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李润虎所在师的新闻干事,我曾写出了宣传李润虎的第一篇新闻稿,参加了长达8个月之久的宣传李润虎的全过程。今天,在李润虎成为“当代新雷锋”和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朋友前进的路标之后,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很有必要对李润虎的宣传作一总结,以期得到新闻界同仁的指正。  相似文献   

2.
乡长之哥     
马光 《新闻天地》2010,(11):75-75
石锁老汉是石门乡虎跳崖村人,他现年六十六岁,忠诚老实,体弱多病。他的妻子早亡,给他留下一个儿子。他好不容易把儿子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成人,又给他娶了媳妇,自己也就到了风烛残年。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新闻记者有着一个优良传统,即淳朴无华的生活作风。这是从长期艰苦的革命环境中培育成的。范长江去中国西北角采访,风餐露宿。邓拓在敌后马背上办报,历尽艰辛。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经济恢复时期,许多记者下乡下厂采访,还是一个挎包一支笔,过着徒步采访的艰苦生活。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在世的时候,常常谈到当年许多记者给他留下的美好印象。他曾对《山西日报》记者王炳然谈过:“五十年代到西沟采访的记者很多。他们到了西沟,都是住在我家里,那时候既没有饭店,  相似文献   

4.
记者还有受欢迎和不受欢迎之分?答案是肯定的. 记得前些年,中国青年报有位记者到甘肃采访,根据当地干部群众的反映,采写了一篇叫做<这些记者叫西部真头疼>的新闻,揭露了一些媒体记者借采访"西部大开发"之名,到西部地区"要吃要喝要赞助"的行为;还有近年来发生在山西的某煤矿老板给记者发红包的"封口费"事件,在社会上和新闻界引起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5.
一次,我去采访一个厂长。不知为什么,初次见面厂长就对我很冷淡。凭着记者特有的涵养,一来二去,我终于和这位厂长搞熟了。于是我直率地提出了个问题:似乎您不喜欢记者,为什么?厂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讲了件事:有位记者曾经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便提出要在厂里买台电冰箱。厂长以出厂价格,给他弄了一台。当时没有付钱。过了一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  相似文献   

6.
大年初九深夜,正在山西拍片的杨亚洲导演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因为忙着筹拍新剧,春节前,他只回家陪妈妈过了一天。杨亚洲的声音显得疲惫,却很真诚,在谈话中,他很喜欢用“我真的真的……”来表达他对事情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和一位厂长交谈,他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喜欢新闻单位宣传我们厂。”为什么?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位记者曾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提出在厂里买辆三轮车,厂里以出厂价售给他一辆,当时没付钱。过了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够,交一半怎么样?我说那一半我给你交吧。后来,又过了几天,记者来电话说:“三轮车我不要了,请你推回去吧!”  相似文献   

8.
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是记者的生活.”这话很有道理,既道出了记者生活的特点,又反映出采访的本质特征. 我采写过一篇《上海老乡》的通讯.这篇通讯就是在兰州附近一个小站月台上候车时发现的线索,在火车上完成采访的.当时,我准备乘火车向西到酒泉去,在月台上遇到了也在候车的某部王政委。“听口音,是江浙一带人吧?”我问.“怎么说呢?算半个祁连半个上海吧!”他把半个说得挺重.“这怎讲?”我很好奇地问.“我喝了十多年黄浦江的水,又喝了十来年祁连山的水.所以,我既是上海人,又是祁连山人.”他一字一板说得很认真.“照你这么说,我也可以称是半个上海人了.”我接上说.“噢!!”他脸上显出很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9.
徐铸成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他自1927年步入新闻界到1957年被迫搁笔,在30年的时间里,曾任过大公报记者、编辑、编辑主任,主持过大公报的笔政、担任过文汇报总编辑。徐铸成认为,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情很多,新闻线索也很多,记者首先要掂掂这些新闻线索的份量,看那些是事关大局、最有代表性、最有典型意义、读者最为关心的,然后再深入去采访,这样才能采访到最有价值的新闻。为了作到这一点,他平时通过出访、会客、参加会议、阅读来信、阅读报纸等各种形式,了解研究社会上各种现象,密切注  相似文献   

