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五四时期陈独秀对国民性的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时期 ,陈独秀尖锐批评了中国国民性低劣的种种表现 ,深刻分析了其形成的基本原因 ,指出了改造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共和政体的中华民国,这是民主主义者们几十年为之浴血奋斗的夙愿。然而,民国以来,国内复辟丑剧频繁,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日甚,中华民国非但没有走上富强之路,而且连“民国”的招牌都有难保之势。激进民主主义者,对民国以来的社会现状和中国未来的去向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随着岁月流逝,他们对中国问题的思考,要比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持枪奋斗的革命家冷静得多,客观得多。  相似文献   

3.
新文化运动时期,受西方“天赋人权”思想的影响,陈独秀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主宪政观,提出了“主权在民”“、国民参政”等一系列政治主张,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他的民主宪政观延续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富强为体、宪政为用”的理念,这阻碍了他对西方宪政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4.
在新文化动动中,陈独秀形成了他的全民政治思想体系.这个思想来源于西方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严重地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产物.后来,陈独秀虽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并未彻底放弃这个思想,并成为他主张“二次革命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源.在他被开除出党后的种种错误和反动观点中,也可以找到全民政治的影子.本文从陈独秀全民政治思想的根源、实质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形成 ,既有中国近代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 ,也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概括起来 ,其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它是中国近代化运动层层推演的必然产物 ;二、沉重的民族危机 ,使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思维角度发生变化 ,由对社会客体的思考转到对社会主体的探讨 ,即对人的素质的思考 ,对国民性改造的关注 ;三、西方文化的输入与中西文化的冲突 ,为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探索 ,提供了新的参照系统 ;四、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受日本、欧洲启蒙思想家关于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影响 ;五、中国传统儒家思维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毛泽东的国民性改造思想是在人的现代化问题上摆脱了西方中心论的一元现代性话语霸权,克服了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的理论困境的一种多元现代性话语,在整个现代化理论发展和批判史上因其独特性而凸显出他的先驱地位。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闯将。他在宣传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同时 ,也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变革有深刻的思考。陈独秀从反对封建伦理纲常的角度出发 ,对中国社会非常严重的妇女问题进行剖析 ,提出妇女解放的主张 ,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中国革命进入新民土主义阶段后 ,陈独秀与其他社会主义先驱者—道 ,提出妇女解放必须与社会革命相结合的思想 ,发起了新民主主义妇女运动 ,将妇女解放推向更高的层次 ,对于中国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新化运动期间,陈独秀以改造国民性为目标,非常重视体育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的体育思想。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枇判旧体育中的封建糟粕;一度提倡“兽性主义”体育观;进而发展为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观。这些思想促进了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作为我国近代史上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在这场除旧革新、涤荡封建旧势力的斗争中,他以坚定的态度、犀利的笔锋,撰写出大量反封建文化的文章,给封建势力以极大地震撼和冲击,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中国青年。因此,研究他的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反封建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科教兴国”战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将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的文化改造理论以中西方文化对比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新文化运动自1915年9月始,至1920年8月,共经历5年,陈独秀自始至终都是运动的领袖。他的贡献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领导新文化运动不断发展,1915年9月至1916年底为初始阶段;1917年初至1918年底,新文化运动进入重要发展阶段;1919年初至1920年8月,因与五四运动合流,新文化运动迅猛发展;1920年夏,陈独秀成为共产主义者,改《新青年》为共产党机关刊物,而社会主义运动成为时代潮流,新文化运动遂告结束。另一方面,陈独秀又是新文化运动各项具体内容的引导者,除在思想、道德、科学方面外,其革命文学的主张奠定了他是白话文学运动主帅的地位。陈独秀得人和、地利、天时之利,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明显的空想性,个人色彩太浓,是新文化运动主要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在文化史上的贡献最突出特点是就是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多方位比较,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努力分解旧质,建构先进文化。在比较、实践、选择中,其文化创新思想最终走向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从新化运动的主体来看,新化运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精英“创造”新化,它涉及到“新化”的建设方向和何“创造”新化;二是他们开展白话、大众语、普罗学和注音字母运动,希望以此启迪民众,传播新化。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历史的角度探讨陈启天由非基督教到反基督教教育进而主张收回教育权的思想发展轨迹。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是其从事收回教育权运动的理论基础。在收回教育权运动中,他充分利用《中华教育界》和《醒狮周报》两大舆论阵地,一方面自身系统建构国家主义教育理论以鼓吹收回教育权,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教育界的舆论导向,声援收回教育权运动。同时,他在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上多次提请相关议案,并发起成立"国家教育协会",推动收回教育权运动。对于他在这场运动中的历史贡献与关怀祈向,应予以肯定与关注。  相似文献   

16.
教师道德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因此认真研究和探讨新时期教师道德素质问题,培养和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实现了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这从其对战争问题认识的嬗变中可窥见一斑.他对战争根源的剖析、"一战"性质的判别,以及对待战争态度的确定,分别经历着由人性恶到帝国主义、由公理与强权之争到帝国主义战争,以及由支持参加世界大战到主张尽力于国内阶级战争的认识演变历程.这是其接受马克思主义后知识学背景发生变化,实现由启蒙话语转换为阶级革命话语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主义者提倡民主与科学,社会上逐步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西方先进的思想通过传教士和国外学者以及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中国传播,西方先进理论同时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开创的自由学术氛围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实用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自然主义体育”开始影响我国学校体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