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亡是一个受社会文化建构而不断生成的过程,由此从传播学角度提出了采用过程性视角看待死亡的研究框架。死亡的过程性体现在逝者从老病到临终,到死亡,再到数字化死亡的各个阶段所组成的全部生命旅程中;也体现在生者从家属转变为丧亲者,以及数字时代陌生人的加入所构成的身份转变与哀悼过程中;还体现在与死亡相关的其他传播主体及媒介环境的演变中。在死亡的整个过程中,一系列传播实践得以展开,也为传播研究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2.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你们还有1万多天就死了。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的李伟院长经常到高校进行“生命与死亡”的演讲,开场白都是千篇一律的。李院长认为每个活着的人,只有充分地了解死亡,才能更好地珍爱生命。  相似文献   

3.
朱健峰 《新闻世界》2006,(10):30-31
生活每天都在制造许多浪漫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然而并不是每个动人故事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当爱情走到死亡的边缘,你却不便、不愿、不敢面对一个你昔日曾经深爱的恋人提出分手时,“分手代理”的出现无疑为彼此无法挽回的感情架起了桥梁。[编按]  相似文献   

4.
去年11月26日8时,江西九江瑞昌间发生5.7级地震,余震波及南昌、宜春等县市地区,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等省区有震感。至27日11时致13人死亡,其中九江死亡5人;瑞昌死亡7人;湖北1人死亡。此事发生后,引起各级媒体对该事件的关注。许多媒体纷纷派出记前往现场进行报道。本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对九江地震报道从一个新的视角进行剖析,反观这一理论的新闻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心死亡到安乐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心死亡,到脑死亡,再到安乐死,在这一个死亡形式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现代人的生死观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武汉同济医院对外公布了我国第一例脑死亡病例的完整录像资料后,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甚至责备。死亡,对于每一个活着的人而言,都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死亡一词被解释为失去生命。那么失去生命的标志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当生命只剩最后几分钟时,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你愿意以哪种方式结束生命?所有人都不愿去想死亡,不过在某些时候,想想这些问题是有好处的,至少有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医疗政策和研究目标.当我们在与死亡抗争时,科学能为我们提供多少帮助,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一个城市中两家或两家以上实力相当的报纸竞争过度导致双方都难以继续发展时,怎样了结?是让一家死亡而让另一家存活?或两家就这样拼下去?这是一个难题。但我访问美国时却意外地发现,那里早就在尝试一种方法,使得两家激烈竞争中的报纸能够在互相合作中共存甚至共荣。  相似文献   

9.
几年前看《暗算》时,我就感到在柳云龙的思想深处,有一种对死亡的崇拜。《暗算》三部曲的主角,无一例外地都以突然死亡告终。似乎在柳云龙看来,决绝、静美、高贵地赴死,远比不清不白、不尴不尬地活着要好得多。  相似文献   

10.
2005年6月1日,一则题为“天价医疗费”纠纷的新闻震惊了全国:74岁的退休教师翁辉因患恶性淋巴瘤,经救治无效死亡。翁辉是一个普通公民,属于正常因病死亡,因此他的辞世本身是不可能在这样大的一个范围引起轰动的。引起轰动的真正原因是老人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虽然只有短短的67天,竟然开支医药费550万元,平均每一天的医药费高达8.2万元。如此惊人的医药费开支,被媒体形象地比喻为“大价”,确实让任何人都无法理解,无法接受!于是,在死家属和医院之间围绕这笔医药费收取的是否合理合法问题,引发了一场影响波及全国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1.
爱德华·萨义德在他那本引起广泛争议的著作《文化与帝国主义》中写道:“文化成为了一个舞台,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索因卡的戏剧《死亡与国王的侍从》似乎是这个舞台在剧场里的真实呈现。  相似文献   

12.
许鹏 《传媒》2014,(11):71-73
正近年来,传统媒体转型成为业界的热词。传统媒体从业者的焦虑、不安与手足无措,从来没有这么明显过。尽管不愿意谈论死亡,纸媒的死亡却一个接一个的到来。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纸媒——《新闻晚报》《天天新报》相继休刊,北京的《竞报》也宣布休刊。除了这些较为受人瞩目的事件,悄悄进行中的休刊事件也为数不少。当然,休刊的报刊并不都是因为经营不善,但因媒体市场环境变化而关停的报刊确实占大多数,媒体再次面临因经营环境变化和经营模式滞后而带来的困境。一个显见的道路是向全媒体转型,没人有耐心等待理  相似文献   

13.
杜江 《青年记者》2010,(16):43-44
南非世界杯闭幕式上那一幕:一张由激光投射出的巨型报纸横陈大地(如一个刚刚死亡的母体),随后被缓缓撕裂,一个个记录决赛中每场比赛的精彩瞬间(新闻摄影)破壳而出……这决赛前的回顾与道别,其间藏匿何等讯息?隐含何等隐喻?  相似文献   

14.
罗筑娟 《新闻窗》2006,(4):97-97
讣闻报道是关于某人死亡的报道,是新闻的一种类型。它不仅要报道某人死亡,还要回顾死者生平,对其一生作出评说。它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新闻品种,是西方报纸的常见题材。  相似文献   

15.
张海波 《青年记者》2006,(19):39-40
一起特大火灾突发,10人死亡,另有2人受伤。人命关天,本应是值得媒体报道、群众关注的一则重大新闻。然而,8月10日,昆明市的一个沙发作坊发生死亡10人的特大火灾后,国内媒体的报道却多少让人失望。  相似文献   

16.
观察并且记录一个年轻生命死亡的全过程是个很残酷的事情。对于中国读者尤其是这样,大约由于文化中的死亡禁患与死亡恐惧,我们几乎没有看到中国摄影师以如此手法拍摄同类题材。  相似文献   

17.
这是在大漠深处隐藏了5年之久的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包括联合国官员在内的10名科考队员陷入沙漠,而对死亡,他们对每个人进行死亡排列,让活人吃死人,以保证有人能活下来,把考察成果带给人们。  相似文献   

18.
舞剧《金瓶梅》本是一部有着严肃考量和社会批判色彩的现代舞剧,但公众对于《金瓶梅》中性描写根深蒂固的成见,让这部舞剧在嗳昧的好奇与追捧之后意外死亡。精致的制作、对当下社会的反思和艺术野心都被一个“性”宇彻底掩盖  相似文献   

19.
正面对新媒体冲击和互联网新技术革命的到来,传媒业界大呼狼来了,更多中小媒体甚至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一时间,传统平面媒体如临大敌,惊呼传统报业走向死亡的大有人在。连个别平面媒体的休刊或转型,都被解读为"死亡样板"。几乎全国上下,传统媒体转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转型的动作一个接一个。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有人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不转型会死,转型死得更快!"  相似文献   

20.
"这两年来,我一直都在寻找一个出口,一个逃离自己现在的生活、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出口。就像浑身都是火苗,被烧得难受,渴望立即跳进水中那样,渴望立即走入那个出口。"无法想象章文平渴望的那个出口到底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那个出口为什么会对她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我只知道那是一个黑暗的通向死亡的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