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就眼下报刊上的文章而言,涉及“的”“地”“得”的使用,总的看是相当混乱的。我以为.根本的原因,是在有些地处不太容易撕扯清楚。  相似文献   

2.
王敏 《大观周刊》2010,(41):30-31
汉字有语言流长的历史,很多发展至今看似无关的汉字,其实在早期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本文选取了“等”、“候”、“待”、“俟”、“徯”这几个字的进行字义分析。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义项一一等候、等待。通过查阅许慎的《说文解字》、王力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以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汉语小词典》等辞书,来粗略地探讨这一组字的字义。  相似文献   

3.
门,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具有特殊的内涵,《白虎通》说门是“闭藏自固”的,是一种保障安全的设施,自然是不能随便打开的。肥胖的杨贵妃当年住在西安城外的华清宫,却爱吃岭南一带的新鲜荔枝,于是快马传递,“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若在平时,那深宫之门,当然是紧闭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闻节目的变革和受众不断变化的需求.新闻播报方式也被赋予了新的要求。从一对众的“播”新闻到一对一的“说”新闻再到如今兴起的“演”新闻,“以受众为本”的传播理念正在为传媒广泛地接受和应用。笔就“播”、“说”、“演”三种风格迥异的播报方式谈谈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5.
一些误导性言论,只会加大外行对出版业的误解,比如"暴利行业"、"利税大户"等等,这样空泛不当的言论,对于当下中国的出版业来讲,绝对是天大的灾难,不可不慎!!!  相似文献   

6.
编辑这一行,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最早的“业余编辑”可以上溯到孔老夫子。如果把明代的冯梦龙等看作是“近代职业编辑家的前身”,距今也有300多年了。古代的编辑家们,不论“专业”的或者“业余”的,  相似文献   

7.
王君老师发表在《语文建设》2008年第6期上的案例文章《刘禹锡的心灵世界探幽——(陋室铭)(爱莲说)整合教学实录片段》里有这么一段实录,师生一起探讨“予谓菊.花之隐逸者”这句话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7,(21):76-77
“妙手回春”形容医生医术高明,能使危重病人恢复健康(回春:使春天返回,比喻使重获生机).语见清·汪嫈《葆儿学医,诗以勉之》:“儿既学医,先宜保身……慎重以往,妙手回春.”例如晚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二十回:“药铺门里门外,足足挂着二三十块匾额……什么‘妙手回春’,什么‘是乃仁术’,匾上的字句,一时也记不清楚.”巴金《谈<新生>及其他》:“总之,我绝不是冲锋陷阵、斩将搴旗的战士,也不是对症下药、妙手回春的医生.”姚雪垠《李自成》二卷十四章:“我原先只知道你是金疮圣手,没想到对各种杂病,无名肿痛,也可以妙手回春!”  相似文献   

9.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盐城成为华中抗日中心,刘少奇、陈毅等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当时有"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之说。"新"(新四军纪念馆)、"马"(大铜马)、"泰"(泰山庙)就是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有关的纪念性建筑。  相似文献   

10.
“与”,“及”是从文言釆的,口语里很少说;“同”流行于华中一带,带一点方言色彩。在普通话里,“跟”用得最多,但是文章里最常见的是“和”. “和、跟、同、与”都有两种作用。比较:(1)水仙和腊梅都开了。(2)他和我说话呢!在前一句里,“水仙”和“腊梅”的地位是平等的,“和”字的作用在于把这两个并列的成分连接起来,这个“和”是连词。在后一句里,“他”和“我”的地位不平等,“他”是“主”,是说话的人,  相似文献   

11.
《文学季刊》和《水星》是30年代北平文坛上重要的文学刊物。它们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期刊史研究中并未得到充分重视。两刊诞生后在当时复杂的文坛上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其中支持左联却并不多为人知。本文将从两刊与左联机关刊物的关系、编辑的左倾、有意为之的京派味及茅盾对于两刊超乎寻常的关注等方面分析《文学季刊》、《水星》与左翼的办刊倾向。  相似文献   

