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天水市三县区果园土壤氮、钙营养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当地果实缺钙造成的果实苦痘病、水心病、贮藏溃败等生理病害,调查了天水市三县区苹果园土壤营养状况,结果表明:天水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约在1%左右,属于贫瘠土壤,但土壤中速效氮的含量在20|40cm和40~60cm土层中有累积现象,与山东棕壤相比,天水地区的交换性钙略低,而总钙量比其高46.9%,可能果农在土壤管理方面长期过量施用化学氮肥使石灰性土壤表层交换性钙含量逐渐降低,因此合理施肥,加强土壤管理对促进天水地区果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池州市石灰岩分布区茶园土壤性质进行了分析,依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案)>,将该区土壤分成淋溶土纲和富铁土纲和雏形土土纲.从而解决了石灰岩分布区土壤种茶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业土壤碳储量和碳固定是全球变化及碳循环研究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水稻土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水稻土有机碳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安徽省为例,采用的基本资料是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各类型土壤剖面有机质含量、厚度、容重数据取自<安徽土壤>、<安徽土种>,其中部分土壤容重数据采用的是平均值.估算安徽省水稻土表层有机碳库的储量为0.0918Pg,其中耕层为0.0527Pg,犁底层有机碳库为0.0391Pg.总碳密度为4.167kg/m2,耕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为2.655kg/m2,犁底层平均碳密度为1.757kg/m2.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着手,认为土壤既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因素,又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系统就是土壤科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文章提出了土壤科学所面临的两大任务.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对于全球碳循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加剧全球气候变化.本文收集了1980年以来我国不同利用类型土壤碳库和碳密度的研究资料,并对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土壤碳库和碳循环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具体包括森林转变为耕地、草地转变为耕地、森林转变为草地、农田转变为森林、农田转变为草地、湿地开垦为农田、草地转变为林地所引起的碳库类型转换的增汇机理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旨在对科学地利用和保护有限的土壤资源,减缓土壤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碳储存,提高土壤质量,对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及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测的方法测定了凉水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有机质中糖类的含量。结果表明:凉水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表层中,糖类化合物的含量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9.4%~16.2%。它们的中性糖均由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阿拉伯糖、核糖、鼠李糖和岩藻糖所构成,但是在不同森林土壤中各种单糖含量的百分比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阔叶红松林下发育的山地暗棕色森林土以及在针叶林为主发育的山地棕色针叶林土,均是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鼠李糖>核糖>岩藻糖。在阔叶林为主发育的山地生草森林土中是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阿拉伯糖>核糖>鼠李糖>岩藻糖。  相似文献   

7.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而土壤则是这个地理环境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子系统。在这个子系统之间,则存在着物质与能量、信息流等的交换。物质与能量由其它自然地理要素不断向土壤输入,必然引起土壤存在状态的变化,反之,物质与能量由土壤向地理环境输入,也必然会引起地理环境的变化。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玉溪地区红壤面积10873617亩,占总面积的52.4%;其中耕地红壤882194亩,占该土类面积的8.1%。为了发展农业生产,研究红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改良,具有十分紧迫性。  相似文献   

8.
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各类型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海拔高度采集土壤样品,分析森林土壤的酶活性,并通过相关分析来讨论土壤酶活性,土壤酶活性与土壤中腐殖质的碳、氮的变化关系。发现不同生态条件下森林土壤酶的活性显著不同;森林土壤酶活性变化与土壤中累积的腐殖质碳、氮含量呈正相关,各种酶分别是蛋白酶(rN0.61~0.89;rC0.52~0.66),转化酶(rN0.63~0.95;rC0.60~0.75),接触酶(rN0.75~0.86;rC0.33~0.39)。  相似文献   

