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同的民族形成不同的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体系体现出文本意义表述的不同方式。本文从句式结构、篇章结构、修辞意象、风土人情和背景知识的不同视角阐述了跨文化传播中文本意义的个性化文化编码与解读方式。主体间性和文化融合有助于消除各种文化差异对文本意义可能产生的误解,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存与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渊  李晓英 《新闻世界》2010,(7):136-137
后现代的广告正逐渐脱离以语言文字为中心转向图片、影像等的视觉文化,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广告文案必须以受众为本,密切配合影像,同时这种转变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圣愚——“为了基督的疯癫”,在俄罗斯古已有之,因其长期存在,逐渐进入俄罗斯民族文化的构成之中,形成独特的圣愚文化。从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受洗开始,基督教(东正教)成为俄罗斯的国教,虽然苏联时期有过官方压制这一信仰的行为,但到了21世纪,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献学的文化阐释》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编辑的“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文库(第二辑)》日前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收入本文库的8种论文集集中代表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图书馆学界中青年学者关于文献学和目录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韩剧热”:电视文本的文化旅行——以《大长今》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剧的风行已是不争的事实,无需细述。问题是,何以如此?在当下的有关讨论中,最简捷的答案就是,韩剧与本土电视剧相较有其过人之处。因此,众多言论以为,国产剧应该在制作理念、影像技艺、剧情安排、甚至发行手段等方面向韩剧学习,走出国门。显然,这是“成王败寇”的逻辑。从电视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哲学研究的众多著作中,胡长栓博士的新著《走向文化哲学》以其清晰缜密的治思理路和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令人耳目一新。该著对文化哲学的界分、哲学史前提、生存论基础及其内在的悖论性思维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说明和论证,引领读者进入文化哲学研究的崭新视域。  相似文献   

7.
电影是最能透视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中国和美国电影都频频融入对方文化,形成了中美电影独特的“文化交融”景观.研究发现,在中美电影的文化交融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两国对异质文化的误读现象:美方电影中常出现对中国深层文化的有意识误读,即运用美国文化的符码系统来编码中国的文化符号,其实质表达的是美国文化的精神意涵;而中方电影面对美国强势文化的单向灌输,渴望在文化的交融中展示中国文化,却容易出现扭曲自身文化、误读美国文化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8.
成放 《新闻实践》2012,(5):70-71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开一代散文新风,曾风靡一时。他在卸去了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的官衔后,走遍神州山山水水,以一位文化学者的深厚学养和独特视角,用丰富的文化感悟力与艺术表现力,开展了一场人文遗存、山水风物与历史精灵的对话。尽管也有不同看法,但谁也无法否认这种融文化、历史、哲学、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大散文,是文体上的一个创造,是一个文化生态的改变,它所挖掘的人文景观和风景名胜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蕴藏,带给读者阅读和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作为人们生活的反映,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有力见证者,更是高雅文化的象征.其意义的轻重取决于读者的解读,故塑造的"想象界"和读者生活的"实在界"存在一定距离感.但随着电视的兴起,这种距离感实质上趋于消失,甚至"想象界"覆盖了"实在界"而成了主导.在文化理论学家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视角下,反解释、无深度、无中心等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成为这种距离感消失的真正动因,电视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所传递的信息实际上被商品化所笼罩,受众则处于一种尴尬的处境,陷入接受文化的迷途.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本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众不同的书,这也是一本走出传统禁锢和某个时期形成和延续下来的思维定势,赋予人生以新的理解和释义的书,这还是一本作者在人生旅程中用七十多年来的切身体会写成的书。《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段存章同志的《难得平衡——一字人生感悟》,不仅让我感动,对他那种愈老愈勤,愈老愈奋的学习和写作精神顾生敬佩之情.  相似文献   