12.
"档案开放"语词溯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改娇 《山西档案》2005,31(5):16-19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认为,“档案开放”语出法国大革命。文章作者认为,“档案开放”一词并非“法国造”,200多年前,法国人提出的是档案馆开放和公民享有利用档案的权利,而非档案开放。“档案开放”是国人结合了法国“档案馆开放”的含义和我国当时“开放档案”的表达需要,由“开放历史档案”、“开放档案”、“档案的开放”逐渐演变而来的。在这种语言转换过程中,档案馆开放的精髓——公民利用档案的权利观念,逐渐被我们的文化和思维惯性淡化了。  相似文献   

13.
杨保军 《新闻界》2020,(4):35-42,5
新闻真实始终是新闻实践中、新闻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整体真实与具体真实是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其中,理论上较难理解的、实践中较难实现的是新闻的整体真实。整体真实,既是一种新闻真实观,同时也是新闻真实实现的方法论。新闻的整体真实,不是传统上所理解的关于目标报道领域全部事实的真实报道,而是新闻意义上的整体真实,宏观上是指新闻要呈现出目标报道领域新闻事实的整体图景,微观上是指具体新闻要反映具体新闻事实的整体面目。实现新闻的整体真实,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方法,需要客观、全面反映目标报道领域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新闻事实,需要新兴媒介环境中所有相关新闻传播主体间的有机互动,需要形成针对复杂新闻事实的过程性报道机制。自然,更需要国家提供相关法律政策的有效保障,需要社会创造实现新闻整体真实的宽松环境。  相似文献   

14.
科技论文结论与结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大明 《编辑学报》2006,18(2):114-115
针对科技期刊论文结尾部分使用"结论"或"结语"2种不同层次标题的现象,对结论与结语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结论"与"结语"的概念不同,应根据实际内容恰当使用"结论"或"结语"作论文相应部分的标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国内外186种科技期刊目次页和参考文献中"et al"编辑规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国内科技期刊"etal"的编排格式较之国外科技期刊更为混乱.针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规范化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邓小平"两手抓"的哲学思想,分析图书馆的有关情况,认为应辩证地看待"读者第一"与"馆员第一"的问题;并进一步说明不分主次的"两点论"也不符合辩证法,要坚持以读者为中心,但是馆员的劳动报酬要能充分反映服务水平;还提出要全盘否定"馆员第一",但注意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馆员问题可以是第一位的工作;最后提到,"两手抓"思想可以用来处理藏与用、"硬件"与"软件"、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等图书馆建设中一系列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西学何以传播,不同研究者对传播“路径”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以“新农学”为载体,通过《农学报》在全国的传播为个案对此进行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士”和“西学”的相互正名关系,自始至终地影响着国人对于新农学的接受,它们既是一种关系建构,而且也是西学接受的语境逻辑。甲午战后,面对国难,边缘士大夫缘于经济、知识和实践等劣势地位,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救亡工作,农学就是其中一项。罗振玉等以农学为根本,通过他们的“正名”使农学从“野老之学”“新学”上升为“士大夫之学”,宣传《农学报》进而通过农学会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嵌入。但此时《农学报》只是边缘士大夫的民间行动;戊戌庚子时期,经过体制内士大夫正名农学成为基本的国策,进而阅读《农学报》,推进农政成为了基本要求;壬寅废八股,乙巳废科举,农学成为衡文取士之学,士人攻读农学被授予进士出身,农学成为了制造士大夫之学,为士大夫正名,在这种情况下,士人对于《农学报》的阅读更是趋之若鹜。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与图书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图书馆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发挥信息枢纽作用,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需要服务.发扬图书馆文化力,推进先进文化的传播.执著敬业保障人民群众使用图书馆的权利.发挥教育职能,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同时,在宣传"三个代表"的过程中,也使更多的人走向图书馆,从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报生存"危机论"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宫福满 《编辑学报》2007,19(5):324-326
对影响高校学报发展的高校学报生存"危机论"进行评析.认为对高校学报工作的思考不应再纠缠于对高校学报生存合理性的追问,而应将思考的着力点集中于如何以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为逻辑起点,通过理念与机制创新来充分发挥高校学报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对读者的研究与为读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陆 《图书馆论坛》2007,27(1):18-21
批评了图书馆“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应当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知识管理与读者服务相统一、“对读者的研究”与“为读者的研究”相统一,以促进信息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全面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