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德育学的研究对象的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德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德育学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本体论问题。根据哲学的、逻辑学的、语言学的和德育学的多学科视角的考察,德育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德育规律”,不是“德育现象”,也不是“德育问题”,而是在学校范围与条件下的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2.
王崎峰 《天中学刊》2007,22(3):125-126
主体性德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德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新举措。从主体性德育的内涵出发,存在着三种教育模式,即“选择-养成”的德育认知模式、“生命-关怀”的德育情感模式和“生活-体验”的德育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是人对人的一种特殊教育活动,身处其中两极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有着极强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故都是德育活动的主体,即“双主体性”。坚持德育“双主体’’原则,既是德育客观规律的表现,也是德育“互动”特征的体现,是网络信息面前人的主体性的反映。因此,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的“双主体”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晓红 《教育探索》2005,(4):102-103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在理论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包含德育”:二是“德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从现实来看,心育与德育不应该是从属关系,而应该是并列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一样,应该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郭店楚简蕴涵丰富的德育思想,涉及“忠信”“孝悌”“尚贤”等德育内容,彰显出“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寓教于乐”“以身作则”“慎言力行”等德育特色。学习借鉴郭店楚简中的德育思想,并将其运用到新时代德育实践,有利于创新德育内容、优化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德育工作的完善与发展,对于培育良好社会风尚、打造新时代教师队伍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待与现代德育存在着渊源承接关系的儒家德育思想,存在着两种引人注目的观点,即“道德重建论”与“儒学复兴说”。虽然,以上两种观点在思想方法上都是不可取的。儒家德育思想作为人类历史化遗产,我们需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尽管儒家德育思想存在着它历史的落后性,但是,现代中国毕竟是古代中国的历史的逻辑发展结果。无论从“德”的观念与儒家德育的发端,还是从“坑儒”到“尊儒”,无不体现着它的全命力。存在其“德政”、“人性论”等思想中的合理内核,承接着古今中国。对待中国儒家德育思想,其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扬弃中承传。  相似文献   

7.
德育与心育脱节,是导致当前学校德育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原因。针对于此,我们华阳中学选择了从“人”的教育解读入手,围绕“人本关爱的育心文化”建设,将心育与德育结合,确立了“育德育心,育心养德”的德育核心价值和力量取向。  相似文献   

8.
践行新德育应淘汰传统德育工作中的“落后产能”,围绕新时代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的教育大势,主动迎接新挑战,聚焦“生成”与“内化”拓展德育新思维;回归“唤醒”与“激活”,走出德育新路径,打造德育新生态,实现教育评价改革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目标要求,在“暖心创梦”的德育创新路径探索中实现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9.
德育的“道德性”范畴是成立的,德育并不具有天然的道德合理性,应该对德育进行“道德性”追问。这种追闺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德育发展本身的内在需要。道德性审视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角有助于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更深层次的分析与构建,只有道德的德育才能培养出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10.
德育新视界:大德育观与潜在课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潜在课程理论为德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作为一种德育策略,它意在整合、设计诸多德育因素,强调与显性课程的“兼容”与“渗透”,并力图用大德育观统摄“显性”和“潜在”两种德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地实现高等学校德育任务的落实,增强德育的有效性,高等学校德育必须创新。本文认为“创新性德育”是德育创新的一种理念,并就“创新性德育”的概念和“创新性德育”的观念体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陈桂生 《中国德育》2007,2(1):96-96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思想道德课程是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处于频繁的社会变动中,在不同历史时期,思想道德课程的价值取向不同。这一课程总的演变趋势是:第一,从原先自初中三年级开始开设,到仅在中学开设,再到今天中小学各年级普遍开设;第二,从以政治教育为主,到兼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其中道德成分逐渐增加;第三,从无视学生需要与能力,到适当关注学生的积极需要。这种频繁变动证明我们对现时代的“德育”与“德育课程”缺少专业理论支撑,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德育”一味追求短期效应,“德育课程”只是追求时髦,那么“德育”与“德育课程”的频繁变动便不可避免,甚至也很难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德育经验”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现代高校德育育人效果不理想有着诸多外因,但“知识化”倾向则是使其自身面临困境的更为根本的诱因。重道德认知、轻情感培育,重灌输说教、轻主体自觉,重德育“专修”、轻课堂延伸,“知识化”德育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大学生“知德”与“行德”的割裂。  相似文献   

14.
德育课程建设作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内容。古今中外不同的民族文化哲思理路为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不同的路径经验,“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哲学思路,决定了双方在高等教育德育课程设置上的分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把教化功能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实现了知性与德性的完美融合。这种传统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逐渐式微,最终导致传统文化德育职能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缺失。进入新时代,高校面对德育存在的种种困境,应重回“天人合一”的思考方式,实现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的转变,构建课程德育体系,真正肩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5.
让生活本身成为艺术品,是要使德育由“问理”的德育走向“问心”的德育,使道德实践变成生活美学,使人在德育中创造和发现“自我”,将“自我”塑造成“伦理——诗”的作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为了解决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全员德育的理念,这是德育作为系统工程的必然要求,也是新世纪树立“德育生态观”的具体体现。“全员德育”可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环境)育人等途径构建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学生、服务者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要正确定位李萍探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及教育问题,高校德育是不可忽视的领域,而高校德育如何定位,又是回应时代挑战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德育在教育中的定位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定位问题的争论,焦点在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过去有人认为“德”是高于“智”的;现在...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育与德育问题要讨论的是如何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首先必须弄清楚数学与德育有什么关系,阐明“寓”的合理性与可能性,挖掘数学中蕴含着的德育内容,为具体的“寓”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德育是什么?德育是各种社会共有的,贯穿于人类社会各个阶段的一个普遍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思维的发展而发展,是与人类社会的世代延续,年轻一代的成年相联系的一种社会现象。因此,自产生“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以来,德育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张水耀 《天津教育》2005,(12):35-37
“加强德育”这个“口号”,我们喊了多年,德育工作也一直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德育文件“不厌其烦”地下,德育会议“风风火火”地开,德育活动“大张旗鼓”地搞,德育研究“高高在上”地作,德育问题却依然“铺天盖地”地来,德育工作可以说是收效甚微。这固然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冲突、道德标准的波荡等德育大背景有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因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本文主要从指导思想、德育规律、网络构建三个层面探讨:学校德育如何摆脱低效状态。  相似文献   

20.
王苹苹 《家长》2023,(30):31-34
<正>陶行知先生提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德育是五育之首,是义务教育的灵魂,如何增强德育实效是常谈常新的话题。班主任作为班级教育的“领航员”,学生们的“大家长”,在德育工作中扮演着核心角色,需要承担起德育责任。虽然随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德育受到广泛关注,加快了德育创新步伐,赋予初中班主任践行德育更多可能性,但是纵观初中德育现实,目标要求与实际行动之间的落差客观存在,德育成效尚未达到预期。基于此,立足初中生的成长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