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幼儿人格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4-5岁是培养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关键期。研究以天津市某公办幼儿园中班幼儿为对象,对实验组幼儿进行为期8周的分享主题绘本教学活动,旨在促进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绘本教学显著地促进了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且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之间接近显著相关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2~3岁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通过幼儿园集体生活,培养分享行为,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能力的发展,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与人交往,迈出社会交往的第一步。行为结果强化、榜样示范、言语指导、个人体验等都是培养2~3岁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分享是亲社会行为,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今天大多数4-6岁的幼儿其分享行为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教师或家长应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遵循一定的教育策略,对幼儿进行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教育引导,为幼儿树立榜样;为幼儿提供分享机会,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建立分享规则,教育幼儿学会按规则行动;家园同步,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分享氛围。  相似文献   

4.
3~5岁幼儿自我控制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依据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和自我延迟满足四个指标对3~5岁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可以分为顾虑冲动型、被动控制型、约束顺从型和自主控制型。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自我控制类型分布上存在差别。不同类型幼儿具有各自的特点,实施幼儿自我控制干预时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5.
5-6岁幼儿正处于学前晚期,其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周围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幼儿心理的成长方向,从而影响幼儿的各项行为。因此在该阶段可能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为了探究5-6岁幼儿撒谎行为的原因及对策,查阅了部分文献并结合实践经验,认为幼儿撒谎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影响、社会影响和幼儿心理发育不全这三点。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营造出以诚信为重的环境,为幼儿营造说真话的氛围。引导幼儿,使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5-6岁幼儿分享行为和分享动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厦门市某幼儿园的40名5-6岁幼儿为被试,运用实验法和访谈法,探讨"偶得物品"和"拥有性物品"下幼儿分享行为及其分享动机的特点。结果如下:(1)百分之百的幼儿具有正确的分享判断,但绝大部分幼儿并不愿意分享,"偶得物品"和"拥有性物品"之间的分享行为并没有明显差异。(2)愿意分享的幼儿中,被动分享占主导,其中一大部分是伪分享行为。(3)分享动机中,"同伴倾向"占主导,尤其是"偶得物品"的分享动机;"权威/规则倾向"和"移情倾向"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对3岁~6岁幼儿礼仪行为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不同性别的幼儿的礼仪行为在体态礼仪、语言礼仪、尊敬长辈礼仪、待客礼仪、公共场合礼仪这五个维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只有在进餐礼仪行为方面有显著差异;不同年龄幼儿在体态礼仪、尊敬长辈礼仪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而在语言礼仪、待客礼仪、进餐礼仪、公共场合礼仪维度上存在极其显...  相似文献   