11.
一  《章太炎〈说文解字〉讲授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是章太炎先生1908年4月至1909年初在日本东京讲授《说文解字》时学生所作的听课笔记集编。  据《朱希祖日记》(手稿,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记载及许寿裳、黄侃等人回忆:太炎先生连续三遍“始一终亥”讲授《说文》,地点先在大成中学,后在《民报》社先生寓所。前后听讲者“百数十人”,而以《民报》社特别班的朱宗莱、龚宝铨、钱玄同、朱希祖、周树人、周作人、钱家治、许寿裳以及黄侃、汪东、马裕藻、沈兼士等最有成绩。太炎先生后来在《自定年谱》中评价道:“弟子成就者,蕲…  相似文献   

12.
陈芳 《东南传播》2011,(8):109-111
关于新媒体电影,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但以《老男孩》为例,它的一夜之间走红使这个正在形成中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线。新媒体电影的创意成为未来电影发展的原始积累,它弥补了传统电影在时间、空间和互动上面的不足,受众可以自主选择放映终端和环境,还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对影片进行讨论和分享,这都是新媒体电影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汪成军 《青年记者》2012,(17):22-23
1959年,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贝雷尔森无限悲痛地预言传播学研究正在“枯萎”,甚至得出了“传播学已死”的可怕结论.彼时,由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等开创的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模式,作为“主流范式”长期主导着美国传播学研究,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作为传播研究的核心内容.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一研究取向无疑是有价值的,但是,效果研究过于集中在个体行为态度的改变及其作用机制,必然遮蔽了宏观的、历史的研究,结果使整个研究领域“一再重复过去的研究,对明确无误的事加以验证”,①“裹足不前”.面对这种深陷泥潭的传播研究,刚刚进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詹姆斯·凯瑞认为“有必要重新开启对传播的分析”,以使传播研究重获生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审美文化不是一片杂乱无章混乱无序的乱象,也不是一些偶然个别事件的堆积或罗列,而是呈现为一种有机的、有序的、范式化的动态演变系统。……呈现为一种着意于轨迹搜觅、架构把握、规律阐述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一种凸显着逻辑的历史阐释和描述。  相似文献   

15.
李玉 《现代出版》2003,(4):62-63
吴恩培先生的吴化理论研究专《勾吴化的现代阐释》一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后,受到了内地和港台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并获得多位资深学、教授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解读《档案文化"成果观"和"规则观"》一文的基础上,剖析文章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讨了当前档案文化研究的重点――档案文化力量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所谓“鬼畜”,指的是一种剪辑率和声画同步率极高的视频形式,以达到一种洗脑或爆笑的效果.鬼畜是对传统视频的颠覆,体现了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属于网络青年亚文化.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鬼畜亚文化迷群的鬼畜文本生产行为与动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鬼畜迷群文本生产的动机是自我价值实现、社交满足及情感的宣泄.鬼畜迷群所构建的话语体系更独立,相较其他亚文化显得更为专业、狭窄,迷群内部的认同感更高,因此以社交与自我认同建构的生产、消费导向更为明确.鬼畜文化展现出具有弱化抵抗、多元发展自身文化和偏重娱乐化的特质,符合后亚文化的典型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鬼畜文化”已经被彻底收编,目前它正处于一个略微尴尬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文汇出版社继《敬宜笔记》后,又推出《敬宜笔记(续编)》,两本书分别列为“‘夜光杯文丛’&;#183;个人专辑”之第一辑与第六辑,同列在文丛中的,还有季羡林、王蒙、李辉等其他作家的专辑。  相似文献   

19.
赵璇 《今传媒》2024,(2):75-78
长期以来,“《定军山》能否称得上中国第一部影片”是电影史研究争论不休的问题,学界持续关注这桩影史公案并源源不断地发掘相关史料细节,以此揭开其背后的疑点。但是本文无意发掘并提供更权威的史料以回答《定军山》“是或不是中国第一部电影”的问题,而是希望通过一种“新文化史”的研究范式将《定军山》视为萨义德笔下的“开端”,阐释其媒介文化意义,并通过结合媒介技术发展、传统文化与新兴媒介文化的交融互鉴等方面的讨论,为电影史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一定时期内的话语表述总是和这个时期的文化意识形态紧密相连的,它参与建构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分别从神话、道家和政治家角度,从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社会的男性视角阐释了“水”这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蕴涵了丰富的审美信息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