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三所录《折杨柳》的作并非戴叔伦,亦非宋人何汶《竹庄诗话》所言之窦巩,而确应为杨巨源。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杨柳和离别有着不解之缘因为“柳”谐音“留”,所以古人在分别时以折柳相赠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挽留和不舍在唐朝,这一行为更为流行,在那些赠别的诗篇里,杨柳的字眼触目皆是:“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江上东西离别饶,旧条折尽折新条。”(姚合)……下面选的两首关于折柳送别的五绝,虽然短小,却蕴舍非同一般的深情厚谊,悉心体味,才能理解它们的妙处。  相似文献   

4.
《杨柳清风》是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创作的儿童文学经典。小说主要围绕鼹鼠、河鼠、老獾和蟾蜍展开,讲述了它们曲折的历险故事,颠扑不破的友谊以及温馨动人的生活。在词汇选择上,译者融进口语化十足的叠词、叹词、拟声词等,在句式转换上,以成语、俗语、谚语为支撑,化长句为简单句,句式灵活多变。在修辞手法上,比喻、拟人、排比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5.
从:"杨柳"的物质属性到"杨柳烟"的文化属性,中国古典诗词借助于杨柳及杨柳烟的语词,以表现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相思离绪题材,取得了优美的文学意象和积极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同学少年》2011,(3):53-53
陈毅——我叫陈毅,耳东陈,毅力的毅,有人称我将军,实在不敢当,我现在还不是将军,当然叫我将军也可以,我是受全国老百姓的委托,去“将”日本鬼子的“军”,这一将,直到把他们“将死”为止。  相似文献   

7.
从“杨柳”的物质属性到“杨柳烟”的文化属性,中国古典诗词借助于杨柳及杨柳烟的语词,以表现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相思离绪题材,取得了优美的文学意象和积极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传递诗歌内涵和诗人情感的关键因素。意境之美,美不胜收,意味深长。故能否恰当地把古体诗中的这份美传递给外国读者成了汉诗英译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意境传递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因为它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这使得许多译者望而却步,惊呼诗歌不可译,意境无法传递。但是,先天不足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文章基于对诗歌这朵中华文化奇葩的热爱,力图通过对意境的重要性的阐述,说明意境传递对于诗歌翻译的重要性和诗歌翻译对于传播中华文化的关键性,进而通过对许渊冲、吕叔湘等学者关于汉诗英译的理论和佳作的总结和反思探考如何弥补汉诗英译中的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9.
周美娜 《成才之路》2009,(34):72-72
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中,杨柳意象被频繁地用来表达离愁的文化现象早已被人注意到,而本文在概述这一文化现象的历史流变基础上,从情景关系角度论述这一文化现象所创造的独特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0.
邓五全 《师道》2011,(1):45-46
这是七年级的一堂美术课现场。教室里热闹非凡,讲台上“指点江山”的是学生,没有老师的身影。老师哪里去了?学生座位上,那个面孔最成熟的“学生”就是老师。请注意,这个“学生”竟然举手了。“请问设计师,您设计的这个标志里的字母代表什么涵义,为什么用橙色来做标志底色?”讲台上的“老师”开始有板有眼地解释刚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音乐课上,我们常会发现不少学生唱起歌来常常出现“五音不全”的情况,比如:缺乏音高感、节奏感、出现嗓音等。我们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管是何种情绪的歌曲,会让他们轻声唱歌。让一节课顺顺利利地度过,这相较于传统唱歌教学中扯着大白嗓喊叫似的唱歌方法来说,这似乎已是一种进步了。但是以上这种唱歌方法既压抑了孩子们的情绪  相似文献   

12.
复合动词具有的表达细腻、表述合体、表意严谨的特点使之在使用时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比单体基础动词更具优势,在日语语言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复合动词的教学目标、讲授方法、评价标准、教材开发,及学习指导系统构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长久以来广大日语学习者一直为复合动词学习项目所困扰。研究以中国中高级日语学习者和日语母语者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运用卡方检验和比较分析的方法,明确了日语学习者关于出现频率最高的近义复合动词[~始めち][~さす]的使用状况,考察了日语学习者与日语母语者关于[~始めち][~さす]范畴体系的异同,并分析了产生异同的原因,以期对日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柳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最早、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受到历代文人的青睐,成为他们表达某些特定情感的载体。文章重点讨论宋词中杨柳意象所体现的不同审美取向,以及它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内涵,以期从一个新角度,对柳意象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杨柳"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最早、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成为他们表达某些特定情感的载体。重点讨论宋词中杨柳意象所体现的不同审美取向,以及它所积淀的深厚文化内涵,以期从一个新角度,对柳意象得出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一代有一代作家创作所衷情的植物意象。在晚唐五代词中,无论是从词人单纯地描写植物还是利用对植物的描写达到某种创作目的来看,杨柳的出现频率都高于其他植物。杨柳何以在这种新兴的文学形式中获取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文章绕过前人对杨柳意象内涵的探析,将从创作层面的表现方式中的衬托、类比、对比三方面概括地分析晚唐五代词中杨柳意象的具体应用,并进一步探析杨柳意象在晚唐五代词中广泛运用的原因及其所呈现出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有效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的彩虹桥,在学校工作中,倘若校长在与大家的沟通中讲究技巧与策略,使管理充满智慧,这所校园定会像被和煦的春风吹拂过那样,充溢着和谐与成功。  相似文献   

17.
作者用十分幽默风趣的笔调塑了丽贝卡形象--“一个头发乌黑、穿着暗黄色花布裙了的小女孩儿 ”。她小小年纪就离开了度过美丽童年的太阳溪农场,来到了两位老姨妈家中  相似文献   

18.
"定义型"函数创新题,是指通过给出阅读材料,设计一个陌生的数学情境,引出一种新函数的定义或一个函数的新性质的试题,是近几年高考函数创新试题命题的一种趋向.由于这类题题意新颖,构思精巧,既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数学语言转化能力,又考查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备受命题者青睐.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形态学的一部分,屈折变化与词的构成相关,在句子反映词的语法功能。确切的说,屈折变化存在于多种语言当中,尤其是在屈折语言中起重要作用。通过在词干中添加后缀使词语达到其语法功能。名词的屈折变化体现在词的数和阴阳性变化;动词的屈折变化通过各种时态,语态的变化体现。值得一提的是,在屈折变化过程中,无论动词和名词如何变化,总是严格地遵从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的实质在于使语言更为精确,正是在一致性原则的基础上,语言可以正确的进行屈折变化。  相似文献   

20.
《春夜洛城闻笛》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李白写的两首千古名篇。两首诗虽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各具特色,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本文拟将两首闻笛诗的共同之处做浅显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