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申凡 《新闻知识》2002,(10):27-28
新闻采访是记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是对客观事物知觉的过程。心理学认为认识的偏差、失误,以至于造成的错觉,可以由主观原因引起,也可以由客观原因引起。在客观方面有认知的条件(如距离、时间、角度、工具与技术、社会普遍认识水平等),在主观方面有记认知的习惯(如认知中分析与综合的偏差,归类方法的不当,推论根据的不正确,已有生活经验的局限等)。心理学家曹日禺指出:“错觉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个别的特殊事例,不能证明人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事实上,由于人能发现错觉,并能找出产生错觉的原因,条件及其规律性,恰恰说明了人能正确地反映现实。”  相似文献   

2.
王张艳 《大观周刊》2012,(26):99-101
记忆错觉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有关记忆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记忆错觉就是人们对于过去的事件的报告和回顾严重偏离事实的一种现象,它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本文将就记忆错觉的概念、记忆错觉研究的背景,有关的主要理论研究做出阐述,其中,将重点阐述记忆错研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记忆源检测理论,并就记忆错觉相关研究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启示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刘火苟 《出版参考》2023,(10):80-84
由于学报编辑部人员有限,常常缺乏专门校对人员,编辑不得不同时担任校对工作。在“编校合一”的现实情况下,编辑在校对中需要特别警惕可能存在的注意错觉、记忆错觉、期望偏差及自信错觉等认知错觉。为预防这些认知错觉,应建立校对核查要素清单,利用知觉特点进阶式校对,还需要明确出版流程中的校对责任,合理利用专业校对工具,必要时发回作者自校,以尽可能减少编校差错,确保文稿的质量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震惊中外。面临国破家亡的特殊境况,传统的语言文字传达已不足以应对战时的紧迫形势,救亡图存的现实主义图像话语成为当时建构国家民族图景、完成战争政治动员的利器。在此期间,漫画、壁画、版画等图像话语通过其强大的视觉力量、高效便捷且易于接受的视觉宣传效果,在国人心理认知层面逐步完成了从抗战的情感认同到价值认同的建构。这些图像话语以修辞的方式作用于观看者,在图像符号中植入家国等象征意义,唤起国人由表层情感到深度价值的国家认同感。这样的建构不仅仅局限在抗战期间,抗战胜利后创作的抗战题材图像同样延续着对国家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2016年是网络直播视频风起云涌的一年。审视网络直播视频对视觉形式与观看心理带来的改变,我们可以发现,人们观看影像的方式从对电影银幕的仰视、对电视荧幕的平视,转变为对手机屏幕的俯视。视觉形式的改变导致观看者与被观看者主客体位置的变化,观看者主体在俯视视角下被不断放大,使用手机观看网红直播视频再次凸显"男性凝视"的视角,重新让消费者掌握视觉权力。  相似文献   

6.
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是电视文艺节目发展到数字时代和视觉文化时代的产物,是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新形态和新发展。错觉奇观构建和错觉奇观表达是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灵魂,它对电视文艺节目的编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节目的编创者和把关人是编导,所以节目的错觉奇观构建和表达的好坏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编导的素养和编创水平。文章从编导素养、编创理念、选题策划、镜头拍摄、画面编辑和节目编排六个方面,详细论述了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编导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舒竞 《东南传播》2021,(2):140-142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内,视觉修辞是指借助图像和影像符号向受众传递劝服性信息和话语,以达到心理认知层面上意义的生产与建构的传播行为。本文以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为研究对象,采用肯尼斯·伯克的新修辞学"认同观"理论,从舞美设计、视觉符号和影像叙事的三个维度来探讨视觉景观上的创新性表现,以及对受众所产生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一种以错觉构建为核心的新型奇观电视文艺风格逐渐形成。文章对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进行了界定,提出了错觉式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编创特点,并着重从拟态环境构建、虚拟演员参演、画面表现技巧和全维感表达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奇观电视文艺节目的错觉构建。  相似文献   

