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几个不相等的数,用“移多补少”等方法,使它们每个数都相等,且保持这几个数的总数不变,这样的求相等数的过程就是求平均数。通常把这样的应用题叫做平均数应用题。  相似文献   

2.
求平均数应用题是在除法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纳起来说,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求平均数应用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一类是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一、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就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量及其相对应的总份数,求平均每份是多少。如:育才小学五年一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植树,每个小组植树分别是84棵、76棵、82棵、78棵、80棵,求平均每个小组植树多少棵? 象这样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较为常见,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也非常广泛,并且对刚刚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平均数是一种重要的统计量数。但在过去,求平均数一直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进行教学的。因此,从应用题由简单到复合的变化来看,通常认为它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的发展。从平均数的一般算法“总数÷总份数=平均数”的算理来看,通常认为平均数  相似文献   

4.
平均数及其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整个小学数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统计知识的视角看平均数,它是一种重要的统计量数。然而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问里,平均数常被看作一种典型应用题进行教学,通常认为它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的发展,认为算理算法就是“已知几个数,在其总和不变的情况下,移多补少,使它们成为相等的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相似文献   

5.
四、应用题     
[知识导序 ]应用题一般应用题 简单应用题复合应用题典型应用题归一应用题求平均数应用题行程问题 (相遇问题 )应用题工程问题应用题分数(百分数 )求一个数的几 (百 )分之几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  求这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特点、规律、方法[知识导练 ](一 )简单应用题●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应用题是简单应用题 ,各种应用题都是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是由两个条件、一个问题组成 ,且两个条件都已明确给出。其基本数量关系如下 :简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先分析题里的已知…  相似文献   

6.
十四、求平均数应用题有什么特征?怎样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 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或同类量、要在总数量不变的情况下,移多补少,使它们成为相等的数量,求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解题时,先要求出这些数量的总和以及这些数量的个数(即份  相似文献   

7.
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就是有几个不相等的数,要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实质就是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使几个数由不等转化为相等。转化的方法有二:一是对“和”进行再分配;二是对“差”进行再分配。等分除法是解决这种再分配的基础,这是从不等中求相等的两种重要的思考方法。了解这种转化的道  相似文献   

8.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与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一样,其基本数量关系反映在总数、总份数和平均数之间,变化形式大量地表现在总数和总份数之中。教学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记住公式“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机械模仿例题解法解题,而应抓住求总数和求总份数这两个关键,充分揭示题目  相似文献   

9.
求平均数应用题,实质上就是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使几个数由不等转化为相等。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目的不仅是使学生会解这类题,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这种转化的道理,探求转化的规律和方法。我是这样做的: 一、直观演示,揭示规律在讲例题前,我请四个同学到讲台来,分别分给他们3支、4支、7支、6支铅笔,问:怎样才能使他们的铅笔相等?学生经过思考,想出很多方法,有的先算出总数再等分,算式为(3+4+7+6)÷4;有的先以最  相似文献   

10.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三种简单应用题的数量间的关系是: 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解这三  相似文献   

11.
一、说教材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简单的统计(一)”例2编排了“求平均数”的内容。在人教版教材中,“求平均数”是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的,教学时,一般都是通过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概括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再运用这一数量关系式解答相关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与能力。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编排在“简单的统计(一)”单元内,这样编排促使我们教师必须领会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要有新的思考。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  相似文献   

12.
求平均数问题是小学数学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下面介绍这种题型的几种形式。一、简单的平均数问题例1.一个班分成3个小组去果园采摘桃子,第一个小组有8人,共摘了350个,第二小组有7人,共摘了250个,第三小组有10人,共摘了420个。问这三个小组平均每人摘了多少个?解析:桃子总数350+250+450=1050(个)总人数8+7+10=25(人)平均采摘数1050÷25=42(个)答:平均每人采摘了42个桃子。总结:对上面这种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其总数不难求得,解题时就是求出总量,然后除以份数,即得平均数:平均数=总数÷总份数。二、加权平均数问题例2.五年级3个班期末数学考…  相似文献   

13.
学生在一年级已学习了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求剩余、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减法应用题,求相同数相的和的乘法应用题,本学期又学习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和求一个数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的两类除法应用题。到第三册为止,含有一个基本数量关系,用加、减、乘、除法一步计算就能解答的简单应用题就全部学完了。因此期末复习时,不仅要复习本学期学习的除法应用题,还要综合复习全部简单应用题。下面对复习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利用题组形式,通过对加、减、乘、除应用题一些易混问题的对比,使学生掌握各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  相似文献   

14.
复习课的目的是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弥补知识缺漏,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沟通知识联系,提高解题能力.义务教育五年制数学第三册总复习《乘除应用题》中的内容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表内乘除法简单应用题是学习应用题的起始内容,又是今后学习乘除复合应用题及四则混合运算的复合应用题的重要基础.因此,我在总复习课的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方面:一、系统整理,纵横梳理首先,把应用题的内容进行一次系统整  相似文献   

15.
对于小学二年级“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教学,教师们普遍感到难教。其原因何在? 1、应从教材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弄清上述两类问题的实质。小学教材中出现的十一种简单应用题,其中加、减法的占五种,而最基本的加、减法简单应用题是:求总数和求剩余。这两类应用题之所以“最基本”,一是这两类应用题的教学可与加、减的意义直接联系,紧密结合起来进行;二是因为求相差数与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教学,均是在上述两类基本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教材历来把平均数问题中的“算术平均数”称作简单的平均数,把“加权平均数”称作较复杂的平均数。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是以认识平均数应用题的结构、学习解题方法为目的进行教学的,强调数量关系和问题结构的解题技能。教师偏重于解题技巧的指导,使学生从应用题的结构上获得解题的方法。在这样的教学中,尽管教师对于较为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给予了详尽的指导和大量的练习,但仍有些学生会找错总数的组成数或总份数的组成数。虽然有些学生找对了总数的组成数或总份数的组成数,但也只是单纯地按照应用题的结构进行计算,根本…  相似文献   

17.
<正>相差关系应用题是指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一组应用题。它是简单应用题中的一部分。在简单应用题的教学中,学生对求总数和求剩余的问题,通过直观感知,直接应用加、减法的含义解答,理解不难,容易掌握。但接着学习相差关系的应用题,就不能直接应用加、减法的含义选择算法,而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即把较大的数量分成与较小量同样多的部分和多出的一部分,再根据这两部分与总数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求平均数问题的教学 (一)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所谓求“平均数”就是把某一数量(即总量)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计算方法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其中总数量和份数有着相互对应的关系。这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形成了“平均数应用题”的  相似文献   

19.
平均数问题     
把几个不相等的数移多补少使这相等,而总数不变,,求出的相等的数就是平均数。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平均数问题。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数学的认知结构是由许多简单的较低水平的认知和复合的多层次的认知构架组成的。五年制第三册应用题处于由简单应用题向两步应用题过渡的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因此,其教学对奠定学生应用题认知结构的根基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一、分析教材联系,明确认知结构学生已学过求总数,求剩余、求两数相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以及等分除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