10.
到今年,《湖南日报》头版的"记者在你身边"栏目5岁了。5年辛苦不寻常,小小的群工部里酸甜苦辣,点点滴滴尽人编辑记者心田。接待室里演绎人间冷暖我们部在工作时间里,每天接待上访的群众平均有10多人次,有时达20多人次,全年共接待上访人员约400多人。其中有的问题已经上访多次,有的还到北京去上访过。要解决其问题确实比较困难,而上访人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情很迫切,往往做出一些失态的事情,这时就需要接待人员不厌其烦。2001年12月份,益阳市资阳区有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背着被子来到本报上访。他因哥哥被打成右派分子,在文革期间受牵连的问题,政府在80年代给他落实政策时,问题未彻底解决。他曾到区、市、省、中央多次上访过,记者将其上访材料转到益阳市有关部门,但没过几天,他又来到群工部,这次的架势不同上次,他走进接待室后,将背的被子朝地板上一丢,坐到椅子上打起呼噜来了。等他睡了一觉醒来之后,群工部的工作人员给他递上一杯热开水。他喝了水后,开始大吵大闹,任凭怎么给他做解释工作,就是不听。到了下午6时多,给他买来盒饭,他吃了饭还是赖着不走。晚上,他在接待室铺好自带的被子睡觉。原部主任李光保急得莫奈何,在家里一晚上未睡好觉,担忧老人着凉,深夜,从家里拿来被子给他盖。第二天,李主任给他买来早餐。他吃完后,背起被子走了。可是,没过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2月22日下午,我和符成龙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奔赴哈尔滨找老虎去了。采访中科院院士马建章教授很不容易。马教授很忙,好不容易才约到。然而,到了哈尔滨之后,老人的电话就一直没有人接听。马建章教授是东北虎研究的权威专家,很多东北虎专家师从于马老,在国际上很有声望,华南虎照事件也曾请他去做评定,如果采访不到他,就像一个人很饿了,却只有一碗稀得见不到米粒的粥,不  相似文献   

12.
郭亚洲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朴实无华,他人朴实,话语中也透着朴实;他的身上有一种新闻工作者莫名的魅力。他做过《早餐前后》的夜班编辑,做过农村节目的制片人,也是一名长期奋战在采访一线的记者。2001年,他受台里委派到汤原县第一小学支教并挂职副校长,  相似文献   

13.
他是我国著名的军事记者。作为新华社随军记者,采访过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及对越自卫反击战,发表了大量的军事通讯和报告文学。 50年代,他被新华社派驻到中南海采访中央政治时事活动,并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随身记者。 80年代末,他担任新华社新闻业务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研究生导师。他殚精竭  相似文献   

14.
芮伟良 《新闻实践》2009,(11):68-69
记者在紧张地采访、拍摄,谁来记录他们的工作状况?且让我来试一试!我是报社的驾驶员,乘我的车的更多的是赶去一线采访的记者。遇到有紧急情况,如台风袭来,突发事件发生,我往往自告奋勇地请战出车。按理说,车到采访现场,我的职责告一段落,可以躺在车里听听音乐喝喝茶。司机只是个旁观者,最多好奇地看场景,或者替记者背背包。久而久之,我深为记者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自然而然地买来相机,在采访一线把镜头对准记者,记录着他们的工作场景。  相似文献   

15.
最近笔者到一个镇机关了解情况,几次提出想走访一些群众,陪同的镇干部大惑不解地说道:"你采访群众干啥?我给你讲一讲,让办公室给你准备一些材料就行了。"笔者当时就愣住了,但后来仔细一想,他的不解也带有普遍性。我们常常提倡记者要多深入基层采访,但基层在哪儿,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6,(6)
<正>有过一些被记者采访经历后,我怕记者的采访,因为遇到不规范的采访较多。一种情况是先入为主,且功利目的明显,上来就要求对某个事情的是非或重大意义表态,仿佛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认同记者的观点。一旦说出与其不同的观点,马上采访中断或拐弯抹角套出一句与其观点相同的话。有一次央视新闻联播电话采访我,要我分析某件刚发生的事情。我正在公园走路,翻来  相似文献   

17.
一名运动员一生能参加一届奥运会就是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而对于体育记者来说,一生能采访一次奥运会,也是足可引以为幸的。2000年9月,有16名浙江记者在悉尼采访第27届奥运会,其中我一人申请到了组委会颁发的正式采访证;比起其他15位同行来,我因此而拥有更多的工作便利条件,这就更让我感到荣幸。 但是到了悉尼,这种荣幸便很快化成了压力。因为,即使有了这张证,在全球奥运会的正式记者  相似文献   

18.
某行业报驻浙江记者站的一位记者,到宁波的一家食品加工企业采访,将工人光着膀子进行生产的情况拍了照。在知道了记者的身份后,企业急了,要求记者留下胶卷,双方为此对峙了一个小时。食品企业违规生产,报纸对此进行批评完全应该。然而,接下去发生的事情却让人对记者的动机产生怀  相似文献   

19.
谢顾问:近日,我了解到一个很好的新闻线索:我部副政委很会发现人才,堪称现代“伯乐”。全军学雷锋标兵李润虎、邓元春及“精武铁人”胡学智等都是他首先发现和亲自抓出来的典型。可他是副军职干部,而我只是个“小兵”,连报道员也不是,访问。我能去采访他吗?84810部队乔建军乔建军同志:按说,在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是没有那么多硬性限制的,官也可以采访兵,兵也可以采访官。但由于采访者的身份不同,在实际采访过程中,确有方便与不方便之分。如有采访任务和采访权的专职记者、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和新闻干事,无论采访普通战…  相似文献   

20.
何瑛  刘畅  华伟 《新闻前哨》2005,(10):36-37
作为一名记者,人物采访是经常要面对的一项工作。在采访人物过程中,提问显得尤为重要。从事记者工作13年来,我们采访了各种类型的人物,从中也获得了一些心得。高质最的提问离不开采访前的充分准备。采访对象做了哪些具体事情?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潜在动因是什么?他行为的背后有哪些深层社会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