9.
随着通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中图像的传播变得日益便捷,对图像的观看与消费也越来越多,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引发了网络舆论.本文分析了网络舆论的生成与公众图像认知心理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指出视觉化生存时代网络舆论所具有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现代图像信息符号是一种新型技术符号。随着当下新型图像技术的持续演化,各类新型数字图像不断产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新型图像技术与图像信息除了专业化发展之外,还重点向视觉设备移动化、小巧化、一体化与应用个人化、社交化、智能化等方面高度发展,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层面。各种图像传播渠道与海量图像信息融合覆盖,图像可以异常迅速方便地制作与传播,由此形成当代视觉文化传播新的巨型格局,促进视觉文化时代向更复杂的层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7,(12):2-10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图像已经成为社会议题建构、公共舆论生成的主要手段。随着身体的内涵从被动性、动物性向主动性、抗争性转变,"裸身"成为农民工表达利益诉求的一种重要修辞资源。借助媒介的力量,农民工以符号生成、语境重构、隐喻构造的方式完成裸身抗争图像的建构,表征并传递出对受众的视觉劝服。作为新社会运动的一种方式,裸身抗争的深层文化内涵在于以图像的方式进行戏剧性表达与景观制造,并在拓展自身可见性的同时,不断赋予观看者实现可见性的权力,最终指向农民工自身的弱者身份。  相似文献   

12.
别海燕 《编辑之友》2017,(7):33-36,43
当代视觉转向过程中形成的“有图有真相”的表述,成为图像传播的新规约,具有积极的价值判断意义.然而,在互联网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使用群体内部产生了难以弥合的数字鸿沟,数字土著与数字移民的群体分化对图像传播中“有图有真相”的新规约产生严重冲击.数字鸿沟易于导致对单个图像内容理解的分歧,易于混淆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的图像传播意图,易于助推谣言性质的图像大肆传播,导致图像传播信息舆论场的分化,扰乱了真实信息的图像传播秩序.究其根本原因,追求视觉快感促使图像生产加速而导致图像过剩,图像信息传播不对称,图像难以成为我们在网络空间中视觉经验判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史煜 《传媒》2015,(12):69-71
视觉化语言的传播已经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交流方式,并在商业化的时尚消费潮流中发生转向.在审美泛化和多元化的视觉景观中,人们所观看的图像已从现实的模拟、复制走向超现实的拟像化阶段,把握事实真相已变得不太容易.因而,在此情境中只有不断增强个人对图像的认知能力与视觉素养,并进行相关信息的分析与判断,才能透过事物的表象理性地洞察其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14.
正眼动仪是认知科学、心理学和医学研究中的一项主要设备,它是通过观察人的眼球的活动来对人的心理、认知状况等进行分析。眼动仪可以记录人在处理视觉信息时的眼动轨迹特征,以反映人们的视觉运动规律,从而揭示人们的心理活动和对视觉元素的刺激反映。而数字媒体活动很大程度上就是视觉信息的刺激与反应过程,人们在信息接受中的心理与视觉习惯,直接影响到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传播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人们的视觉活动来加以衡量与检验,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正或提升。  相似文献   

15.
图像是一种信息。所谓图像处理,就是对图像信息进行加工以满足人的视觉心理和应用需求的行为。数字图像处理是指利用计算机或其他数字设备对图像信息进行各种加工和处理。它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其发展速度异常迅速.应用领域极为广泛。  相似文献   

16.
贾启越 《大观周刊》2012,(6):136-136
图像是一种信息。所谓图像处理,就是对图像信息进行加工以满足人的视觉心理和应用需求的行为。数字图像处理是指利用计算机或其他数字设备对图像信息进行各种加工和处理。它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其发展速度异常迅速,应用领域极为广泛。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图像和影像无处不在,因此对视觉信息的理解、评估、运用、创作与交流能力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本文运用实证调查方法对大学生的视觉素养认知能力进行现状描述与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用户认知心理的网络信息组织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网络信息用户的认知心理、现行网络信息的组织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矛盾,并为解决这一矛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在论述图像传播研究与文化转向之间的关系。详尽阐明了当今图像研究兴起的重要背景——"文化转向"的内涵:是以视觉为中心的转向,视觉事物成为文化建构中的关键,图像成为传播知识和建构文明社会的重要媒介,建构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想像及认知/想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被重新发现的"图像"的作用、地位和本质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最后就图像与文本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本文认为,图像已成为现代传播中一种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生产力,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文化力量。开展图像文化传播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强化传播效果,拓宽文化研究的领域等方面都将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图像的喜爱源于人类自古以来对视觉的偏爱和依赖,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让视觉传播大行其道.此议题通过聚焦媒体的图像报道文本发现,媒介技术制造的形式上视觉化和文本表达浅白化的泛视觉化图像,除了能迎合大脑的认知惰性以外,别无其他.要使图像符号具有语言、文字所不可比拟的话语构造力量,使受众从感观意识上升到理性认知,视觉修辞的基本策略是在图像符号中植入带有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