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是谁?“他们”是谁?“我们”如何共处于一国?又如何和“他们”共处于世界?当今国民认同的共识之底线在哪里?在求富变强?在意识形态?在晚清心态与儒家国教?——其实只在“民主加法治”。[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宋志标 《青年记者》2005,(11):16-16
媒体权力的诱惑、受众市场的压力,在如此难堪的困境中,新闻记的价值观被迫萎缩,该到哪里寻找终极的栖身之地?当记被围攻、暴打至无力还手之际,记丧失的职业尊严又凭借什么去一点点修复?在对于价值的创造和维护上,新闻记的遭遇让人想到了“知识分子”.无疑,知识分子是理念最忠诚的守护和最坚定的信仰.但是,记是知识分子吗?  相似文献   

3.
“主题”这个概念,源本于文学。而新闻之与文学,除了共同使用“文字”这个物质载体以外,实在没有也不应该有太多的共同性。“虚构”为新闻所绝对排斥,固不待言;即成“文学表现形式”,据说是应该大量应用于新闻写作的,其实也只是相对而言——新闻绝不容许“合理想象”,真要“描写”起来,行家们一定会有“笼子里跳舞”的感觉。“主题”之与新闻也大略如此。新闻教科书总是说新闻是有主题的,且后者如何如何重要。但实践常常使笔者感到惶惑:那些“某某会议召开、某某领导出席并讲话”之类的新闻,其“主题”究竟在哪里?“某某领导会…  相似文献   

4.
写文章     
当前中国散文界有一种论调,说什么散文妙就妙在一个“散”字上。散者,松松散散之谓也。意思是提笔就写,不需要构思,不需要推敲,不需要锤炼字句,不需要斟酌结构,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愿意写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理论如此,实践也是如此。这样的“散”文充斥于一些报刊中,滔滔者天下皆是矣。  相似文献   

5.
谈话类节目也可以说成是“主持人的节目”。我们常常因为一个有趣味有深度的谈话类节目去持续关注一个频道,我们也常常由于特别欣赏一位独具风格的主持人去持续关注一档谈话节目。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实话实说》、《真情》、《鲁豫有约》和《杨澜访谈录》这些金牌访谈节目能够如此成功?究竟是什么因素促成主持人让谈话类节目如此出彩?主持人成功的密码到底在哪里?  相似文献   

6.
马黎 《中国广播》2009,(2):68-69
著名演员李幼斌以他精湛的表演艺术功底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银屏形象。当有人问他,这功底的奥秘在哪里?李幼斌的回答如此简单:“这是一种感觉。”而就在这句如此简单话语的背后蕴涵着极其丰富的人生感悟和艺术哲理,是艺术创作过程中那种物我融化、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感悟。  相似文献   

7.
一部大学史,几乎就是一部学术史。优秀的论著,人们谓之“大作”。它不仅包括著作,还包括论文或报告等,所以名著从属于但不等于“大作”。大师犹如闪烁的巨星,其锐利的思想光芒总是透过其作品照耀苍穹,恰如耶鲁大学座右铭“光明和真理”所昭示的——为人类引来光明,为社会引向真理。既然大作如此重要,那么何谓大作?其特征何在?如何评价?笔者拟从“大作之是”与“大作之非”两个角度来观照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写评论苦,写评论难。苦在何处?难在何方?以自己16年的写作经历看,自觉苦在神思,难来灵感。“苦”往今来,一言难尽。“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虽没有多大建树,但常有作品在“大报”发表,常有作品获奖。那么,到底创作评论的灵感从哪里来?回眸自己经历,信手拈来四例,试以论之。  相似文献   

9.
抓问题 ,是记者(通讯员)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许多同志从走上新闻工作之路的第一天起就学着抓问题 ,干了几年、几十年 ,还在念叨着抓问题这个词。这个问题为什么如此重要?怎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抓问题的能力而写出新闻精品呢?结合新近评选出来的第9届“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 ,本文仅从什么叫抓问题?抓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抓问题?三个方面作如下探讨。一、什么叫抓问题要搞清楚什么叫抓问题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 :“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 ,哪里就有问题。既有问题 ,你…  相似文献   

10.
怕不怕     
《新闻世界》2008,(6):36-36
我怕吃饭。——早餐一杯牛奶,午餐盒饭凑合,一到下班就发愁,“去哪吃?和谁吃?吃什么?”几乎等同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三大哲学问题一样没有答案  相似文献   

11.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哲学命题,对今天的军事新闻工作者来说,多想一想大有裨益。其实,“三问”归根到底是一个问题,搞清了我是谁,何去何从也就不难了然于心。在反对“四风”的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些思考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用良知为住房民生呐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房价绑架了无数中国人的幸福。谁是高房价的真正推手?谁攫取了高房价的暴利?中国的房价未来两年的走向如何?从房地产市场看,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如何?公众为何因为住房问题承受着如此巨大的压力?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出路又在哪里?本书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选编自该书,看专业人士时寒冰如何解读高房价。  相似文献   

13.
生命之根、文学之根在哪里?──读《张炜名篇精选》虞静现代大部市的人怎么了?为什么常常会毫无由来地感觉自己的心灵“没着没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使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舒适了,生活节奏也在逐步加快,可是人们显然并不完全迫应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4.
南亚当代文坛,在中国知者寥寥。我们对其引进少,读得少,研究更少。然而它在中国虽遭冷遇,在世界文坛却如日中天。如此冰火两重之境,何为?纵观2013年的南亚文坛,其世界气象愈加分明。今日之国别文学,诚如赵白生教授所言:其活路“在于世界性”。  相似文献   

15.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哲学命题。要谈网络,就不太适合这般严肃了,尽管说认识“网络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一样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之十:“按业没有经营人才”,这是很多按人的看法,但报业的经营人才从哪里来?还是那句话,世上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创造幸福还得靠自已,人才的崇洋媚外也不足取。  相似文献   

17.
这本小册子的书名和作者名似乎都需要解释一下。书名为《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乍一看以为是会条分缕析社会主义种种不可能性,其实英文名是“why not socialism?”不是疑问句,而是反问句,意思是“社会主义如此之好,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呢?”  相似文献   

18.
K歌类电视节目热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筱华 《视听纵横》2009,(5):102-104
2008年以来,以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为代表的K歌类电视节目大放异彩,取得了不小的业绩,掀起一个个收视狂潮,至今欲罢不能。此类节目如此火爆的原因是什么?其是否也会象其他曾经轰动一时的其他娱乐节目那样昙花一现?要想维持其生命力的旺盛,出路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9.
新闻媒体的“走转改”.关键在“走”。怎样走?走向哪里?荆门日报“记者走基层·寻访荆门最小学校”系列报道对此做了最好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地方电视台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着力点在哪里?突破口在哪里?近年来,延安电视台在改革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全面推动新闻改革创新,紧紧“依托特色资源”,全力“打造精品节目”,策划摄制了一大批特色鲜明、跨区域、高层次,高品位的大型专题节目。体现了小台敢做大节目的魄力,和小台能做大节目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