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皓亮  靳赫 《新闻世界》2010,(7):183-184
一个是作为一个国家仪式、一个春节民俗、一种主流文化的央视春晚,一个是从主持人、演员到节目创意均出自网民推选的北京电视台网络互动春晚,2010央视春晚与首届网络春晚播出之后,反响不一。本文从传播者、晚会内容、关注受众、传播渠道、受众互动参与等角度对两台春晚作一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春晚是中华民族欢度春节的神圣文化仪式。然而近年来,以调侃、戏谑、恶搞为主要形式的春晚吐槽风靡网络,形成了独特的媒介文化现象。本文基于传播仪式观视角,认为吐槽是春晚要求公众参与的仪式性质与其电视载体单向传输的媒介属性之间存在矛盾,并寻求某种补偿机制的产物。在媒介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这种补偿机制表现为两种作用路径:现场观众补偿电视观众,仪式扩大补偿所有受众,并导向狂欢化的大众展演。春晚吐槽的实质是大众对正统文化的"抬杠"和社会情绪的宣泄,背后隐藏着新的仪式秩序和集体记忆。  相似文献   

3.
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任务,媒介仪式是大众传媒和受众对特定情境、象征资源的共享性过程,成为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主要机构之一。笔者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从媒介的角度切入认同的研究,以2011年春晚为例,分析春晚如何作为媒介仪式,探究春晚通过哪些途径实现对国族认同的建构与强化,进而反思利用媒介仪式进行国族认同建构与强化的多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4.
所谓参与性广播节目,是指受众在收听广播时通过及时或延时的交流手段使节目与受众形成互动的节目。从这个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广播互动节目有以下几个特征:1.受众必须参与,2.节目内容随着受众的参与而改变。根据参与手段的划分,我们可以将广播受众参与性节目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广播受众参与性节目是指受众采用及时性的手段如电话、网络等与节目主持人交流。  相似文献   

5.
马硕 《当代传播》2021,(2):55-59
凭借电视传播,春节联欢晚会在开播的39年中实现了时空的连接,通过对国家、家庭、个人的凝聚,使观看春晚成为现代中国人参与春节仪式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从近年来春晚收视率下降、观众对春晚颇有微词看,每年耗资巨大的春晚并没有完成从"新民俗"到"新传统"的转换.在中国春节仪式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中,春晚不但未能起到强化节日仪...  相似文献   

6.
参与性是指观众以各种形式参加了电视节目传播的过程,并对节目的完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说早期的受众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是传播主体试图拉近与受众距离的一种姿态的话,那么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参与性已成为电视节目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元素。它是在传播者明确受众作用的基础上,开始尊重受众自主选择、接受的心理习惯,将受众对媒介及  相似文献   

7.
所谓参与性广播节目,是指受众在收听广播时通过及时或延时的交流手段使节目与受众形成互动的节目.从这个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广播互动节目有以下几个特征:1.受众必须参与,2.节目内容随着受众的参与而改变.根据参与手段的划分,我们可以将广播受众参与性节目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相似文献   

8.
电视以其独有的直观性、参与性,与受众确立了唇齿相依的关系。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传播过程中,受众产生的被动或主动的参与意识,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对节目制作、传播过程的间接或直接的参与和共同完成。这就是电视受众参与的节目形态。一种其它传播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最具参与性的节目形态。受众既是电视节目形态生成的主体,又是电视节目接受的主体。这种双重主体身份,使我们不论从实践的意义上,还是从理论研究的立场上,对电视受众参与的节目形态都应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节目形态、一个整体,而不应单纯地、机械地受到各种节目类型划分的制约和割裂。当然,这也是本文所阐述的视角使然。电视受众参与的节目形态的生成、生长直至产生  相似文献   

