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刊社活动是期刊社为了扩大期刊影响力、提高发行量、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有意识举办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当代》杂志举办的“《当代》文学拉力赛”就颇为成功,不仅提高了杂志的知名度,2001年年底的发行量较年初还增长了10000份,这对纯文学期刊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在各类刊社活动的策划中,读者与期刊定位是根本出发点。策划者以读者、作者为友,真正为读者、作者着想,以一种更开放、更社会化的姿态,开门办刊,平等交流,必有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金涛 《全国新书目》2022,(11):11-17+10
<正>本书结合杨绛的文学作品、学术成果、相关传记等一手文献以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以“身份”为视点,从文化人格、性别身份、学者身份、作家身份等方面对杨绛的“为人”与“为文”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书中将杨绛的文学风格视为作家主体人格的外化,对杨绛的创作精神与审美趣味进行了阐发,并对杨绛之于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发展的意义进行了整体性思考。  相似文献   

3.
韩少功作品受到英语世界读者的广泛接受和积极评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中国故事是其作品海外出版传播的助力,英语世界知名学术与人文出版机构是其作品海外出版的主要贡献者,图书评论与获国际文学奖提升了其海外影响力.翻译出版选材聚焦中国好故事、多措并举开展海外图书出版推广以及搭乘中外文学交流便车提高中国作家海外影响力是韩少功作品英译出版对中国文学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启示.  相似文献   

4.
大集市模式的博客传播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认为,博客的普及不仅仅改变了互联网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促成了人类传播模式从大众传播到博客传播的改变。博客的本质就是个人的“虚拟主体”。拥有博客一个人就有了虚拟和现实的双重主体。随着博客应用不断主流化,基于个人博客的博客传播(典型的大集市模式)可以帮助人类实现“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社会化传播理想。本文分析比较了博客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不同特点,提出博客传播的核心在于个人主体身份的确立。通过盛大新浪事件和九江地震博客报道的案例,进一步说明博客的出现,将成为大众媒体不可替代的新闻源,而且新闻日渐成为一个过程,极大变革传统大众传播模式。当然,两者的关系不仅仅是冲突,未来更多是互补和融合。  相似文献   

5.
由SOGO百货公司与搜主义数位科 技合作成立的SOGO网路书店不仅外在充满魅力,而且内在也充实美丽。与其它网路书店不同的是:读者除了可以从首页的“主题书品”及“文学推荐新书”阅读当月主题新书、“文学讲堂”中品读一系列知名作家作品选集,以及“编辑  相似文献   

6.
马子涵 《东南传播》2023,(8):107-109
文章从迷因理论出发,以“疯四文学”为例,探析其生成传播机制与传播动因,并对该传播现象进行反思。研究发现,“疯四文学”作为网络迷因,其生成与传播机制包括迷因的模仿与复制、迷因的传播与迷因的变异三个阶段。而该迷因流行的传播动因则包括其符号的简洁性与趣味性、迷因传播节点的固定性、迷因具有的社交货币属性以及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群体身份认同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石翼 《军事记者》2010,(3):59-59
先说“受众”。它来自传播学,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处于“受”的一端的所有人。受众包括文字传播对象的读者.音响传播对象的听众,画面传播对象的观众等。也就是说,大凡书籍的读者、音乐的听众、  相似文献   

8.
在欧美,文学是文化传播最有效的途径,华裔美国文学已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华裔文学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描述,引起西方读者对东方古老国度的兴趣与关注,这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部分华裔文学作品停留在对愚昧、沉睡中的落后中国的描写上,这其中又含有个别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中国学者应积极参与到国际文学批评中来,让世界倾听中国本土的声音,让本土的学术话语积极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目前,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积极推动第三期"新儒学",中国文化必将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实现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观周刊》2010,(39):15-15
近日,才女作家安意如来昆与读者进行现场交流,并表示她早就把云南当成了“第二故乡”,并打算以后到云南定居、养老,此行她将以“回乡者”的身份来昆明。安意如还坦言自己很期待成为一个云南人,她在丽江已经买了房子,以后会经常回云南来。  相似文献   

10.
加拿大作家曼古埃尔在其《阅读史》一书第一章中写道,这是一本描述“阅读的历史,也是一般读者的历史”的书。对此,我的理解是,个人因阅读行为而获得读者的身份,而更广义地来说,个人凭借阅读来定义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与所属。于是,问题接踵而来,即这个世界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它是触手可及的客观物质构成的实体,还是汇集各种理念的虚拟空间?  相似文献   

11.
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了日本著名作家岛田雅彦的小说《徒然王子》,并在上海书展期间,邀请到这位有“日本后现代文学旗手”之称的作家与知名作家孙甘露在上海图书馆畅谈“文学与城市的未来”,与中国读者分享独特的文学理念。岛田雅彦是日本极具实力、又有着极高人气的重量级作家。1961年生于东京。  相似文献   