9.
以首钢厂区附近小区域为研究区,采样分析表层土壤Cd、Cu、Pb、Cr、Zn、Ni、Mn、Fe的含量.描述性统计表明:Cd、Pb、Zn、Cu含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Cd、Cu、Zn存在污染问题,Cd污染最为严重.进一步应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并使用GIS工具进行地统计分析,发现8种金属可由3个中等空间自相关的主成分(PCs)反映:PC1包括了与交通及机动车辆关系密切的Cd、Cu、Pb、Cr、Zn;PC2包括了主要来源于首钢厂区的Cr、Mn、Fe;PC3仅有Ni,分布是随成土过程形成的.总体而言,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于交通和机动车辆,需密切关注其对环境的危害及人群的潜在健康风险.本研究对该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等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鸡西市所管辖的鸡东县、滴道区和恒山区为主要研究区域。通过野外采样、室内理化性质的分析,研究鸡西市主要产煤区重金属污染情况。通过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研究区现状进行评价,得到如下结果:鸡西市主要区域土壤未受到重金属污染,污染指数均小于1,鸡西市各主要区域土壤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土壤处于清洁状态。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宏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宏观工程中,后备人才资源则是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后备人才发展中存在多种非持续性因素的制约,从社会转型时期政府行为的影响、教练员的“近亲繁殖”、后备人才资源的储备三个方面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云南农村中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为了阳光体育运动在云南农村中学更好的开展和落实,除了要加强体育师资建设、改善硬件设施及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外,更应该注重区域资源优势的挖掘与发挥。借助云南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导向,将其与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融合,开发合理、适宜的阳光体育运动项目,在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保障阳光体育运动在云南农村中学有效的开展和落实。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大众滑雪运动的现状:大众滑雪发展初显规模、发展空间巨大,滑雪硬件条件逐渐成熟、产业链逐渐形成等良好趋势。提出优化冰雪产业链、加大冰雪后备人才储备、打造国际化品牌赛事等建议,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大众滑雪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1993-2011年国内公开发表的体育类期刊中关于艺术体操项目的 810篇科研论文进行归纳、整理。结果表明:采用科学手段指导艺术体操训练与教学是该项目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手段;后备力量是艺术体操项目发展的根基,应予以进一步重视;艺术价值近年来受重视程度的陡升也使其具有更广阔的研究空间。伴随新奥运周期规则的更替,通过对我国艺术体操研究的现状分析符合新周期的研究资源,以期为我国在今后的艺术体操竞赛和研究中追求更高的层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影响中小学竞技潜人才资源开发的若干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传统文化、社会历史变迁、应试教育、现代科技、家庭择业和大众传媒等方面入手,对影响中小学竞技潜人才资源开发的社会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旨在找到推动中小学竞技潜人才资源开发的方法,从而促进中小学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减少人才埋没,以充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重庆市统筹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分析表明:农村学校体育地位的不公平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城乡统筹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提出:转变观念,促进农村学校体育地位公平;加强城乡学校体育师资流动,促进农村学校体育人力资源均衡;加大投入,促进城乡学校体育物力资源公平;提高课程内容的区域适应性和推广性,统筹城乡学校体育特色等建议,以期能为学校体育城乡统筹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墨西哥是中美洲地区的大国和经济强国,但竞技体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制约墨西哥竞技体育发展有三大原因:一是中小学校体育教育受自然条件限制,社区体育投入不足,少儿体育活动空间有限,人材后备资源缺乏;二是长期聘用古巴教练员,不重视加强本国体育教练和师资的培养;三是训练和竞赛体制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摘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生态化培养,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生态转变的关键环节和体育强国建设的基础保障。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生态系统结构角度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行分析探讨。研究表明:生态化的后备人才培养系统,必然具有良性结构以及高度耦合、协同的组分和要素;空间和时间维度上无序发展、框架与运行结构分离、二元对立结构,是当前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系统的结构症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结构,具有“立体型”“渗透化”“交融式”特征,是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系统生态发展的基础;通过树立生态化培养理念,完善政府主导功能,立足全局、统筹兼顾,优化、整合后备人才培训要素等途径,来促进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系统结构的生态化。为提升人才培养系统生态效应及竞技体育生态化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冰雪竞技运动的整体实力及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虽然在冬奥会上的成绩表明我国已经处于世界冰雪强国的第二集团,但其依然存在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较少;冰雪运动普及程度较低、高水平地域分布差异较大;高水平后备人才较少、可持续性发展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提高冰雪运动普及程度、缩小各地域竞技水平差异,实现均衡发展;巩固优势项目、培养潜优势项目、提升弱势项目;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培养的发展思路,为索契冬奥会我国冰雪运动的再创辉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发展对策,为提高我国田径运动的训练水平,促进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