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本科教学质量的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讨论了本科教学质量的现状与问题、控制意义、实现控制的条件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认为本科教学质量控制是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质量控制,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并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数据驱动本科教学质量监测是促进高校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随着技术赋能本科教育教学样态的持续变革,数据驱动本科教学质量监测面临教学评估数据审查与监管机制亟待完善、教学数据治理失范导致数据价值低效释放、数据监测方式单一制约教学评价工具功效、教学决策自主权与智能算法存在局部冲突等现实困境。数据驱动本科教学质量监测的路径选择应关注四个方面:完善数据质量标准,构建基于责权厘定的技术规范;注重数据伦理规约,构建向善型教学数据治理体系;聚焦数据价值释放,促进智慧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构建;关注智能评价转型,创设人机协同型教学决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3.
学生课程参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大学生课程参与具有量力性与实时性、兴趣性与满足性、专业性与发展性等特点,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能促进教师的学术发展与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实践知识,因而能保障本科教学质量。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教师要形成合力,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创设有利于学生课程参与环境,激发学生课程参与意识,在理论上加强学生课程参与研究,以提高学生课程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4.
聚焦本科教育质量:重视“学生满意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大学水平评价和排行,主要关注大学的科学研究水平和知识创新贡献.其负面影响在于用学术追求代替了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导致了“失去灵魂的卓越”.对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的评价,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但评价往往注重大学的物力、财力、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教师的学术成就、图书馆与实验室的现代性和充足度等等.这些因素对本科教育影响很大,但都只是教育质量的“替代物”和“输入物”;其实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条,在于“学生投身学习”!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学习消极、被动和茫然,甚至近40%的最终学业失败.学生能否“投身学习”,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授能否投身教学,能否密切与本科生的接触与交流,能否对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做出敏锐反应,能否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大学质量评价必须聚焦大学的教与学,必须将学的“投入度”和教的“满意度”纳入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本科教学保障体系构建的需求,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对本科教学质量发展的影响日渐凸显。本研究以目前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学习成果评估研究先驱美国为例。从发展方向角度来看,研究以美国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发展三大阶段:标准化考试阶段、问责导向阶段以及量化循证阶段为基础,分析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发展的核心动力,归纳在我国本科发展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发掘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发展动力,以提升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水平,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开展学院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是高校自我评估的重要内容。华南理工大学自2010 年开始 着手建立和优化“学院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状况基 本数据库”,并每年定期编制和发布《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状况白皮书》,实现了本科教学质量的不断 改进与提升。  相似文献   

7.
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质量保障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目标行为模式、决策评价模式、质量环、全面质量管理、良好本科教育七原则是教学质量保障重要的理论基础。文章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阐述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实践探索、现存问题与未来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8.
9.
科学规范、系统完备、运行良好的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文章从目标、权力、技术三个维度阐述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治理的逻辑主线:治理目标是其规范性前提,治理权力是其运行的核心,治理技术是其运行的基本保障。构建科学有效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治理体系应明晰目标逻辑、权力逻辑和技术逻辑在治理过程中的公共价值、多元协商性和价值理性,有效落实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善意"治理"、善者"治理和"善为"治理,推动高校实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云 《考试周刊》2011,(58):200-201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是促进优秀人才培养的关键。作者采用统计方法,从教师职称、任教时间、课程性质等方面分析关键因素与教学质量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加强高校的拔尖人才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五个方面,具体阐明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进行素质教育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最直接的体验者、最密切的利益相关者,在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中理应拥有一席之地。哈萨克斯坦欧亚高等教育卫生健康认证与质量保障中心(ECAQA)组织学生从评估标准制定、高校外部教育质量保障、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三方面参与高校教育质量评估,具有以开放多元的学生视角扩宽评估维度等特点,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与“学生主体意识”的现代教育理念,这为我国高校质量评估提供了学习的案例。首先,源头保障学生参与;其次,提高学生参与效能;第三,扩展学生评估高校的维度;最后,畅通学生参与路径。  相似文献   

13.
英国大学生调查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新方式,其理论基础来源于学生学习的预知-过程-结果模型,以及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感知与学生学习方法之间、学生学习方法与学生学习成果之间已被证实的联系。英国大学生调查结果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院校质量改进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社会各界衡量和比较不同高校及专业之间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我们有必要借鉴英国大学生调查的经验,将大学生及其学习体验纳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总体框架,明确学生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权益并在制度上予以保证,系统设计开发基于学生视角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工具与方法,全面聆听学生的声音并将其作为高等教育质量改进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改进高等教育评价。文章通过对传统高等教育评价与高质量高等教育评价运行逻辑的对比,发现高等教育评价转型面临实践困境,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评价价值遮蔽、高等教育评价管理失调及高等教育体系失真等。据此提出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转型路径:价值同构,重塑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主体协同,提升高等教育评价政策执行效能“;道“”术”统合,推进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为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新时代高教40 条》)。文章对高校落实《新时代高教40 条》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要让高校重视本科教育,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必须强化质量评价保障机制,包括取消对高校不科学的行政性评价指标,推进专业评价,以及改革高考制度,健全大学生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评估是构建高等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和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提出了我国现阶段普遍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等教育外部评价方式主要是教学评估与专业认证,前者呈现出宏观整体性特征,后者则更多体现微观过程性特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二者易被割裂看待,较少交互。基于此,文章以内聚联系的视角,从教学评估与专业认证的耦合关系入手,超越教学评估与专业认证孤立的单向维度,在多层次动态关系中寻求理念、成效、发展等多维度的融合与互动,探索科学平衡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基础教育评估监测:教育督导体系建设的新领域和新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勉 《中国考试》2021,(5):48-55
评估监测是新时代教育督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评估监测纳入教育督导体系,有利于加强教育督导对教育质量的关注,有利于提升教育督导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也有利于提高教育督导机制的开放性。我国基础教育评估监测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评估监测的理念认识有偏差、组织管理多头交叉、技术方法单一、结果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等问题。改进基础教育评估监测,需要:1)明确评估监测的功能定位,区别评估监测与选拔性考试的不同;2)建立由教育督导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组织机制,厘清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区(县)各级评估监测机构的职能;3)加强评估监测的基础研究,促进评估监测技术方法的升级换代;4)加强评估监测结果应用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强化基于评估监测结果的整改与问责。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其服务方式多种多样。但经济相对滞后地区的企业一方面急需大量高素质的管理、技术人才,一方面又难以为这些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待遇。为解决这一矛盾,高职院校必须协助发展区域优势产业;积极研究行业企业就业与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介绍“2015 年高等教育评鉴国际研讨会(暨论坛)”主要论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国际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少子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冲击,指出这些冲击不可避免地正在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介绍国际上针对这种冲击的一些对策,并结合我国制度的特点就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估和质量保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