引出《汉纪》“为汉制法”的内涵,以先王政治规划献帝新朝的发展道路。荀悦期望献帝能把握时机,先取法文帝,使百姓富裕,再模仿先王制礼作乐,实现太平盛世。  相似文献   

11.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刺客复仇行为可划分为交易式复仇、报恩式复仇、血亲式复仇、被迫式复仇四种类型,通过对刺客复仇行为和心理进行剖析,可以看出刺客复仇行为多与金钱、名声、仇恨、政治等因素相关。刺客行为背后的施恩与报恩关系,决定了其不属于游侠的范畴,游侠施恩不求回报,施恩不以报恩作为价值补偿,具有无偿性特征,刺客行为的本质是"杀",游侠行为的本质"救",这是刺客与游侠行为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2.
曹魏至北朝时期,邺城基本保持着北方中心城市的地位。北周末年,邺城毁废,其历史地位亦急转直下。本文分阶段考察影响邺城发展的各种因素,分析邺城中心地位的形成与丧失、邺城自身兴亡的历史,并由邺城个案获得影响我国古代城市兴衰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建安时曹操创造、奠定了邺城的全新文化内涵,曹丕、曹植及建安诸子继而丰富、升华。南朝诗人对邺城历史文化的典型化描写,凝结为《铜雀台》、《铜雀妓》二题乐府诗中的邺城意象。北朝诗人则力图承继曹魏传统,在邺城重建北方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4.
【前面的故事】刘备起兵以后,在各路诸侯混战之中,始终站不稳脚跟。好容易得了徐州,又被吕布攻占。直至被吕布攻打得无处存身,无奈只得投奔曹操。曹操当时已是声威赫赫,不但身为丞相,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将都城迁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昌。刘备后来随曹操灭了吕布,回朝面见献帝。献帝见是同宗,有意笼络,拜为左将军、宜城亭侯。按世谱排列,刘备还是献帝的叔父,从此人称刘皇叔。他胸怀匡复汉室的大志,却苦于没有实力,为了不让曹操看破,终日小心翼翼,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装出一副平庸老实的样子。而曹操却一直没有放松对刘备的戒心,由此才生出下面这段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史记·刺客列传>和<通志>"刺客传"为我们塑造了天地间具有曩激烈性情的人--刺客的形象.<通志>"刺客传"绝大部分袭用了<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材料,仅有三十二处文字出入;但却完整保留了"太史公日"这一直接评议、任情褒贬的精华部分.这也反映出郑樵写作<通志>列传部分时对材料进行裁剪去取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6.
东汉末年,群雄并立,曹操专权。汉献帝实为傀儡,不能主持朝政。其时献帝身边秘书监、侍中荀悦撰写《申鉴》五篇,献给皇帝。尽管荀悦身为献帝近臣,但献帝尚且不能自保,荀悦的《申鉴》最终也只能成为文人的空论,难被采用。再者,史家评价荀悦的《申鉴》,虽说“立论精切,关于国家兴亡之大致”,胜过曹操的谋士荀或和荀攸,但其“揣摩天下之势,应敌设变,以制一时之胜”,却“未必能也”。因此,苟悦在学问上虽得其祖上的真传,但其才终不足以用世,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慧眼识珠,在其编修的《资治通鉴》中,把荀悦摆上了适当位置,并撮《申鉴》精要,加以罗列,以用当朝。  相似文献   

17.
曹植于何时何地犯禁出司马门,众説纷纭。关于时间,主要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之说,但却忽略了《魏书·曹植传》"二十二年,增置邑五千"的记载,因为以法治国是曹操任魏王后于该年确立的基本国策,如果曹植犯禁出司马门发生在这一年,犯了法还增加封户,则连桓、灵之世也不如,故曹植犯禁出司马门不可能发生在217年,而应在216年5月献帝封曹操为魏王之后的当年之内。关于地点,郦道元在《水经·谷氺注》上所説曹植犯禁出司马门时的景物,如宣阳门、铜驼街等建筑物并不存在,此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地名。而从“王者有兵卫,亦卫司马门”上看,曹植犯禁所出司马门,应为邺城魏王宫的西门,《三国志通俗演义》为此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8.
《史记·刺客列传》改编的刺客文学蔚为大观,其中由刺客故事嬗变而来的刺客戏剧更是流传深远。刺客戏剧以时间为轴,以地域为面,经纬交错,种类繁多,而且在近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刺客戏剧无论从主题还是到审美都在接受中发生着演变。文章就"刺客戏剧"的嬗变进行剖析,以求梳理刺客戏剧源流和嬗变情况,更好地了解我国古典文化中的刺客文化和精神。  相似文献   

19.
汉魏乱世,狼烟四起,火德衰微,群雄逐鹿。先有十八路诸侯歃血而并起,后有魏、蜀、吴三国鼎足而并立。遥观此乱世,非能、狡之主不可居之,非勇、武之士不可存之。既后人以此时多踏浪之英雄,现无数之豪杰。但遍览历代之书卷,未尝有人能将是时之帝王——献帝刘协重而探之,赞而美之,然余以此为未妥。更查史籍,亦多有证吾之文书,故以献帝为乱世英主,便作此文。一探献帝起身于黄口,保祚于乱世之英少;二探献帝奋起于乏伪,重振汉室之雄心;三探献帝自保于险恶,寿终于正寝之缘由。探之得之,以求还献帝之真身,翻历代之贬义。  相似文献   

20.
邺城之围是唐政府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此役的失败延缓了平叛进程,滋长了各节度使的力量,对唐代政治的影响极为深远。杜甫作有不少与此役相关的“邺城诗”,这类诗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人民性,并使杜甫“诗圣”、“诗史”的地位在文学史上牢固地确立,邺城之围可认为是杜诗创作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