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专学校毕业生普遍遇到了就业难的问题。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对于稳定毕业生的思想情绪,促进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保证中专教育的健康发展,显得愈来愈重要。对于学校来讲,指导毕业生就业的首要问题是帮助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一、中专毕业生必须转变就业观念中专毕业生首先要转变“等待国家分配”的观念。一些同学认为自己是按国家计划招生的,国家给予分配是天经地义的,自己去求职谋业脸上无光,因此坐在家里等分配。这些同学的认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面对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每…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我国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方式的变革——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实施,"包分配"已经从就业市场退出,云南农业中专毕业生就业方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并直接影响了目前的招生。这实际上是国家计划包分配为导向的办学方式不能适应现行就业市场的体现。要解决此问题,必须尽快转变以国家计划为导向、以课堂为中心的办学方式,实行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市场为中心的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方式。  相似文献   

3.
张机 《新职教》2000,(2):8-9
计划经济条件下中专毕业生由国家统包分配的形势已不复存在。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学生家长的思想情绪,也关系到学校的前途和社会的稳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关注的话题。学校如何面对市场,带领学生迎接挑战,几年来,我校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专学校是为社会输送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和各类教育模式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分配面对大学本科、专科生的优势和中专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的双重竞争,毕业生的分配体制已从单一的统分过渡到学校推荐就业和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新体制,更多的是面向人才市场,如何使学生更好地迎接和适应人才市场的竞争,更好地走向社会,直接影响到中专学校的生源组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深入研究中专学生的就业观念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择业观念教育显得愈来愈重要。  相似文献   

5.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导向。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和资金投入,培养和提高新增城乡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对振兴当地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县人口众多,每年分配回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近1000人,而我们职校又是一所以农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农村职业中学,我校每年毕业学生300人,“就业难”就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要想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竞争就业这个“小市场”,要想使学生对口就业多一些,我认为校方是关键,校方要当好学  相似文献   

6.
提高师范生就业竞争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德斌 《考试周刊》2012,(13):160-161
随着我国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师范生的就业竞争越演越烈,本文就师范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就提高师范生就业竞争能力的相关路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毕业生就业难是当前各大中专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从三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大 中专学生的就业教育工作,并提出了就业教育工作必须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方式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分”转入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新体制。就业市场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人才“高消费”现象日趋严重 ,这对中专生尤其是农校中专生就业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本文试就农业中专毕业生就业心理作一分析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一、农业中专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1.市场竞争激烈引起对就业的恐惧心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国家机构精简 ,事业单位控编 ,国有…  相似文献   

9.
对建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几点认识曹殊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我国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同样是处在由单一的计划分配就业向以毕业生自主择业、...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竞争意识三方面讨论了面对新的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如何把就业教育融入班级管理中,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就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针对医学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提供了一些指导方向,供大学生选择。  相似文献   

12.
张春美 《考试周刊》2007,(12):21-22
在中专或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生物制药专业是改革开放以后,迎合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而设立的。随着大中专、高职学校的扩大招生,后续的学子们如何就业也成为相当严峻的问题。从高等职业学校、社会总需求、学生及家长多方面考虑,保证大多数毕业生顺利就业,提高毕业生的意向达成率,是关系到学校自身存在与发展以及国家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学生及家长期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文针对医学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提供了一些指导方向,供大学生选择.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四川藏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不断改革和逐步深化,“计划分配”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已完全打破,大路专毕业生失去了往日“包分配,包当国家干部”的特权,对涉世不深,缺乏经历和经验的大中专毕业生来说,如何选择和确定职业目标,如何去实现自己的期望,是他们思考和焦虑的首要问题,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大中专毕业生。本结合藏区的现状,分析了藏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因素,提出了供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大中专学校和求职学生参考的对策和措施,要求毕业生“需要主动地进行心理上自我适应,择业知识和择业方法的自我训练”,以良好的心态和规范的行为参与求职择业活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中等专业教育已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学历教育,而逐渐成了一种职业教育。与此同时,中等专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高等院校连年大幅度扩招,使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选择了读高中、考大学;中专学校的生源持续萎缩,生源质量大幅度下降……更重要的是国家不再包办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而是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中专毕业生因为学历低,在就业市场上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没有了好的出路,中专学校自然不再受到学生及其家长的青睐。因此,中专毕业生就业已成为学生担心、家长忧…  相似文献   

16.
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回顾回顾 1 0多年来云南省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历程 ,可以说基本实现了“两个转变”、“一个评价” ,正在逐步完善“一种模式”。1、“两个转变”。一是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云南省从 2 0 0 0年起 ,停止使用《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 ,启用《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同时 ,放宽大中专毕业生的择业期限。2 0 0 1年 ,将原使用的“毕业生就业计划”改为“毕业生就业方案”。二是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1 995年 ,云南省成立了“云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不少高校也相继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加强对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特别是近几年,伴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减缓,就业岗位变少,但每年毕业生人数却连年增长。据教育部统计,从2007年到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从495万增加到了680万人,  相似文献   

18.
教育改革的深入 ,必须带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广大就业指导工作者积极探寻新的工作方法。文章简要分析了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以及毕业生就业对学校发展有重要意义 ,明确指出就业指导工作要加大力度 ,抓住关键 ,集中在转变就业观念和拓宽就业渠道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家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政策是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在这个体制的转型时期,许多家长、毕业生还不太适应。作为学校,我们有责任为家长分忧,有责任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就业观念的偏差,直接影响推荐工作的成败。一个对聘用单位不满意  相似文献   

20.
由于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式由过去的统包统分转变为人才市场上供需双方直接见面 ,实行双向选择 ,中专毕业生被完全推向市场。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人事制度的改革深化 ,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体现出来。经调查 ,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一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组改制 ,实行减员增效 ,大量下岗职工面临再就业 ;今年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公开招聘公务员 ,富余人员将分流。部分下岗人员和分流人员由于有着丰富的实际工作管理经验 ,尤其是分流公务员 ,长期在政府机构工作 ,与各级政府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