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不同晶型和相应颗粒尺寸的纳米氧化铝粉体;通过XRD分析及TEM表征,分析勃姆石凝胶-经干燥烧结后的氧化铝晶型相变及相应颗粒尺寸分布变化,800℃至1050℃γ-Al2O3向θ-Al2O3相变过程中颗粒尺寸变化不大,到完全相变为α-Al2O3时,颗粒尺寸急剧增大,并有大颗粒形成;同时对不同晶型和对应的颗粒尺寸纳米氧化铝粉体样品的红外吸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带边吸收的蓝移、红移主要由晶型和量子尺寸效应共同作用,但晶型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用 3 6%醋酸溶液可制成 Ba0 .4 Sr0 .5Ca0 .1 - x Mnx Ti O3完全固溶体并且煅烧时无晶相转变现象 ;而用冰醋酸制成的 Ba0 .4 Sr0 .5Ca0 .1 - x Mnx Ti O3固溶体煅烧时有晶相转变现象 ,其晶相转变温度约为 70 0℃。醋酸浓度增大 ,晶化峰顶温度降低 ,晶化放热峰向低温移动。热处理温度升高 ,微晶结构从无序向有序转变 ,同时晶粒由不规则形状变成规则的四边形态  相似文献   

3.
在染料敏化纳米薄膜太阳电池中,纳米TiO2 是重要的组成物质之一.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纳米TiO2的过程中,为了控制纳米TiO2 的大小及晶型采用了一系列方法.主要介绍热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纳米TiO2 的晶粒度随着长大.而且当水解pH~1,热处理温度达到 2 70℃时就已经有 43 %的金红石相纳米TiO2出现.通过计算发现,其中金红石相纳米TiO2 比锐钛矿相纳米TiO2 的晶粒度大得多.将制备的纳米TiO2 应用于染料电池,通过太阳电池的测试实验证实,合适的热处理温度可得到较好的光电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N2气氛和600℃基体温度下交替溅射Ti和Al靶并通过沉积过程中Ti和Al原子间的互扩散制备了(Ti,Al)N纳米晶薄膜.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纳米压痕技术研究了薄膜的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Ti,Al)N膜具有细小、致密和光滑的表面结构.在交替沉积过程中Ti原子会被较小的Al原子取代,形成面心立方结构的(Ti,Al)N薄膜,并存在(200)面择优取向.与TiN薄膜相比,(Ti,Al)N薄膜的晶粒尺寸和晶格常数均有所下降;(Ti,Al)N薄膜的硬度H明显提高,而弹性模量E却稍有降低,其结果使H3/E2比值大幅提高,薄膜的抗塑性变形能力增强.(Ti,Al)N纳米晶薄膜的高性能主要归因于固溶强化机制.  相似文献   

5.
制备纯度高、尺寸均一、分散性好的Sn O2纳米微球的关键是制备条件的优化。本文通过优化反应过程中乙醇与水的体积比、反应时间和温度、加入氢氧化钠和表面活性剂的量以探寻Sn O2纳米微球的最佳制备条件。结果表明:当乙醇和水的体积比为2:3,锡源与氢氧化钠物质的量比值为2:1,在温度为200℃下反应6h,制备所得的Sn O2纳米微球的微观结构和形貌最佳。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脉动热管的可视化实验台,对以体积分数为1%的TiO2/H2O和CuO/H2O纳米流体及基流体为工质,55%充液率的脉动热管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工质静止时,纳米颗粒在脉动热管中会发生沉淀,但工质的运动能够使沉淀纳米颗粒再次悬浮,随着温度的升高,纳米颗粒悬浮性稳定减弱;与基流体工质相比,纳米流体脉动热管的最小启动功率低,启动时间较短,工作温度低,传热热阻小,温度波动振幅小、频率高;纳米流体能大幅提高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工作温度为110℃时,蒸馏水、TiO2/H2O及CuO/H2O脉动热管的传热热阻分别为0.23℃/W,0.11℃/W和0.13℃/W;两种纳米流体脉动热管的传热性能接近。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解沉积技术制备出无孔隙、无污染、微观应变很小的 理想 "纳米晶体单质Cu样品.对电解沉积纳米晶体Cu进行冷轧处理,首次发现纳米晶体材料具有室温下的超塑延展性,在冷轧过程初始阶段样品有少量的加工硬化,当变形量达到一定程度时(ε >80 0 % ),加工硬化效应消失。恒定的晶粒尺寸,恒定的位错密度,以及恒定的硬度值,说明纳米晶体Cu的塑性变形机制由晶界行为所控制,并非位错运动机制。系统的研究了纳米晶体中微观应变对其热稳定性的影响,发现随纳米晶Cu样品中微观应变的增加,晶粒长大的起始温度升高,而微观应变释放的起始温度下降.  相似文献   

8.
应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纳米金刚石颗粒的导热系数对温度和颗粒尺寸的依存关系。为了得到较为准确的模拟结果,采用了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计算了较长时间的热流自相关函数,并得到了导热系数的收敛结果。结果表明,纳米金刚石颗粒由于尺寸的影响,导热系数低于体材料金刚石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导热系数出现一个峰值,该峰值点的温度小于体材料金刚石出现峰值点的温度;随颗粒尺寸的增大,导热系数增加,我们预测导热系数将在一定的颗粒尺寸时收敛于体材料金刚石的导热系数。  相似文献   