9.
张平 《东南传播》2014,(6):97-98
本文从准社会关系营造的视角出发,以受众对春晚的心理需求、2014央视春晚的行动和受众对马年春晚品评三方面为主要着手点,对马年央视春晚的创新和突破进行了分析。同时,受众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春晚作为一台全民观看的节日文艺晚会,要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视听和情感需求,获得媒介使用满足感,对于各方主创人员来说,努力去探索受众情感需求,着力营造与受众的准社会关系,是值得思考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经过32年的发展,春晚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主题、形式和内容。国家在场、人民联欢等成为了春晚仪式性质的主要表现主题。近些年,节目形式固定、内容雷同等渐渐被人们所诟病。卫视春晚崛起、其他媒体和观众角色的转变,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春晚的仪式性质。2014年春晚升格为国家项目,采取了外聘导演的举措,开场短片体现了创造者们的思考和改变,这预示着央视春晚开始了自身的救赎,春晚的仪式性质将被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1.
曾祥敏  翁旭东 《传媒》2021,(8):8-12
从1983年中央电视台首次以现场直播的形式制作播出《春节联欢晚会》以来,春晚陪伴国民度过了39个春节,早已成为农历新年不可或缺的文化仪式之一.春晚一路从歌声与欢笑中走过,也从期待和争论中走过.特别是在媒体融合、受众分化、多元价值碰撞的当下,如何调剂悠悠众口实现雅俗共赏,如何让传统"年味"与时代精神相互呼应,从而有力实现正向引导与价值引领,成为当下春晚破局的重要关口.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融合创新与用户连接成为近些年来春晚创作的核心议题与迫切需求.在进一步深度融合发展中,广电媒体如何守正创新,重构视听传播新场景,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某种意义上来说,春晚是一个指向标.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短视频平台迅速发展壮大,短视频成为受众使用率最高、黏度最强的媒介传播形式。作为最大众化的视频传播形式,短视频视觉化的强参与性、强互动性等媒介特性,引发了卷入、围观、俘获的受众传播效果。本文基于受众互动仪式链理论,以短视频平台中的受众为主要研究对象,浅析短视频传播中受众卷入、围观的内在原因,以及受众被短视频俘获所产生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3.
魏敏  魏华 《新闻战线》2022,(4):55-58
对于中国人而言,团聚是春节最重要的文化意义,也是年味儿的重要来源。“春晚”作为一档常态化“年播”节目,将千千万万家庭凝聚在了一起,相互了解、建立共情,是国人辞旧迎新的文化符号,是老百姓除夕之夜的一道精神大餐,春晚延续着传统节日固有的仪式感,而看春晚变成了一种仪式、一种习惯。春晚作为民族文化象征和传统民俗,形态上也进行着创新更迭,既展现新时代的魅力,也丰富着这一年俗的文化内涵和情怀底蕴。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社会,新媒体事件不断成为被关注的焦点。依托于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受众的能动性不断增强,借助新媒体提供的多种方式参与到新媒体事件的传播中,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媒体事件的传播过程,可以说是受众不断实现自身在事件传播中参与性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事件受众参与的内涵、参与度、原因和影响的分析,以引导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媒体更加重视受众参与的实现,发挥其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央视羊年春晚落下帷幕,本届春晚各方反应平平,收视率亦同比有所下降,春晚在"年年办春晚,年年有争议"的困境中挣扎许久,并且还有持续办下去的趋势。本文基于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以羊年春晚为样本着重研究以下问题:春晚能够满足受众的哪些需求,当下在满足受众期待中春晚存在哪些问题及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6.
马年春晚不仅是一台荟萃了精彩纷呈节目的晚会,更是一次充满仪式感的盛会。它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和节目样式,用影像白描、虚实交织、谈古论今等艺术形式,荟萃直观具体可感的图像、声音、文字等审美符号,塑造了鲜明的荧屏形象。春晚节目不仅力求好看、好听、有趣,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人文情怀和文化象征,并关注了传统文化的新发展。马年春晚是一次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仪式,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华施琪 《今传媒》2016,(5):102-103
春晚作为中国观众的一道除夕盛宴已经走过三十年有余,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交网络平台的建设,人们对于春晚的评论越来越可以即时的展现.而在近些年的春晚播出过程中,对于春晚中种种“槽点”的吐槽也已经成为了观众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这些吐槽或是理性或是感性,多多少少都表达了对于春晚节目的一些看法.受众的娱乐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愈加多样化,但是春晚的推陈出新显然并不能完全跟上当代受众的脚步.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分别是“春晚与明星效应”“春晚与服装舞台”“春晚与潮流引领”阐述了春晚以及其对当代受众的娱乐需求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杨扬  孙卫华 《当代传播》2023,(3):106-109
历经40年的央视春晚已经演变为一种高度仪式化的超级表演和媒介事件。本文运用仪式相关理论,对春晚40年的超稳定性结构文本,即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文化加冕叙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后现代转向,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叙事一方面使其具有了某种文化地标的象征意义,这对明确文化身份、确立国家认同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春晚的程式化展演与叙事形式大于内容,导致观众的离散式观看取代了以往的沉浸式观看,春晚由此变成了更大的社会交往场景的一部分。基于春晚仪式景观的文化意义,春晚的未来着力点不在于重新夺回客厅中心,实现观众的沉浸式共看,而在于对观众共在场景的营造。春晚需要打造“春晚+”的内容生产和播出模式,转换意义建构与互动的空间维度,重新挖掘仪式化传播的内在潜能,以实现从“共看”到“参与、共在”的新型文化广场的建构,缔造新技术语境下的集体文化新景观。  相似文献   

19.
这几年,互联网抢红包已经成为春节最大的主题之一。今年支付宝与猴年央视春晚合作,成为官方独家互动伙伴。春晚节目组联合支付宝,全面升级春晚互动。将支付宝"咻一咻"集五福植入春晚的节目中,使节目观众适时参与互动。据央视统计,2016年除夕夜春晚直播期间的受众总规模达10.33亿,超过去年三成。而支付宝"咻一咻"集五福的大热折射出的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互动亦成为了被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出发,以2016年春晚与支付宝"咻一咻"集五福的互动为例,探讨跨媒体互动中新媒体的大数据营销。  相似文献   

20.
央视春晚变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每年,似乎都被万众期待,然后难免遭遇众口吐槽。 这是一个审美分化,受众细分的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地域的人们都有着各自的审美期待。人们可以看到各地卫视尺度更大、娱乐性更强的综艺晚会,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全世界最新的选秀节目。更何况,央视春晚还必须承担起更加正统的功能和政治意义。春晚成了一种记忆、一种仪式、一种陪伴。在这样的背景下,春晚想让大家叫好,是一件太难实现的“技术活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