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蕾 《今传媒》2022,(10):39-42
本文在阐释隐性采访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隐性采访中道德失范的表现,探讨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在使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规避道德失范问题的措施,期望能够从法律、政府、媒体、新闻采访者等方面规制隐性采访的使用,促进其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隐性采访是为了完成某一种公开采访无法完成的特殊采访方式,由于其特殊性,采访中常涉及法律问题和道德伦理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具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隐性采访的法律界限和伦理原则入手探讨了隐性采访应遵循的守法事项和道德伦理原则,提出作为新闻记者在必须采用隐性采访时,应牢固把握法律和职业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记者为了获得最新的新闻资料,在采访的过程中隐去自己的身份,方便资料的获取和自身安全的保护。由于在隐性采访中,记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导致采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一系列法律问题。为此,隐性采访中,记者应重视法律责任,确保隐形采访的合法性。文章从隐性采访身份、采访方式和采访内容三方面探索了隐性采访中记者应注意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成为当下一种越来越常见的采访方式,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隐性采访是揭露新闻事实的杀手锏,而在隐性采访被广泛运用的同时,所产生的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越来越多,这就引出了隐性采访的风险以及面对风险时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隐性采访因其内容的真是性、鲜活性而颇得新闻媒体的欢迎.然而,法律并未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社会各界对隐性采访也各有看法.本文主要浅析了隐性采访的利弊问题,着重从利与弊两方面对隐形采访展开了详细探讨.本文的探讨对于媒体记者在采用隐性采访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时权衡利弊得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1999年版的《广播电视辞典》给新闻暗访的定义是隐藏记者身份与采访目的、采访方式,只适用于某些特殊题材或特殊场合、特殊采访对象,比如在敌方或犯罪分子中的采访。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小采访障碍和干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务必十分慎重,一般控制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或得到有关部门的特别授权,切忌滥用。本文不打算对暗访产生的法律、伦理、道德等方面问题进行讨论,仅就现实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7.
采访伦理属于图书馆伦理的范畴,它揭示了图书馆为完成文献资源建设任务而在采访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和道德原则.文章针对采访中存在的伦理问题,阐述了采访伦理要求,并提出了营造伦理建设环境,制定采访伦理规范、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自律机制等建设性措施.参考文献10.  相似文献   

8.
隐形网页资源是因特网上重要的信息资源,充分高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是广大网络用户非常重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对隐形网页的现状、隐形网页产生的原因、研究隐形网页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论述.最后重点探讨了隐形网页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常常与被采访对象产生交流障碍的问题,提出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注重的提问技巧,即在提问中应包含语言、策略、情感三种素质,以达到记者从被采访对象处了解真实情况、顺利完成采访任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隐形网络的概念和成因入手,提出了面向用户的隐形网络观点,并从企业网站建设者的角度出发,指出为避免企业网站成为隐形网站,应利用搜索引擎优化技术对企业网站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1.
刘裕 《青年记者》2004,(10):78-78
记在日常采访过程中,会遇到职业责任与道德看似相互冲突的情况,特别是采访一些不幸事件,必须从两难中做出选择的情况下,要想成功地完成采访任务,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如何准确把握采访时机、推进采访深度?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不能简单化。  相似文献   

12.
何瑶 《新闻传播》2010,(1):68-70
隐性采访是近年来新闻报道中争议点最多的一种采访方式,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有些持中立态度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为什么褒贬不一,这是因为隐性采访中存在着几对矛盾,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矛盾解决不了,争议自然会存在。本文的重点,并不是探讨隐性采访这种形式本身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而是直接关注隐性采访存在的争议焦点到底是什么。文章将对近年来隐性采访存在的争议焦点进行总结归纳,从法律角度、新闻角度和道德角度三个方面来分析,在争议和压力中,在利弊的权衡中,隐性采访应该何去何从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是与显性采访相对应的一种采访手段,但其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使人们越来越多地从道德伦理角度质疑它的合理性。本文拟以新闻实践工作者的视角,解读现阶段隐性新闻采访存在的悖论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隐性采访自出现在新闻界以来,一直因其道德和法律上的两面性而备受争议。一方面,隐性采访的使用维护了公共利益,使很多难以通过正常渠道采访的社会问题得以曝光;另一方面,隐性采访也因其本身的欺骗性和法无授权性,引发了人们的质疑。本文认为,隐性采访是建立在公共利益上的善意的谎言:其一,建立在公共利益之上的隐性采访符合伦理上的权变理论——道德权变,即为了维护重大公共利益而对社会普遍认可的某些道德原则采取暂时的规避。其二,隐性采访虽处在法无授权性规范和法无禁止性规范之间,但只要不触犯法律底线,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仍然可以成为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5.
融媒体时代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巨大的,对此,作为一线的从业者,电视新闻记者有更深刻的体会,本文从融媒体对电视新闻记者采访产生的影响及其采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电视新闻记者在融媒体时代下所应具备的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方式通常是对社会存在的问题和阴暗面进行揭露,较多地使用偷拍偷录的方式获取材料。由此形成的批评性新闻报道虽很受观众欢迎,但惹起的新闻官司也不少,在道德和法律方面存在很多争议。本文主要从受众和媒体等方面阐述隐性采访的存在条件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7.
李明 《新闻传播》2010,(5):138-138
隐性采访是以显性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为特征.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隐性采访的道德问题和合法性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隐性采访的含义及特征.针对隐性采访中的人格侵害现象及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为我国新闻立法提供宝贵的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8.
杨欣 《今传媒》2013,(10):133-134
隐性采访往往被视为揭露黑幕或舆论监督的报道出奇制胜的利器,而隐性采访的赋魅与祛魅是相伴而生,这让隐性采访只能戴着镣铐"飞舞"。在梳理隐性采访的正负功能后,就如何规避雷区,充分展现隐形采访的魅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隐身采访,有人称为隐形采访、隐性采访等等,其主要手法是不暴露记者身份,而以社会上其他什么角色出现在采访对象面前,进行调查访问,搜集报道材料。这种采访手法对于一定范围内的采访对象来说还是必要的,迄今看来也是成功的。这是因为市场  相似文献   

20.
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从美国新闻界的一些做法和规定谈起张西明时下,隐姓埋名、变换身份而偷拍偷录的“隐性采访”成了一种越来越常见的采访方式,对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来说,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千方百计也要挖掘到需要的信息和材料,“抓住老鼠就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