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  相似文献   

2.
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而我们所说的"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教师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  相似文献   

3.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对化学知识及其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道的化  相似文献   

4.
郑芳梅 《广西教育》2007,(11B):21-21
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5.
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李永红 《新疆教育》2012,(23):170-170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活动。中学教育是建立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中学化学教学作为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  相似文献   

9.
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主要包含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要求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要求的教育。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的尤为重要。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1.
石朋钊 《新疆教育》2013,(3):110-110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剐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中学的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再现和传播,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创未知的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  相似文献   

13.
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因此,在中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中学的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再现和传播,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创未知的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是建立创新思维、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和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刘伟伟 《考试周刊》2010,(30):183-183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验证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徐彦贵 《考试周刊》2012,(78):152-152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中学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在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必需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造一定条件和营造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中学的理科基础知识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展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及其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物质呈现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戴安邦语),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独特的作用。下面我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一、引“路子”,…  相似文献   

20.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高中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索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