9.
通过表面机械研磨技术(SMAT),在纯铁和38CrMoAl钢样品表面产生大量的塑性应变,致使其表层晶粒细化至纳米量级.随后的气体渗氮实验表明,纳米纯铁和38CrMoAl钢发生渗氮反应的温度大大低于传统粗晶材料(>500℃),分别降至约300℃和400℃.这种低温渗氮过程不仅有利于降低渗氮工件的变形和能耗,也为选择性渗氮技术的实现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内径40 mm的流化床实验台上,研究SiO2、Al2O3和TiO2 3种纳米颗粒在振动辅助流化时不同振幅、频率下的流化特性,比较振动对不同黏性纳米颗粒流化的改善程度及原因。结果表明,在无振动条件下,SiO2纳米颗粒达到稳定状态时表现为散式流态化;Al2O3和TiO2纳米颗粒在流化床底部形成较大的聚团,导致明显的流化分层现象。在振动条件下,SiO2纳米颗粒的临界流化速度降低,床层膨胀高度随着振幅和频率的增加而降低;而对于Al2O3和TiO2颗粒,随着振幅和频率的增加,临界流化速度降低,床层膨胀高度增加,流化床底部的聚团尺寸减小,但当频率和振幅较低时,振动对其流化行为无明显改善。振动强化了纳米颗粒聚团的碰撞,具有促进聚团破碎和密实化的双重作用。针对不同黏性的纳米颗粒,若要达到最优的流化质量,需要探索不同的振动参数。  相似文献   

11.
利用自蔓延燃烧合成技术制备用于铝及铝合金晶粒细化的Al-Ti-C中间合金时,在自蔓延(SHS)和热爆(TE)两种不同的燃烧模式下都能反应生成Al-Ti-C,通过XRD衍射分析发现两种引燃模式得到的Al-Ti-C均满足实现铝晶粒细化的前提条件,即含有Al3Ti和TiC相。同时,对燃烧产物Al-Ti-C进行微观组织形貌的观察,扫描电镜(SEM)分析表明,由于反应燃烧温度的不同,SHS模式下的产物其晶粒细小完整且能在Al基上分布均匀,而热爆模式下的产物有晶粒偏聚和烧结的现象出现,细化铝材时,热爆下的产物因为组织的偏聚烧结严重导致大量有效的细化因素沉淀,细化效果明显不如自蔓延产物。所以,从组织的细化性能出发,自蔓延模式更有利于燃烧合成Al-Ti-C中间合金的制备。  相似文献   

12.
实验结果表明,BSTO/MgO铁电陶瓷在1450℃时烧结性能最好.在1450℃,随着保温时间(1~7h)的增加,BSTO晶粒和样品的调谐性都逐渐增大,介电损耗也随之增加,保温3h时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3.
以草酸共沉淀法制备(Y,Eu)2O3为前驱体,对比六种沉淀条件对前驱体形貌的影响,其中在沉淀过程中添加氨水并用双加料的方式可制备出形貌上优于商用前驱体,其粒度呈正态分布;通过调节草酸过量的量、沉淀过程中添加氨水的量、合成温度及草酸浓度等沉淀条件可控制前驱体D50在2.5~8.0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14.
以Fe2O3、Nb2O5和C为原料,采用不同的成份配比及加热工艺固相合成了铌酸铁(Fe Nb2O6)。结合XRD分析,结果表明:升温至1300℃、保温180min,Fe2O3和Nb2O5反应生成了化学分子式相同但晶体结构不同的两种Fe Nb2O6;同种条件下,Fe2O3、Nb2O5和C反应生成了一种晶体结构的Fe Nb2O6。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一种简便的金属氧化物纳米点薄膜的合成方法.首先制备了具有有序纳米凹坑阵列的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然后在模板表面真空蒸镀金属薄膜,对所制备的金属薄膜进行氧化处理,得到了具有有序纳米点阵列的金属氧化物纳米点薄膜.纳米点的直径约为100 nm,高度约为45 nm,以六边形有序排列,密度约为2×1013个/m2.  相似文献   

16.
由2-(2-羧基苯基)-苯并咪唑和二正丁基氧化锡反应,制得新化合物{[(n-C4H9)2Sn(0.5·O2CC13H9N2)(0.5CH3O)]2O}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1.0815(4)nm,b=1.2481(4)nm,c=1.3292(4)nm,α=83.502(5)°,β=86.049(5)°,γ=78.631(5)°,V=1.7457(10)nm3.测试结果表明,它是以Sn2O2四元环为中心,中心对称的二聚体结构,内、外环锡原子均为五配位的畸变三角双锥构型.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在2006年5月于济南市城区进行大约两周的观测。小于200nm的细颗粒物浓度达到10500个/cm3,超细颗粒物在PM2.5个数浓度中所占比例较大,达到95%。凝结核模态与埃根核模态颗粒物在大气环境相对清洁、高温度和低湿度环境下浓度较高,可能主要是由气态前体物在光化学作用下的均相成核作用及异相凝结浓缩作用推动的。颗粒物个数及相关污染物的浓度日夜变化研究表明:超细颗粒物的前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而粒径大于200nm的颗粒物可能来源是交通扬尘污染。  相似文献   

18.
利用乙酰丙酮铟为前驱体,甲苯溶剂热方法制备了具有级次结构的新型花状立方氧化铟,纳米花由粒径为3-5 nm的纳米颗粒组成。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技术、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这种In2O3花状纳米结构具有独特的发光性质,发射中心分别处于438 nm(蓝)、546 nm、569 nm(黄)、618 nm(橙)处。  相似文献   

19.
利用化学多元醇法合成Gd2O3:Tb^3+纳米粒子,通过对NaOH的加入速率的控制,能将纳米粒子的直径从1-2nm能增大到4nm。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对Gd2O3:Tb^3+纳米粒子的形貌和尺寸、发光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分多次加入NaOH比一次性加入NaOH能获得更大尺寸的Gd2O3:Tb^3+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