12.
浅析网络的匿名传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一个普遍特性,网络匿名传播是参与的身份处于隐匿状态的传播活动。其匿名的特性体现在传播的整个过程中,而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也都有助于匿名特性的成立。网络的先天机制及其诸多特点的交汇,使“匿名性”获得了无限的延伸。在身份隐匿的状态下,网络匿名传播更多的体现出了人的“本我”个性,它同时带来了许多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对其进行必要的规范和控制,有利于维护传播的自由和平等。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它把作家、作品、读者联系起来,把读者作为与作家、作品并行的文学研究对象。接受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读者“再创造”理论。作品与读者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读者,也就没有作品存在的价值。将接受美学引入新闻学领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我们研究新闻读者提供了一个新观点、新视野。研究新闻的现象,只见传播者,忽视接受者,是不完  相似文献   

14.
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了日本著名作家岛田雅彦的小说《徒然王子》,并在上海书展期间,邀请到这位有“日本后现代文学旗手”之称的作家与知名作家孙甘露在上海图书馆畅谈“文学与城市的未来”,与中国读者分享独特的文学理念。岛田雅彦是日本极具实力、又有着极高人气的重量级作家。1961年生于东京。  相似文献   

15.
现在再来说“痞子”毛志成当初,人们将“痞子文学”的帽子硬往一个或一类作家的头上扣的时候,我不想说什么。如果一定要说,就只能说是不公正的。权且不说那个作家、那类作家确有才气,确有文采,克确实显示出了出色的征服力,单是“痞子文学”,而不应泛解成广写了痞子的文学”。何况,那个作家、那类作家的作品中出现的人,本义上的痞子并不多,有的人物高于痞子,有的人物低于痞子。现在,关于“痞子文学”的议论声已经有些退潮,作家和读者似乎都冷静些了,我想此时再心平气和地说说“痞子”,说的和听的都会客观一些。中国确有痞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作为一种集体的阅读方式,社会化阅读存在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反映了读者之间的行为差异,影响着阅读过程中知识的交流。从社会网络的视角识别读者的角色分类及其不同作用,有助于了解社会化阅读共同体中的知识传播模式,提高阅读资源的交流和知识传播的效率以及社会化阅读的成效。[方法/过程]基于整体社会网的视角,针对一个大学本科二年级的班级进行个案研究,以问卷的方式收集该班级全体成员微信朋友圈中阅读与交流的数据,基于块模型以及结沟洞理论,剖析读者之间的角色差异。[结果/结论]在社会化阅读过程中,不同角色在连接不同子群及信息传递方面存在差异,对阅读网络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在社会化阅读群体中,需要厘清群体的角色分类,提高不同角色的读者在阅读共同体中的参与度,建立更为稳定的社会化阅读共同体,促进阅读交互的有效进行和整个群体的知识交流。  相似文献   

17.
邓凯 《传媒》2019,(8):15-16,18
2019年3月30日,一场以“坚定文化自信,传播时代声音”为主题的互联网时代人文内容创新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笔者衷心祝贺各位获奖的作家和诗人,用心血之作为过去一年的文学世界增添了风景;也衷心感谢主办方——传媒杂志社和封面新闻,为亿万读者推荐了一部部沉甸甸的文学精品,也为媒体同仁提供了相互借鉴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学史上,作家们通过讲述多样化的黄河故事,赋予“黄河”符号不同的文化历史意蕴,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符号内涵,中国文学也逐渐成为传播“黄河”符号和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媒介。其中,河南作家关于黄河不同角度的书写,已成为其中重要的一支文脉。李商隐的诗歌、邵丽的《黄河故事》、李準的《黄河东流去》分别从个人、家庭、民族三个层面,呈现了黄河文化这一生生不息的命运载体。从“黄河”符号的内涵意蕴入手,结合三位河南作家的代表性文学作品,提出文学创作中“黄河”符号的文化传播意蕴;进而探究文学作品作为媒介和载体,对黄河文化传播和黄河精神的生成起到的作用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参考》2012,(25):32
正本刊讯(记者韩阳)8月17日的上海书展上,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携三位少儿文学签约作家——沈石溪、伍美珍、郁雨君共同举办了一场重量级读者见面会。见面会的主题是:携手名家,亲近文学,阅读名作,感动童年。此次三位作家携各自的代表作和读者面对面交流,分  相似文献   

20.
夏建程  刘红 《视听》2022,(3):124-127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跟随莫言等六位作家回到他们的故乡,回到文学创作现场,找寻创作初心,打开了读者了解作家、理解作品的一扇视窗.该纪录片所具有的纪实性、文学性、文化性、视听性等特点,使观众感受到作家纪录片的类型美感,体验到与作家及其背后的文化土壤对话交流的感官愉悦与审美心理升华.《文学的故乡》是一次纪实、文学与文化三者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