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俞可 《上海教育》2012,(20):52-53
饱经世间沧桑,刘湛恩心怀一颗平民之心,矢志投身教育事业,为贫寒子弟办一流学校。1938年4月7日上午,上海静安寺,车水马龙。此间,三声枪响惊扰这片祥和市井的繁华景象。一个敦实躯体轰然倒地,举国震惊。次日,邹韬奋挥泪写下:"他竟为国而牺牲了!……至死不受伪命,这种可敬的精神,伟大的人格,实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一个好男儿,  相似文献   

2.
"我们常说,人是应该有一点精神的.一所大学就像一个人一样,也应形成自己特有的精神风貌、内在品质和气度."这是四川师范大学校长周介铭在其《大学精神的培养》中的首句.  相似文献   

3.
大爱精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情怀,关注人生价值和社会利益,提倡大爱精神是大学使命之要求,符合大学的社会主义办学方针,是大学精神回归和重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要论大学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使命是人们对大学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和要求,其中蕴涵着大学的自我定位、价值诉求、发展愿景和社会期许.伴随着人的自我觉醒和文化启蒙,现代大学及其使命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当代大学引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两大使命.当代大学要更好地履行大学使命,应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着力探索教学、科研和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大学是形神俱备的,在大学有形的实体结构内部深藏着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即大学首先是一种精神存在。孕育并诞生于基督教文化世界的近现代大学,历史性地肩负着一种包容并超越物质欲求和现实需要的信仰教化使命。  相似文献   

6.
大学是形神俱备的,在大学有形的实体结构内部深藏着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即大学首先是一种精神存在。孕育并诞生于基督教文化世界的近现代大学,历史性地肩负着一种包容并超越物质欲求和现实需要的信仰教化使命。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形势已经明朗化,对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文章通过对全球化形势和教育关系的分析认为,现代大学教育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撑,这种精神即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从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到现代大学社会中心地位的确立,客观上揭示了大学社会服务理念与功能的不断创新和日益完善。在我国宏观区域经济规划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可以从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链,服务区域产业集群建设;通过大学特色建设与适时转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大学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繁荣大学人文科学,服务区域文化软实力;以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探索大学服务模式多元化等五个方面,增强大学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雅斯贝尔斯是人本论哲学主张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大学是师生共同追求真理之所和精神交往之地,其基本使命在于通过文化熏陶启迪人的自由天性。大学教育应坚持研究与教学并重的原则,把培养“全人”作为目标。他的许多观点对反思当今大学理念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精神作为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其重要的体现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与协调。而在我国当前的大学教育中仍存在着人文精神缺失的严重倾向。对西方大学精神的机械套用,僵化的教学模式,基础教育的先天不足,市场化对教育的侵蚀等等,都在呼唤着大学人文精神的重建。因此,重塑社会素质感和人文气质,契合信念理想主义和行动现实主义,营造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尊师重教的学术氛围,是大学人文精神重建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市场的力量正在深刻影响着大学的变革,任何忽视市场力量而进行的变革终难持久.以企业家精神改造大学,构建企业型大学,要实现运作范式的四大转变:从赢利导向向使命导向转变;从单纯满足学生需求向创新学生需求转交;实现管理和人才培养多元化和个性化;对外部变化能作出及时应对.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大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对大学教育的不满和指责却与日俱增:千校一面,千人一样,有人甚至极端地说中国没有教育家。而我们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特别强调说成绩才是主要的,不足之处是可以改进的,永远抱着这种依然故我的态度去对待大学教育。与此同时,却发现人们都纷纷涌向国外  相似文献   

13.
大学章程的法治精神与要素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程是约定和阐述独立主体使命,界定内部各利益关系的责任和义务,书面写定的有法定意义的组织规程[1]。任何一个有独立自主权的机构都需要明晰组织规程以使人了解自己的使命,规范自己的组织运营。1995年我国颁布的《教育法》规定学校有按照章程行使自主管理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乡村危机,受世界范围内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影响,经过农学专家的反思与批判,在华差会对其传教策略进行了调整,社会服务的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乡村社会服务作为这一时期教会大学社会服务的优先领域,亦成为教会大学社会服务工作中的亮点。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大学作为知识的集中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就要把文化建设作为教  相似文献   

16.
大学精神是一种立足于大学教育的主体性实践,张扬并涵养着时代精神的高层次的精神理念与境界。地方高校大学精神的建树有着其特定的内涵和规律。通过卓越的教育服务凸现和彰显学校的主体地位和精神,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服务意识、人才培养意识和素质教育意识,这是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建树和高扬大学精神的根本任务和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优良的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与持续发展的根基。大学教师是大学文化的主体与核心,是大学文化理想的现实承载者与传播者。然而,当前我国大学教师所应具有的学者精神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尽管我们更容  相似文献   

18.
适应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基督教大学开始了本土化的积极探索,社会服务是其重要方面之一。以医疗卫生、农业推广、社会教育为载体,基督教大学的本土化进程不断推进。虽然在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基督教大学不可避免地存在困惑与矛盾,但它毕竟借此与中国社会建立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为其他大学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倘若大学精神失落或者陷入了困顿,则大学就会失去它原有的灵性,正常的秩序、发展,人才培养的使命、责任,也就会化为一片混乱和混沌。因此,重塑大学精神价值信仰,注重大学生工作思路创新,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并注意从规律、内容、机制、方法层面彰显素质,以创新理念、科学人文精神为引导,乃是科学做好高校学生工作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两种产物,主导了人类认识和观察世界的两种基本方法和维度,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构成了完整的人类思维和文化。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人文精神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标志。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整合、并重是大学教育历史使命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