8.
对幼儿违规内容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提高幼儿主体性,而且也有助于教师有效地制订幼儿园常规,实施班级有效管理。通过对两所幼儿园三个年龄组幼儿违规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总结了幼儿违规内容在不同类型活动、不同范围领域以及不同规则来源和表现方式这四个框架中的具体情况,并提炼出3岁-6岁幼儿违规内容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大班阶段幼儿分享行为现状的分析,探寻分享意识淡薄产生的原因,认为幼儿缺少分享行为有家庭结构、家长观念、教师理念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提出在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过程中,应注意为幼儿创造分享环境、注意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指激发原告告状行为发生的内部动力。在对收集到的231个幼儿告状行为事件进行分析后,研究者把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分为求助、求赏、求罚、试探和陈述五类。这五类动机发生的频率是存在差异的。对于5 ̄7岁幼儿来说,促使他们告状的主要动机是"求助"和"求赏"。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主城区0~3岁婴儿教育问题调查与归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主城区138名0-3岁婴儿及其带养者的调查与访谈发现,该地区剖腹产率高于自然分娩率;母乳喂养率较高,但喂养时间短;其他类型教养率高于亲子教养率;0-3岁婴儿社会适应性较强,但同伴交往少。晚婚晚育和主动放弃自然分娩,妇女就业率激增,对母乳营养的片面认识,独生子女家庭和封闭的居住环境等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4-5岁幼儿感数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感数指通过视觉迅速而准确地识别小数量集合数目(一般在3-6个项目以内)的能力。幼儿感数能力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本研究以4—5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取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究数量大小对学前儿童感数活动的影响及其感数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结果表明:(1)3以内的数量大小对感数成绩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当数目大于3时,数量大小对感数成绩的影响差异极显著。(2)当数目在3以内时,4岁和5岁幼儿感数成绩的年龄差异不显著;当数目在4和5时,两个年龄组感数成绩的年龄差异显著;当数目为6时,年龄对感数成绩的影响差异不显著。(3)感数能力具有后天发展的可能,应积极发挥早期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发现,农村老人社会参与不足,经济参与、政治参与、文化参与、公益参与差异明显;在社会参与活动的类型方面呈现出性别差异,男性政治参与和文化参与意愿比女性强;在经济参与和公益参与方面则无明显性别差异;文化程度的高低与老人社会参与成正向变化;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老人社会参与的重要变量,自认为经济收入一般的老人是社会参与的中坚力量,其参与度高于生活优越的老人和经济状况较差的老人;身体状况是我们必须重视的农村老人社会参与影响因素,社会交往、农村老人社会参与的完善程度、老年活动中心等都是影响老人社会参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借鉴求线性矩阵方程组同类约束解的MCG算法(修正共轭梯度法),建立了求多个未知矩阵的线性矩阵方程组的一种异类约束解的MCG1-3-5算法,证明了该算法的收敛性。该算法不仅可以判断矩阵方程组的异类约束解是否存在,而且在有异类约束解,且不考虑舍入误差时,可在有限步计算后求得矩阵方程组的一组异类约束解;选取特殊初始矩阵时,求得矩阵方程组的极小范数异类约束解。同时还能求取指定矩阵在该矩阵方程组异类约束解集合中的最佳逼近。算例表明,该算法有效。  相似文献   

15.
公平分配行为是幼儿道德发展水平参考指标,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探讨公平分配行为与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卷入水平的关系。选取5-6岁幼儿112 名,以张文新和林崇德标准化处理的测验任务为测量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工具进行研究。实验一采用李占星的独裁者游戏法,考察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对幼儿公平分配行为的具体影响。实验二采用王斯和苏彦捷的故事情境法,考察卷入水平和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对幼儿公平分配行为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对幼儿两种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有所不同,社会观点采择能力高的幼儿平均分配行为更高,按劳分配行为不受影响;卷入水平影响幼儿的公平分配行为,幼儿在卷入情境中公平分配行为更高。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以 1-十八醇和丙二酸二乙酯为原料合成二五十八烷基丙二酸二乙酯,然后用 LiAlH4还原得到 2, 2-二正 十八烷基-1,3-丙二醇,再在对甲苯磺酸催化下与β-溴丙醛结合得5,5-二五十八烷基-2-(2-溴乙基)-1,3-二氧 六环。并对产物的重结晶条件进行了研究,产物经元素分析、IR和1 HNMR光谱表征。  相似文献   

17.
以3岁、4岁和5岁组共111名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学前儿童特质识别中的行为频次效应和效价效应。结果发现:首先,至少从3岁开始,儿童就能够根据他人的外部行为推断其特质,即进行特质识别;其次,与低频行为相比,高频行为条件下,儿童特质识别的成绩更高;最后,儿童特质识别中存在“积极偏向”,他们对积极行为的特质识别成绩显著高于对消极行为的特质识别成绩。  相似文献   

18.
0~3岁儿童的发展与关心近年来受到广大发展心理学家和学前教育家的格外重视。文章着重回顾了0~3岁婴幼儿在情绪沟通、移情能力、自我控制行为、亲社会行为等方面发展的研究成果,特别强调了早期社会情绪、社会行为对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相比于2岁以前的幼儿来说,2岁之后的幼儿迎来了更高水平的自我中心化,表现为叛逆、自我中心语言、泛灵现象等。同时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在幼儿心里开始生根发芽,准备成为继自我中心化之后的第二棵“大树”。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儿童与周围环境作用时,环境会对儿童产生同化与顺应的作用。这两种作用是导致幼儿出现自我中心化与去自我中心化相互交织、此消彼长的原因。笔者尝试以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平衡理论来解释幼儿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基础教育改革中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中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如行政主导式的继续教育、培训的断续性和缺乏先进理念支撑等,提出了以“持续改革、共同发展”为理念的1-3-5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训模式,以期进一步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实施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